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通道瞬变电磁法是一种新的电磁勘探方法,具有分辨率高和探测深度大等优点。多通道瞬变电磁法同时记录发射电流和多道接收电压,通过接收电压和发射电流的互相关可以估计大地脉冲响应的峰值时刻,从而得到一种新的视电阻率剖面,能够很好地反映地下地电结构。通过对多通道瞬变电磁法野外工作与数据处理方法进行探讨,在内蒙古巴尔陶勒盖—复兴屯银铅锌多金属矿普查区进行了多通道瞬变电磁法实际勘探。野外数据采集时,通过240 m(或480 m)接地偶极子发射电流,180道60 m接收偶极沿10.8 km的接收剖面布设采集接收电压。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多通道瞬变电磁法视电阻率剖面,该剖面与已知钻孔资料吻合很好。研究认为多通道瞬变电磁法在未来金属矿勘探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道尔脑德铀矿床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的克鲁伦—额尔古纳微陆块的边缘盆地中,作为阿尔贡(Argun)蒙古铀矿省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矿床的形成与道尔脑德火山机构密切相关,属于中—低温火山热液型矿床。通过开展矿区地质调查发现,该矿床主要受NE、NW向断裂和层间裂隙的控制,呈脉状、网脉状和层状产出;矿石矿物以含铀矿物为主,包括水硅铀矿、沥青铀矿、钛铀矿和铀的钛酸盐等,脉石矿物包括铁硫化物、钛氧化物和部分沉积的含碳物质;矿床中还发育有泥化、硅化、赤铁矿化等典型的氟—钼—铀型矿床的围岩蚀变。根据前人测得的道尔脑德火山岩同位素年龄(170~140 Ma),以及铀矿化叠加在乌兰铅锌多金属矿床之上等间接证据,认为该区铀矿化形成时代很可能是早白垩世。该矿床处于火山—沉积盆地中,成矿背景优越,矿化蚀变较发育,且该区构造分布广泛,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以我国黄金矿产资源概况、有色副产品与二次资源为背景,介绍国内针对以上3种黄金资源的研究和利用现状,并对比国内外黄金资源利用状况,指出我国在黄金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资源回收意识不足、尾矿利用率低、设备材料耐腐性能不足、人工分拣含金废料、资源浪费严重、生产成本高和环境负荷严重等问题。提出了通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意识、形成以资源为主导的产业链以及推进自动化生产进程等措施,在开发利用黄金资源过程中实现工业生态化的构想。
针对采场结构参数优选模型在评价指标趋于边缘状态时易出现“状态失衡”的现象,将变权重理论引入到采场结构参数方案评价中,并结合理想点法从经济、技术和安全3个角度选取对方案决策影响最大的9项指标建立变权重—理想点模型。在各评价指标的常权重基础上,根据各指标取值,通过变权重理论计算得到更符合各方案实际情况的变权重;然后,采用理想点法计算各方案的优劣距离,并给出最终方案的优劣排序。将该模型应用到某矿山采场结构参数方案选择中,结果表明该模型在权重计算上具有优越性,取得的优化结果更符合工程实际。
为了更加准确合理地评价“六大系统”的可靠性等级,运用熵权法与物元分析理论建立了“六大系统”可靠性评价模型。基于“六大系统”的组成成分,提出了影响“六大系统”可靠性的32项指标,采用物元变换理论构建“六大系统”可靠性评价的物元体系,计算单个待评估指标与设定评价等级的相关度,然后利用熵权法确定待评估指标的权重,最后根据待评估指标与设定等级的综合相关度确定“六大系统”的可靠性级别。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综合考虑了各项评估指标对评价体系的影响,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能够准确、客观地反映“六大系统”的建设情况。
岩体节理是研究岩体物理力学性质的基础,但其通常深埋在岩体内部,很难全面了解其空间分布形态。为展现岩体节理面在三维空间的发育特征,掌握节理裂隙在岩体内的分布规律,构建岩体节理面三维空间分布模型。以广西盘龙铅锌矿为研究对象,采用测线法获取现场节理基本信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对节理几何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并确定参数分布的概率模型。根据蒙特卡洛模拟原理结合Excel中产生随机数的相关函数,获取模拟数据,利用AutoLISP语言编写模拟程序,在CAD中生成三维节理面网络模型,并将该模型运用到岩体质量分级中。研究表明:节理面三维网络模拟效果良好,在岩体质量评价中充分体现了各项异性特征,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该方法为岩体节理面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途径。
为了更合理地确定岩体质量类别,将主成分分析(PCA)与随机森林(RF)算法相结合,提出一种岩体质量分类的PCA-RF模型。选取能够充分反映岩体质量类别的5项指标进行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处理,依据方差累计贡献率得出3个主成分,从而消除指标间的相关性,减少模型输入。然后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对岩体质量进行分类,选用现场20组数据作为训练样本、10组数据作为测试样本,利用交叉验证的方法估计泛化误差。结果表明,该方法分类结果与实际结果较吻合,平均准确率达96.7%,同时得出岩体质量所处类别的概率分布,进一步反映岩体质量的复杂度,为工程建设提供更详细的参考依据。
利用MTS 322试验机对均质红砂岩进行了低加载(应变)率范围内不同量级的单轴压缩试验,考察了加载率对压缩强度、切线弹模和破坏应变的率效应影响规律。试验过程中采用位移控制加载,对应的加载量级分别为0.12,1.2,12,120 mm/min。研究结果表明:位移控制加载率与试样实际加载率、应变率之间均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不同加载速率下岩石材料的单轴压缩强度、切线弹模随着加载率的增加呈现增加趋势,单轴压缩强度增加了11%,切线弹模增加了13%,率效应显著。通过试验数据发现,破坏应变与应变率(加载率)之间无相关性,不具有率效应规律,故强度准则应该是应力准则而不是应变准则。
针对现有放砂系统存在的砂浓度波动大、实际放砂浓度较低且不稳定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有别于立式砂仓传统放砂工作模式的放砂模型,即通过控制给料流量和浓度、放砂流量及尾砂堆积面高度3个条件达到给料、溢流、放砂同时进行的连续放砂模型,之后运用流体力学软件对连续放砂模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当物料达到进出平衡时,不同尾砂堆积面高度对应的底流放砂浓度不同;砂浆中尾砂体积分数随砂仓高度呈规律性变化,由此提出预测模型。在云南玉溪大红山铜矿进行了连续放砂工业试验,结果表明工业试验效果良好,证实了连续放砂的可行性。
甘肃某金矿中金质量分数为2.93×10-6,矿石中主要可回收有价元素为Au。在分析矿石工艺矿物学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磨矿细度、捕收剂用量、开路和闭路试验。结果表明,该金矿石经过一次粗选、两次精选、三次扫选的闭路流程,可获得金质量分数为93.08×10-6、回收率为70.93%的金精矿。试验所采用的工艺流程合理、结构简单且药剂制度常规,为该金矿的开发利用和生产实践提供了初步依据。
半自磨机排出的顽石硬度大、球形度高,具有磨矿介质特征。针对某铜硫金矿选矿厂分级机沉砂样,以顽石与钢球混合配比作为粗磨磨矿介质、全顽石作为粗精矿再磨介质,采用“铜硫混合浮选—粗精矿再磨—铜硫分离”工艺流程进行了浮选试验。在最佳条件试验的基础上进行闭路试验,最终可获得铜品位为18.45%、铜回收率为86.89%,金品位为16.68×10-6、金回收率为55.78%的铜精矿,高于工业生产实际指标。试验证实了顽石作为磨矿介质,在粗精矿细磨领域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针对某选矿厂氰渣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得出其中所含可回收利用的金属元素为Au,质量分数为2.51×10-6,主要包裹在黄铁矿和砷黄铁矿中。根据矿石性质,开展了单因素对浮选指标的影响试验,最终确定较适宜的浮选条件:矿石未磨,浓H2SO4除CN-,矿浆pH=6.5,CuSO4用量为150 g/t,丁铵黑药用量为70 g/t,丁基黄药用量为100 g/t,经过一次粗选、两次扫选、三次精选工艺试验,最终取得金精矿中金品位为18.70×10-6、回收率为70.18%的良好指标。
三维矿业软件应用是实现矿业4.0的最基本条件,也是实现矿山智能生产的前提。在分析我国矿业企业三维矿业软件普及严重滞后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与西方矿业企业运营管理模式进行类比推理,综合我国矿业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矿业企业中三维矿业软件普及严重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矿山运营管理模式难以适应三维矿业软件应用的需求,进而提出取消我国现有的矿业生产调度制度,减少管理环节,发挥工程师和生产主管的作用,让技术部门和生产部门直接对接组织生产等运营管理的改进建议。
硫代硫酸盐浸金技术是非氰浸金技术研发的重点,特别是铜—氨—硫代硫酸盐体系因浸出速率快、环保、碱性腐蚀性小和适应含砷含碳难处理矿石等优势而受到了持续关注。探明不同种类硫代硫酸盐的作用、常见载金矿物的吸附、矿物的催化分解作用、矿物的离子释放影响、重金属离子的溶解及不同阴离子对反应历程、浸出过程和浸金效果的影响,能更好地为硫代硫酸盐浸金的应用发展指明方向。研究表明,硫代硫酸盐浸出过程中,硫代硫酸盐会因阳离子不同而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矿物,而不同的载金矿物也会因自身的特性而呈现出不同的吸附、溶解和催化分解能力。同时,浸出体系中矿物溶解释放的阳离子浓度和形式的不同会对体系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由于药剂的添加和硫代硫酸根的分解等因素引入的阴离子会对体系产生完全不同的作用。为了消除干扰因素对浸出体系造成的影响,可以通过添加磷酸盐、EDTA和CMC等添加剂改善浸出过程和效果。
影响黄铜矿细菌浸出过程的因素很多,重点研究了初始pH值对浸矿细菌ASH-07生长活性、黄铜矿浸出效果和黄铜矿表面氧化膜成分的影响。不同初始pH值条件下细菌培养和黄铜矿浸出实验结果表明,在初始pH=1.2~1.8的条件下,细菌培养24 h后,即开始进入生长平衡期,浓度迅速升高至1.4×108 cell/mL,黄铜矿在浸出6 d后浸出率即达到45.0%左右;氧化膜成分XPS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在初始pH值为1.2的条件下,黄铜矿浸出168 h后,矿物表面氧化膜成分中未检测到钝化膜黄钾铁矾。因此,在采用浸矿菌种ASH-07浸出黄铜矿的实验中,最佳的初始pH值约为1.2,pH值低于1.2或高于1.8都不利于黄铜矿的生物浸出。
以甘肃某金矿经细菌氧化提金后产生的高砷、高铁强酸性细菌氧化液为研究对象,并选择CaO作为沉淀剂进行中和除砷实验,考察pH值、温度、搅拌速度和反应时间等对中和除砷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除砷条件,并探究在模拟自然环境下各因素对砷钙渣稳定性的影响。除砷实验结果表明:在pH=4~5、搅拌速度适宜及常温下反应25 min时,除砷率可达99.99%,实现了废水净化;砷钙渣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渣中As、Fe质量分数分别为4.04%和19.79%;模拟自然环境下砷钙渣稳定性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环境pH≤1时,砷钙渣中的砷被溶出了5 mg/L,超过工业废水排放标准。通过试验发现,选择CaO作为沉淀剂对细菌氧化液进行中和除砷,可以实现废水净化,并且当含砷渣所处环境pH≥1时可以稳定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