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尹格庄金矿床的形成涉及到构造变形、流体活动、热量传递和水岩反应等过程的相互耦合作用。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结合现代矿化率概念,开展了大尹格庄金矿床力—热—流—化耦合的数值模拟,以探讨断裂、体积形变与化学过程耦合对金矿体就位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正体积应变、流体汇聚和金析出量(负矿化率)的高值区均位于控矿招平断裂倾角由陡倾向缓倾转换部位以及断裂局部起伏部位,与金矿体的实际空间分布相吻合,反映出成矿流体更多地汇聚、停留在这些部位,并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引起金的沉淀析出。这种多物理—化学过程在相同部位的耦合可能是控制大尹格庄金矿床形成的关键因素,基于该成矿规律,推测大尹格庄金矿区深部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
快速准确地识别覆盖区下伏地层与岩体,对于金属矿山地质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矿床地层与岩体中复杂岩性分布的多样性和非均衡性,考虑测井响应特征与岩性之间的强非线性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ADASYN非均衡数据处理和CatBoost机器学习的测井岩性智能识别方法。首先,利用ADASYN算法处理非均衡测井样本数据,根据小类样本加权分布生成合成样本;然后,采用CatBoost算法结合网格搜索以及十折交叉验证建立最优岩性识别模型;最后,通过模型输出的特征重要性及部分依赖图对岩性分类结果进行解译。以胶西北招贤金矿床实例测井数据为基础,针对10类岩性进行识别和解译分析,模型评价结果表明:测试集上的精确率、召回率和F1分数分别达到98.21%、98.20%和98.20%。将CatBoost岩性分类与GBDT、LightGBM算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CatBoost分类效果最优,且均优于样本数据未均衡化处理的岩性识别效果。通过与实例录井剖面岩芯岩性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分类结果的有效性。
白石钨(铜)矿床是赣南印支期的一个中型石英脉型矿床,其成矿岩体的研究薄弱。为探究成矿岩体的岩浆成因及其与成矿之间的关系,以白石花岗岩为对象,开展了地球化学研究。白石花岗岩具有富硅、总碱含量高、铝饱和指数高及分异指数较高的特征,在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上显示右倾的特征,Eu异常明显,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Th和U),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和Ti)。上述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相关地球化学图解均表明白石花岗岩为分异的S型花岗岩。研究结果揭示,白石花岗岩为板内环境形成的花岗岩,源岩为泥质岩,形成过程以分离结晶作用为主,形成于印支造山运动后的伸展环境,与华南印支期的成矿作用密切相关。
为了研究热冲击对加热花岗岩的影响,使用3种冷却方法来提供不同的冷却速率,对花岗岩试样施加不同程度的热冲击作用。通过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系统对热冲击处理后的花岗岩半圆盘中心直裂纹三点弯曲(NSCB)试样进行冲击断裂试验,并利用高速摄像机记录了试样的断裂模式。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试样温度和冷却速率的提升,试样的干密度和纵波波速显著下降,试样的孔隙率加大。试样的断裂韧度变化及破坏模式表明热冲击作用使花岗岩试样受到冲击力时抗裂纹扩展的能力下降,尤其在冲击载荷的加载率高于130 GPa·m0.5/s时下降尤为明显。
在尾砂胶结充填采空区过程中,充填操作的不连续会造成充填体在2次充填的界面处发生分层现象。为研究分层尾砂胶结充填体力学特性,改善分层的劣化影响,引入混凝土学中处理新旧混凝土界面的喷砂法,制作完整不分层、界面自然分层和界面喷砂处理分层3种分层类型的充填体试件,设置灰砂比分别为1∶4、1∶6和1∶8,在养护龄期为3 d、7 d、14 d和28 d条件下对试件进行单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1)分层现象降低了尾砂胶结充填体的单轴抗压强度,折减率区间为1.41%~19.09%,且随养护龄期和灰砂比的增加折减率呈指数函数增长;界面喷砂处理提高了尾砂胶结充填体的单轴抗压强度,增益率区间为1.92%~16.26%,增益率随着灰砂比的增加而增大,且在养护早期增益更明显。(2)充填体的弹性模量随养护龄期的增加呈指数函数增长,分层充填体弹性模量的折减随养护龄期和灰砂比的增加均呈增大趋势。(3)充填体的峰后强度曲线随灰砂比的降低表现出更优的峰后延性,且随养护龄期的增加愈加明显;不同分层类型充填体的峰后延性优劣顺序为:界面喷砂处理分层>界面自然分层>完整不分层。(4)分层充填体的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拉张破坏和共轭剪切破坏,喷砂处理能够改善力在分层面上的传递方式。
为了实现对地下巷道围岩结构面点云数据高质量、高精度的识别和优化,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开展了地下巷道岩体结构面测量及识别研究。以云南省彝良县洛泽河镇毛坪铅锌矿910 m中段运输巷道为例,开展了三维激光扫描与结构面信息提取工作,并利用Pointstudio软件对所获取的点云数据进行坐标校正、拼接、除噪和抽稀等处理,最后将现场人工测量和人工识别、半自动识别与人工识别等结构面识别方法进行对比验证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地下矿山巷道中,针对巷道围岩中出露形态复杂的结构面,采用“人工+半自动”识别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地下巷道岩体结构面识别,所获取的结构面数据更加准确和全面,为巷道结构面信息识别和几何特征提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三山岛金矿新立矿区是我国首例实施海底开采的金属矿山。为了研究新立矿区井下矿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以与矿体走向垂直的55号勘探线为监测剖面,通过布设井下四等水准监测系统,对55号勘探线剖面内不同深度开采中段巷道顶板围岩的垂直位移进行了长期监测。分析结果表明:(1)海底不同深度各中段矿体开采引起的变形均表现为对上盘岩体的影响范围大,而对下盘岩体影响范围小,越靠近矿体(或控矿断层F1)部位,顶板围岩的下沉量越大;(2)各中段的累积沉降量曲线总体上表现为不对称漏斗形,其中较浅部的-200 m中段与-240 m中段累积沉降量曲线底部较为平缓,呈近似“锅”状,而深部的-320 m、-400 m、-480 m和-600 m中段沉降曲线呈“漏斗”状;(3)新立矿区矿体厚度、开采深度、开采强度、围岩岩性、围岩岩体结构以及充填效果是影响海底倾斜矿体开采围岩变形的因素,其中,矿区内控矿断层F1的存在直接影响围岩变形曲线的形态。
为精准识别矿山微震信号,采用改进深度卷积神经网络(DCNN)法,通过傅里叶变换得到的频谱图叠加原始图像的空间域图作为微震信号的识别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DCNN法的微震信号自动识别与分类模型,建立了某铅锌矿的IMS微震监测信号数据库的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并通过实际工程数据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利用频谱图和空间域图在BGR通道上堆叠的特征值作为DCNN输入的方法,构建的微震信号自动识别模型精度更高且泛化能力更强,该模型能够高效地提取微震信号特征;采用F1值、ROC曲线和AUC值3种性能度量进行评价,验证了改进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可靠性。
基于动力冲击试验和插入黏聚力单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层理结构板岩中心直切槽半圆盘(NSCB)试样在不同冲击速度和层理面倾角下的断裂性能展开研究。讨论了含层理结构岩样中的裂纹路径及其断裂参数。结果表明:冲击速度和层理面倾角对层理结构板岩裂纹扩展影响明显,在冲击速度较小的条件下,裂纹倾向于沿薄弱层理面扩展;随着冲击速度的增加,裂纹沿薄弱层理面扩展的长度逐渐减小,裂纹扩展路径更倾向于忽略薄弱层理面的影响,直接向加载点扩展。在冲击速度一定的情况下,裂纹沿薄弱层理面扩展的长度随层理面倾角的增加亦减小。随着冲击速度的增加,层理结构板岩的断裂韧度也逐渐增加;在给定冲击速度的条件下,层理结构板岩的断裂韧度随着层理面倾角的增加而增大。
随着自愿性环境规制日趋普遍,其会如何影响企业高管薪酬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通过构建自愿性环境规制与企业高管薪酬理论模型,选取2011—2020年中国资源型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对自愿性环境规制与企业高管薪酬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同时考察了代理成本和经理人市场对自愿性环境规制与高管薪酬关系的权变影响。研究发现:(1)实施自愿性环境规制能够正向影响资源型企业高管薪酬,对于非国有、大规模和年轻企业,实施自愿性环境规制所带来的高管薪酬激励作用更显著;(2)代理成本对自愿性环境规制与高管薪酬的关系起负向调节作用,但经理人市场起正向调节作用。将自愿性环境规制纳入高管薪酬的研究范畴是对高管薪酬领域研究的丰富和拓展,为降低代理成本,推动经理人市场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为了探讨稀土产品贸易网络格局演化影响机制,选取2009—2020年54个主要国家(地区)7种稀土产品的国际贸易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从整体和个体层面对比分析了7种主要稀土产品贸易网络格局演化及个体结构特征,并运用指数随机图模型分析和解释了稀土产品贸易网络形成的基础机制。研究发现:(1)稀土矿、稀土氧化物、铈铁以及稀土永磁材料贸易网络的贸易联系趋于紧密,且所有稀土产品贸易网络具有较高的集团性和连通性,呈现出小世界特征,但是该特征趋于弱化;(2)稀土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少数稀土大国,稀土金属、铈化合物、稀土氧化物、铈铁和稀土铁合金贸易网络呈现明显的“富人俱乐部”现象;(3)核心国家相对固定,德国和中国均为核心国家,德国影响力优势趋于弱化,中国影响力有所提升;(4)互惠性、多连通性、传递闭合性、聚敛性和扩张性结构效应对7种稀土产品贸易网络演化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为我国缓解经贸摩擦、促进稀土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政策启示。
稀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在国际市场及维护国家安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全面打通稀土企业全产业链的堵点和难点对我国掌握发展主动权尤为关键。基于物质流视角,构建了稀土企业全产业链物质流框架及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梳理了稀土企业全产业链活动过程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建立了稀土企业全产业链发展动态仿真模型。选择厦门钨业作为研究对象,利用Vensim软件对模型进行仿真模拟研究,找出影响稀土企业全产业链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稀土企业全产业链活动的有效策略和建议,为促进稀土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提供相关思路。
以含氰黄金尾矿无害化处理过程为研究对象,运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构建了2种方案的评价模型,对尾矿压滤洗涤、滤渣处理和滤液处理的环境负荷及资源消耗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方案2的尾矿毒性水平比方案1降低了98.5%,但整体环境影响并未降低;(2)方案1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淡水生态毒性,方案2中环境影响从大到小依次是资源枯竭、淡水生态毒性和人类毒性等;(3)方案1中芬顿降硫氰和尾矿干堆是影响整体环境的主要环节,尾矿干堆对人类非致癌毒性和淡水生态毒性贡献超过50%,方案2中尾矿芬顿脱氰在14个环境影响指标中都是核心问题。2种方案中使用的大量化学药剂是主要的环境影响要素,电能影响较小。与方案1相比,方案2出现环境影响转移,体现在环境影响的形式与关键环节发生变化。从整体环境影响来看,尾矿的处理思路可以朝着药品减量和使用清洁环保物质方向发展。
EGR便携式钻机是一种全液压驱动、长行程给进的新型钻机。为探讨该钻机的施工能力和在矿产勘查中的适用性,将该钻机应用于北山萤石矿产勘查中,对9个钻孔的钻孔设计、地层岩石级别和施工效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型钻机具有可拆卸性好、安全性高、单件重量轻、劳动强度低以及施工台效高等诸多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针对该钻机浅层给压难、事故处理动力不足和维修保养不易等方面的问题,提出通过加强配重、配备液压顶管机以及采用绷绳固定等有效措施和建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结果可为该钻机的改进提供参考。
含砷难处理金矿组成复杂,需经过预氧化处理才能进行氰化提金。砷的转化方式和最终形态对含砷难处理金矿的预氧化处理效果有重要的影响。目前难处理金矿的预氧化方法主要有3种,分别是焙烧法、加压氧化法和生物氧化法。围绕砷的转化问题,综述了3种难处理金矿预氧化处理方法的优缺点,并结合我国黄金工业的发展现状和环境保护要求,展望了难处理金矿预氧化处理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