青海东昆仑西段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极为优越。在梳理国内外金矿分类的基础上,开展了东昆仑西段金矿成因类型厘定和主要类型金矿成矿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金矿成因类型有造山型、接触交代型、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型和机械沉积型,造山型金矿是区内最为重要的矿床类型。金矿成矿模式表现为:三叠纪碰撞—后碰撞阶段,区域壳幔相互作用强烈,形成幔壳源花岗岩及与其有关的金矿成矿系统。主要金矿类型有接触交代型和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型,分别产于岩体外接触带和岩体顶部;在造山作用下,早期形成的韧性剪切带重复活动,控制了造山型金矿的形成,经历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造山作用以后,区域持续处于陆内发展(盆山转换),山脉强烈隆升,在新生代形成砂金矿。
为了解决制约夺尔贡玛锑金矿区找矿突破(如控矿因素、矿床成因)的问题,采用高密度电法对玛多县夺尔贡玛一带1/20万AS乙41Sb(Au)水系沉积物异常及1/5万Au、As、Sb水系沉积物异常进行检查,重点对夺尔贡玛锑金矿点及外围进行面积性探测。平面电阻率异常表明,区域性NW向昆仑山口—玛多—甘德—久治断裂在该区被NE向后期断裂错断改造;2组断裂交会部位叠加有高值充电率(极化率)异常,异常长轴方向与区域构造走向一致,主要分布在构造倾向一侧;结合电阻率断面异常,认为这些分布广且强度大的异常主要分布在区域构造与围岩接触带上。此外,优选与锑、金等多金属元素化探异常套合的充电率(极化率)异常作为找矿靶区进行工程验证,经槽探工程揭露了锑金矿体,实现了新的找矿突破。
三合屯金矿是黑龙江省嫩江市新发现的一处小型金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兴蒙造山带东段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交会部位,多宝山岛弧带和嫩江—黑河构造混杂岩带、新开岭微地块、塔溪火山弧的会聚部位。近年来,通过开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在矿区内圈定了多条金矿体,但缺乏对矿床成因和矿石类型的系统研究。因此,本研究重点对矿区矿体和矿石特征、区域构造控矿特征及典型金矿床成矿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三合屯金矿产于白垩系火山岩、碎屑沉积岩与早石炭世糜棱岩化花岗岩的接触部位,矿石类型为构造蚀变岩;矿体总体走向NE,倾向NW,倾角较缓;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和绢云母化,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还有少量闪锌矿和黄铜矿,还含有少量金矿物和碲化物。目前该矿床在延长和延深方向均未得到完全控制,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嫩江—黑河构造混杂岩带是黑龙江省下一步开展金矿找矿突破的重要部位。
基岩地球化学方法广泛应用于地质找矿与生产实践,是开展深部找矿预测最直接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对玲珑金矿田井下含矿断裂和招平断裂的基岩剖面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得出以下认识:玲珑金矿田原生晕最佳指示元素组合为Au、Ag、Bi、As和Co,且Au-Ag、Au-Bi、Au-As及Au-Co元素之间呈较好的幂指数正相关。根据玲珑金矿田已探明矿脉最佳指示元素组合的统计结果,结合招平断裂基岩剖面地球化学测量结果,发现招平断裂在地表有2处金矿化异常,推测其为矿致异常,反映出该地段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特别是前花园村东1021剖面中异常找矿潜力更大。
滇黔桂及周邻区为卡林型金矿集中产出区,是我国最重要的金矿资源产地之一。基于贵州西南部地区金矿研究和找矿实践,拓展了构造蚀变体(SBT)的内涵,建立了其判别指标,并简述了区域成矿与找矿空间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构造蚀变体是成矿作用的产物,产出于岩石能干性差异大的地层不整合面和岩性层界面之间。基于区域多层次产出的构造蚀变体,构建了滇黔桂地区卡林型金矿多层次构造滑脱成矿系统,为系统研究区域卡林型金矿成矿奠定了基础;建立构造蚀变体判别指标并准确识别,对开展滇黔桂及周邻区卡林型金矿成矿预测,指导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对4种不同尺寸(40,70.7,100,150 mm)的充填体试件进行了室内单轴压缩试验,研究了尺寸变化对充填体能量演化规律和损伤破坏机制的影响,并得到了基于弹性能耗比的充填体破坏前兆判据。研究结果表明:单轴压缩下不同尺寸充填体的能量演化规律相似,体现为峰前以弹性应变能积蓄为主,峰后耗散能占比不断上升并迅速超越弹性应变能;随着试件尺寸的增加,充填体在峰值应力处总输入应变能、弹性应变能和耗散能均呈非线性下降趋势;根据耗散能曲线,可将充填体能量损伤演化过程划分为初始损伤、损伤加速、损伤稳定发展和损伤破坏4个阶段;试件尺寸越大,弹性能耗比K值变化幅度越大;弹性能耗比K值曲线整体先上升后下降,持续到一个较低值,在临近峰值应力处再转为上升。弹性能耗比K值曲线的这一变化规律可作为充填体临界破坏前兆特征。
通过开展岩石静力学试验获取岩石力学参数对于优化露天台阶爆破方案和改善爆破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以国内某露天铜矿矿岩为研究对象,使用冲击动能为0.735 Nm的HM-82L型回弹仪对岩体的力学特性开展原位试验研究。此外,在现场钻取岩芯制备标准试样,使用SET-PLT-02型声波测试仪进行波速测试,并基于MTS-322液压伺服力学试验机开展系列力学试验。现场回弹试验结果表明:矿区南端斑岩的回弹值大于北端矽卡岩的回弹值,且回弹值随岩体风化程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室内物理力学试验结果表明岩体波速、单轴抗压强度、弹模与回弹值之间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拟合曲线表明波速、单轴抗压强度与回弹值之间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而弹模与回弹值之间呈指数相关关系,拟合相关系数说明利用回弹值估测岩体波速和基本力学参数是可靠的。研究成果为快速可靠地获取该露天铜矿矿区岩体的基本物理力学指标提供了可靠的技术途径。
在一定应力状态下,热诱导产生的应力场和初始应力场相叠加,导致岩石中裂纹萌生,对岩石的力学性质造成影响。基于离散元方法,在不同初始应力状态下,对含有不同倾角预制裂纹模型的热裂过程进行研究。对相关热特征值进行分析,并根据Det.(σij )准则,结合第二不变量的演化过程,对热裂纹的扩展路径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高应力状态下,热敏感性较强(起裂温度较低,裂纹扩展温度区间靠前,裂纹扩展剧烈),峰值温度较低,而峰值热应力较高;不同角度的预制裂纹也会影响相关热特征值,在同一初始应力状态下,随着预制裂纹角度的增加,热敏感性降低;热裂纹首先在预制裂纹尖端形成,随着温度的升高,应力第二不变量的分布发生改变,热裂纹在第二不变量最大处扩展。研究结果对深部热力破岩和岩石工程稳定性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为了研究凿岩爆破对不同磷石膏新型砂浆配比和不同养护时间的磷石膏胶结充填体稳定性的影响,利用Hopkinson压杆实验装置,以不同加载速度轴向冲击充填体试样,对其动态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动态冲击下充填体的波形曲线、应力—应变曲线,动态抗压强度、强度增强因子(DIF)与平均应变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磷石膏胶结充填体的波阻抗较小,能够对应力波产生阻尼作用;在相同配比和相同养护时间下,不同应变率的充填体应力—应变曲线的下降段基本一致,而上升段差异较为明显;随着应变率的提高,上升段曲线随之平缓;动态抗压强度和DIF均随着平均应变率的增加而增加,且均能用多项式函数分别来描述动态抗压强度、DIF与平均应变率之间的关系。
在阶段空场嗣后充填法开采过程中,如何形成回采爆破的初始补偿空间是成功应用该采矿方法的关键。阶段空场嗣后充填法在进行切割拉槽爆破时,受到围岩的夹制作用,极易造成切割槽爆破欠挖甚至出现爆破失败的问题。以新城金矿为工程背景,采用无切割井大直径深孔爆破方法形成切割槽。对比分析传统的垂直深孔后退式分段爆破拉槽方法与“品”字形后退式分段爆破拉槽方法,结果表明:当采用“品”字形后退式分段爆破拉槽方法时,既利用了采场下部的自由空间,又利用了由于“品”字形布置所创造的超前自由面和中央补偿空间,可以显著提升无切割井深孔爆破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优化了新城金矿阶段充填法开采过程中大直径深孔切槽爆破的孔网参数。综合分析结果,确定了新城金矿大直径深孔切槽爆破一次爆破高度为3.6 m,炮孔直径为100 mm,炮孔的排间距和孔间距均为1.5 m,爆破边孔距离爆破边界为0.5 m,并在切割槽中央设置4个空间补偿孔,改善“品”字形后退式深孔切槽爆破的效果。
为了准确预测小样本、非线性特点的排土场边坡位移,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模态分解法、三次指数平滑法和粒子群优化极限学习机的EEMD-HW-PSO-ELM边坡位移组合预测模型。以伊敏露天矿排土场GPS位移监测数据为例,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EEMD模型分解后的边坡位移时间序列包括4个IMF分量和1个余量,将分解后的数据重构为趋势项和波动项,物理意义明确。分别选择三次指数平滑法和粒子群优化极限学习机预测趋势项和波动项位移,将分项预测结果的等权叠加值作为最终预测结果,预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38%,均方根误差为1.15。选择了BP模型和Elman模型进行对比预测,结果表明组合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能够为边坡安全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针对地下矿井巷道光线昏暗的道路上会出现落石或行人等行车障碍物,严重影响无人驾驶矿卡安全行驶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红外视觉识别的巷道障碍物快速检测优化模型RCR_YOLOv4。该模型利用K-Means++优化算法筛选巷道障碍物的先验框尺寸,并引入深度可分离卷积降低网络参数量和计算量,从而提高障碍目标的定位精度和检测效率。通过设计双通道注意力机制对网络特征融合模块进行优化,实现对无人矿卡行车障碍的高精度检测。结果表明,该目标检测模型对矿井道路障碍的检测准确率达到93.52%,检测速度达到60.6 FPS,能够为矿井巷道复杂环境下无人矿卡安全行驶提供保障。
为准确分析油气爆炸下隧道及采矿巷道等地下工程的结构稳定性,采用FLACS软件计算LPG爆炸荷载,基于LS-DYNA软件将爆炸冲击荷载施加于结构表面,进而计算爆炸荷载作用下衬砌结构动力响应。研究结果表明:隧道的“角状结构”对冲击波反射具有强化作用,致使相应位置形成应力集中,应力波强度衰减缓慢,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衬砌所受应力逐渐减小且同一截面应力值趋于一致;同一截面不同测点处的速度、位移值受爆心距和隧道几何结构的共同影响,当爆心距大于12 m时,速度和位移值变化趋于稳定;顶部衬砌和底部结构更易发生破坏,边墙位置损伤程度较小。该研究成果为地下工程安全稳定性分析提供了方法依据,也为巷道抗爆设计及支护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浮选时间是选厂设计的重要参数之一,而浮选时间的确定与实验室小型试验的浮选时间和放大系数有关。针对难选金矿浮选时间的选定问题,在某选厂原设计(1 500 t/d)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选厂设计以及实际浮选时间和放大系数的计算,验证选厂浮选时间的放大系数。随着矿石性质的变化,在该选厂开展了浮选工艺优化试验,将试验成果应用于选厂生产中,并在磨矿细度和浮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开展了不同矿石处理量工业试验,确定了选厂最佳矿石处理量,计算了优化后的浮选时间和放大系数。结果表明:小型试验浮选时间为21 min,选厂实际浮选时间为84.08 min,实际放大系数为4.00;相比优化前,在原矿金品位降低0.47 g/t的情况下,选厂矿石处理量增加了204 t/d,金精矿富集比降低了0.11,金回收率提高了3.22%。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型矿石性质选厂的浮选工艺设计提供参考。
基于已有文献,运用产业结构超前系数、Moore结构变化值、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以及产业结构升级高度值构建了反映产业结构升级方向、速率和程度的测算模型,测算了有色金属产业在产量追赶(1986—2001年)、规模快速扩张(2002—2011年)、转型发展(2012—2015年)和高质量发展(2016—2019年)4个阶段的产业结构升级演进情况。研究表明:(1)采选业超前系数在各个阶段逐步降低,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超前系数则逐步上升。(2)有色金属产业在各个阶段的Moore值均接近于1;向量夹角值在前3个阶段呈现下降趋势,升级速度趋缓,第四阶段明显增加;向量夹角年均变化值前3个阶段比较稳定,第四阶段增速较快,远高于前3个阶段;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前2个阶段较稳定,第三阶段转型发展增速缓慢,第四阶段供给侧改革后有了新提升并维持在一定的水平。(3)采选业升级高度值在各个阶段有增减变化,处于动态调整状态;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升级高度值保持持续增长趋势,有色金属产业后端升级效果更为显著。
资源型产业发展为推进国家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保障。为深入了解资源型产业的研究情况,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搜集2000—2020年关于资源型产业的核心及以上期刊论文,利用CiteSpace软件从发文作者与研究机构分布、关键词共现网络和时区图谱等方面,绘制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资源型产业领域的研究成果愈加丰富,但研究群体间联系合作较少,且现有的合作研究主要集中在所处地域资源富集和具有学科优势的研究机构及学者;资源型产业领域的研究热点可概括为产业发展、资源型城市、产业集群、产业结构、产业链和产业集聚等方面;针对资源型产业领域未来可从资源型产业相关理论研究、创新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深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