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地区已累计探明金资源储量超过4 500t,成为世界级重要的金矿集区之一。该地区发育蚀变岩型、石英脉型和层间破碎带型金矿,受区域主干断裂、次级断裂及盆地边滑动断裂的控制,其中蚀变岩型金矿是区内最重要的金矿类型。胶东西北部已发现的超大型金矿均受胶西北三山岛、焦家和招平3条主干断裂的控制,3条主干断裂控制的金矿资源量已超过3 300t。这3条主干断裂阶段活动明显:早阶段发生韧性剪切变形作用,形成韧性剪切带,由糜棱岩和糜棱岩化岩石组成;中阶段发生脆性变形作用,形成碎裂岩(化)带;晚阶段为挤压变形,形成断层泥。金矿成矿与中期脆性变形密切相关,金矿化赋存于主干断裂带中碎裂(角砾)岩带发育部位。研究表明,3条主干断裂深部仍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
胶东地区的金矿找矿不断取得新突破,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金矿集区。本文系统总结了胶东金矿床的空间分布、构造控矿和矿化蚀变等基本特征,分析了存在的主要争议问题。总结指出,胶东金矿床分布于胶西北、栖蓬福和牟乳3个金矿床集中区,有三山岛、焦家、招平、西林—陡崖和金牛山5条主要控矿断裂带。赋矿地质体主要为侏罗纪玲珑型花岗岩、白垩纪郭家岭型花岗岩和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变质岩系,白垩纪莱阳群底部也赋存少量金矿床。主要金矿化类型为破碎带蚀变岩型,其次为石英脉型和硫化物石英脉型,有少量金矿化被划分为蚀变砾岩型、盆缘断裂角砾岩型、破碎带石英网脉带型、层间滑动构造带型和黄铁矿碳酸盐脉型,金属量在20 t以上的大型金矿大部分为破碎带蚀变岩型。中型以上金矿床的矿石量加权平均品位为4.07×10-6。胶东金矿床主要受区域性较大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控制,控矿构造型式或位置主要有:断裂的拐弯部位、断裂倾角变化部位、断裂交会部位、入字型构造组合、帚状构造组合、菱形结环状构造组合和雁列构造组合,不同构造控制的金矿体的侧伏方向大致沿SW-NE同一直线方向展布。金矿床的蚀变、矿化、构造具有较好的分带性,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的分带由弱至强表现为:网脉状—脉状钾化岩带、浸染状—网脉状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化岩带和浸染状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带(或黄铁绢英岩带)。前人虽然对胶东金矿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仍然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争议包括:(1)关于胶东金矿类型的认识主要有岩浆热液型、胶东型、克拉通破坏型和造山型等。(2)关于成矿地质体及成矿物质和流体来源的认识主要有:玲珑花岗岩或郭家岭花岗岩在金成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或者是金矿的成矿地质体,成矿流体源于初始岩浆水;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源自中生代活化再造的前寒武纪增生变质杂岩,成矿流体为壳—幔混合来源,以壳源变质流体为主;地幔来源的煌斑岩与金矿化有成因联系,成矿流体可能来源于基性幔源岩浆脱水;胶东金矿的形成与伟德山型花岗岩及同期的脉岩、火山岩有关。(3)关于胶东金矿成矿时代的主要认识有:金矿同位素年龄范围为123.0~110.6 Ma,大多数金矿床形成于(120±5)Ma;或是认为金矿床主要形成于134~126 Ma、122~119 Ma和110~107 Ma 3个时段;有125~115 Ma和100~90 Ma 2期成矿。
青海省金矿资源丰富。在青海省矿产资源潜力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青海省金矿成矿特征、金矿类型、控矿条件和时空分布进行分析,总结了青海省金矿成矿规律。将青海省金矿成矿划分为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晚中生代和新生代5个成矿期,并总结了各成矿期金矿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主要成矿带上有代表性的金矿特征,首次建立了青海省金矿成矿系列,提出了青海省金矿今后找矿勘查部署建议。
隐伏矿床定位预测理论和技术是国际矿床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结合20多年的科研找矿实践,针对隐伏金多金属矿床的找矿难题,提出必须走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相结合的道路,将有利的成矿构造部位(储矿构造或含矿构造岩相带)作为定位预测的目标,全面认识和解释地质与地球物理的关系。阐述了“地物化三场异常耦合”定位预测理论的3个基本原则,即预测目标、预测尺度和预测精度。介绍了成矿地质结构场、成矿地球化学场和成矿地球物理场的基本含义和要点,推荐了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技术方法组合,并通过3个实例说明应用该理论和方法的工作流程与实际效果。
华南钦杭成矿带位于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的构造拼贴带,其北东段以发育铜金铅锌银多金属矿床为特色。金山金矿是该带金储量最大的金矿床,目前针对该矿床的成因模式和形成时代都还存在很大争议。选取金山金矿的石英脉型金矿体,在详细的矿床地质和流体包裹体研究基础上,开展石英流体包裹体Rb-Sr同位素定年工作。研究结果表明:阳山矿段石英脉型V5金矿体和湾家坞矿段石英脉型V7金矿体的石英流体包裹体Rb-S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751±98)Ma和(754±62)Ma,二者在误差范围内保持一致。此外,金山金矿含金石英脉中87Sr/86Sr同位素初始比值较低,为(0.7056±0.0039)~(0.7103±0.0025),指示运移金的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低成熟度的基底地层。上述同位素证据支持金山金矿是新元古代的造山型金矿,而不是加里东期或燕山期构造岩浆的产物。
西昆仑赞坎铁矿是塔什库尔干地区新发现的大型富铁矿,其赋矿围岩为布伦阔勒群火山—沉积变质岩系。矿体主要呈层状和似层状分布,矿石具有条带状、浸染状和块状构造。通过研究该矿床赋矿地层、矿石的硫化物钕和锶同位素组成特征,获得矿石硫化物I Sr=0.7100~0.7111,平均值为0.7103;(143Nd/144Nd) i =0.511555~0.512223,平均值为0.511827;赋矿围岩布伦阔勒群(143Nd/144Nd) i =0.511552。Sr-Nd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壳幔混合特征,主要来自海底火山喷发活动。赞坎铁矿属与海底热液有关的铁矿床,形成于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向南俯冲的岛弧环境。
小灶火地区位于昆中岩浆弧北缘,北部与祁漫塔格弧后盆地区相邻,属于拉陵灶火整装勘查区众多铜钼多金属矿(化)点之一,该区含钼岩体为正长花岗岩。采用LA-ICP-MS锆石U-Pb法测得小灶火地区含矿正长花岗岩形成年龄为(226±1)Ma,形成于晚三叠世Carnian期。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岩石明显具有富硅钾的特点,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较弱的Eu负异常(0.75~0.86),Nb、Ta、Ti、P、Ba等元素亏损,Rb、Th、U、K等元素富集,Rb/Sr比值平均为1.90,Nb/Ta比值平均为11.33,上述特征均反映了岩石的壳源成因。结合区域上该期的火成岩岩石组合判断小灶火地区成岩成矿背景为晚三叠世后碰撞陆内造山阶段,与整个东昆仑造山带晚三叠世强烈壳—幔相互作用大背景相一致。
滇西北雪鸡坪斑岩铜矿床位于义敦—中甸岛弧带的南段,属区内印支期斑岩成岩成矿作用的典型矿床之一。对雪鸡坪铜矿床控矿构造特征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矿体的产出形态受NW-NNW向断裂及褶皱的严格控制,矿体形成与印支期构造—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含矿斑岩中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并发育有大量的黄铁矿±黄铜矿+石英脉体充填,黄铁矿和黄铜矿等金属硫化物主要沿节理(裂隙)发育形成大量的细脉、细网脉体,黄铁矿化的发育强度与岩体中裂隙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另外,对雪鸡坪铜矿区灰岩地层的有效圈定表明,灰岩与石英闪长玢岩呈侵入接触关系,加之区内广泛的岩浆热液活动,具备矽卡岩矿体形成的基本条件,为该区下一步找矿勘查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熊耳山地区槐树坪金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矿体赋存于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地层中,受断裂控制。矿石类型为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主要的金属矿物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铜矿。热液成矿过程划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形成石英—黄铁矿脉、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脉和石英—方解石脉。早阶段黄铁矿为自形粒状,粒径为0.8~2.0 mm;中阶段黄铁矿为半自形、他形粒状,粒径为0.30~0.45 mm;晚阶段黄铁矿为自形—半自形粒状,粒径为0.1~3.0 mm。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该矿区黄铁矿S元素质量分数为51.25%~52.71%,Fe元素质量分数为45.78%~48.11%。其中,成矿阶段黄铁矿的Cu、Zn、Sb元素质量分数分别为0.11%、0.13%和0.12%。Co/Ni比值为0.57~0.60;黄铁矿的δFe-δS 主量元素投图和Co-Ni-As质量分数三角图研究表明,槐树坪金矿床成矿流体来源为中低温变质热液。
随着矿产资源开发走向深部,充填采矿法将是未来矿山采矿方法的首选。以国内外矿山充填采矿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为基础,系统分析了深部矿山高采深、高地应力特点对现有充填采矿技术提出的挑战,详细列举了目前深井充填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并探讨了解决对策;同时结合循环经济和绿色开采,提出矿山充填材料选择应向多元化和无害化方向发展,并指出与充填采矿相关的法律制度亟需制定,充填标准亟待建立,充填理论尚需完善。
地下矿山开采中,合理的采场暴露面积是保障采矿作业安全的前提,采场暴露面积作为地下采场的主要结构参数需要进行优化。以卧虎山矿27-31线为研究对象,运用3DMine-Midas- Flac3D耦合建模技术,构建了地表、矿体和采场的精细化模型,在采场长度参数为30 m和40 m的条件下,设计了10种采场暴露面积计算方案,通过数值模拟获得采场顶板最大拉应力和两帮最大压应力,基于此建立了采场暴露面积与顶板最大拉应力及两帮最大压应力的回归优化模型,在有安全系数的保障下确定了采场极限暴露面积。研究结果表明:(1)经采场稳定分析,最大压应力主要出现在采场两帮的围岩,而最大拉应力出现在顶底板;(2)通过建立采场暴露面积与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的回归函数关系曲线,获得暴露面积与应力的关系规律,即在相同采场暴露面积条件下,采场越长则拉应力越小,而在相同拉压应力限值情况下,采场越长则极限暴露面积越大;(3)以矿山生产安全系数1.3为基数,通过回归函数曲线规律,根据采场矿体的赋存条件,以30 m和40 m的采场长度值,确定卧虎山矿的极限暴露面积分别为450 m2和600 m2。当岩体力学参数改变时,亦可采用回归函数曲线规律自适应判定采场极限暴露面积和采场跨度。
空区结构力学特性随时间发生劣化是导致地表塌陷和空区坍塌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古马岭金矿浅埋空区群为研究对象,结合矿岩的压缩蠕变试验获取了围岩蠕变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该空区群结构时变力学特性。结果显示:矿岩的蠕变力学特性可用Cvisc模型加以描述;空区群形成后,地表岩体和围岩内部的应力和位移均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表现出显著的时变力学特性;空区群顶板下沉位移随时间加速增长,且中部采空区顶板位移最大,第5年时已达0.24 m,表明采空区顶板会随着时间发展而逐渐坍塌;矿柱两侧均出现随时间增大的横向变形,表面围岩逐渐片落,导致矿柱不断变窄,可能引起空区群发生大规模破坏;地表围岩形成以空区群中部为中心的塌陷区域,且塌陷深度和范围均随时间加速增长,在第5年时达到0.21 m,需要采取措施进行空区治理。
为研究采场充填料浆流动规律及充填料浆离析分层对充填体强度的影响规律,开展了充填料浆流动相似模拟试验及采场原位充填体力学强度测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单点下料时充填料浆流动终态坡面趋向于正态分布。流动过程中充填料浆产生离析分层现象,主要表现为充填体物料的粒径沿料浆流动方向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充填体强度沿料浆流动方向呈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倒转“S”形趋势。采场原位充填体强度在下料口附近与标准试块强度接近,在采场中间位置附近的充填体强度最小,在距离下料点采场长度7/10左右的位置充填体强度达到最大值。研究成果能够为充填采场下料管的数量及位置设计提供依据,从而保证充填体的整体质量。
为探究尾砂胶结充填体强度分布规律,根据某铜矿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场尺寸进行了相似模拟试验设计。按照弗劳德相似准则开展模拟井下充填流速和充填流量的充填试验,对胶结充填体三维方向进行了取样及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系统分析了充填体强度在纵向、横向和竖向3个方向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场在一次连续充填段,尾砂胶结充填体单轴抗压强度存在显著的不均匀性;在采场纵向,即料浆流动方向,充填体强度总体上先降低后升高;在横向上具有中间高两边低的趋势;在竖向上表现为由下向上逐渐降低的分布规律。根据以往研究和本次试验可知,尾砂胶结充填体在三维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主要是由尾砂级配、水泥含量、固结时料浆实际浓度和流动沉降特性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
针对黄金湿法冶炼废水存在含盐量高,多种重金属、氨氮、氰化物和COD等超标造成环境污染严重,以及现有废水处理技术无法实现达标排放的问题,研发出一系列适用于黄金湿法冶炼废水深度处理与脱盐回用关键技术,包括污酸除杂及资源化、有价金属回收与重金属深度脱除、疏水膜回收氰、高级氧化去除有机物和电渗析脱盐等,进行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及资源化的关键技术集成,建立黄金湿法冶炼废水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及资源化工艺包,形成成套化技术与装备,并通过现场中试验证技术可行性,推动了该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可实现黄金湿法冶炼废水深度处理与近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