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5-2518
CN 62-1112/TF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矿产勘查与资源评价
    袁桂林, 马玉亮, 陈建洲, 蒋远山, 徐永锋, 晁海德, 丁成旺, 梁辉
    黄金科学技术. 2024, 32(4): 579-593.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24.04.027
    摘要 (362) PDF全文 (216) HTML (123)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价柴达木巴伦马海盆地盐湖黏土型钾锂矿可加工性和可利用性,开展了X射线衍射分析、TOF-SIMS(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元素面扫描分析等岩矿测试和溶矿试验。结果表明:盐湖黏土型钾锂矿主要矿物类型为造岩矿物碎屑、盐类矿物、吸附于矿物表面或层状矿物结构面的物质。主要化学成分为K、Na、O、Cl,盐类矿物成分Cl-SO42-、K、Ca、Na、Mg、B2O3含量高,稀有元素Li、Rb、Cs、Sr富集明显。黏土层中水可溶物为石盐、光卤石和水氯镁石,Li、K可以通过水溶方式溶取利用。分析认为K的赋存类型主要为可溶性盐类矿物、长石和黏土矿物;锂的赋存类型主要为吸附锂和结构型锂,吸附锂包括水溶锂和酸浸锂,残渣态锂属于结构型锂。溶矿试验显示巴伦马海盐湖黏土型钾锂矿中K达到固体矿工业指标,Li达到液体矿综合评价指标,证实是可采出、有价值、可加工、可利用的矿产,估算潜在LiCl资源为114.41万t,KCl资源为1 395.22万t。推荐Li≥32.25×10-6为黏土型钾锂矿的锂综合利用品位。

  • 特约专栏
    周晓萍, 宋明春, 刘向东, 闫春明, 胡兆君, 苏海岗, 胡秉谦, 周宜康
    黄金科学技术. 2024, 32(5): 813-829.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518.2024.05.164
    摘要 (323) PDF全文 (277) HTML (120)   可视化   收藏

    胶东地区三山岛金矿床的主要赋矿围岩是中生代玲珑花岗岩和郭家岭花岗岩。通过对三山岛巨斑花岗岩进行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分析其地球化学类型、形成时代、岩浆源区及成因,讨论了成岩与成矿的关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三山岛巨斑花岗岩的SiO2、Al2O3和全碱(Na2O+K2O)含量较高;铝饱和指数A/CNK为1.34,属过铝质—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元素含量较低,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岩石富集Rb、Sr、和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Ta、Nb、P和Ti等高场强元素;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富钠花岗岩和年轻的TTG(<3 Ga)相似。巨斑花岗岩的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27.05±0.41) Ma,属于早白垩世郭家岭期花岗岩。岩石中金丰度值较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系明显降低。综合研究认为,巨斑花岗岩是下地壳酸性岩浆与少量幔源基性岩浆混合作用的结果,形成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华北克拉通破坏背景下的伸展构造环境,岩体中的钾长石巨晶是岩浆期后钾化作用的结果;具有较高背景金丰度的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岩石部分熔融过程中,地球化学元素重新调整,金质被活化、迁移,形成富金流体库,并产生贫金花岗岩;花岗岩快速侵位和地壳强烈隆升产生的拆离断层系统,以及钾化作用导致岩石体积膨胀而破裂,为成矿流体聚集和矿化富集提供了良好的物理圈闭空间。

  • 矿产勘查与资源评价
    袁梓焜, 邵拥军, 刘清泉, 张毓策, 王智琳
    黄金科学技术. 2024, 32(4): 559-578.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24.04.081
    摘要 (320) PDF全文 (311) HTML (77)   可视化   收藏

    万古地区金矿床成矿流体的性质、来源和演化以及矿床成因类型尚存在争议。本次选择万古地区的江东金矿床,系统开展了不同阶段石英的SEM-CL分析、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光谱分析以及H-O同位素测试。流体包裹体测试结果表明,成矿流体由中温、中—低盐度的H2O-NaCl-CO2体系逐渐演化为中—低温、中—低盐度的H2O-NaCl体系。H-O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岩浆流体是主要的成矿流体来源,可能来源于燕山期的岩浆活动。金在成矿流体中主要以Au(HS)2-形式运移,流体不混溶作用和水—岩反应可能是金沉淀的主要机制。综合江东金矿床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特征和H-O同位素研究结果,认为其属于与岩浆活动有关的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 特约专栏
    李健, 宋明春, 王昌伟, 王润生, 雷鸣, 崔庆意, 李杰, 李世勇
    黄金科学技术. 2024, 32(5): 749-767.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24.05.140
    摘要 (290) PDF全文 (305) HTML (92)   可视化   收藏

    三山岛断裂带蚀变岩型金矿床控矿断裂产状变化部位含矿性存在差异,使得矿体不连续,勘查标识不明确。通过对三山岛北部海域金矿床30号勘探线的多个钻孔和三山岛井下坑道进行系统编录和样品采集,研究矿物共生组合与矿脉之间的穿切关系。研究表明:北部海域金矿床可划分为4个成矿阶段,即石英—黄铁矿—钾长石阶段(Ⅰ)、石英—黄铁矿—黄铜矿—自然金阶段(Ⅱ)、石英—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自然金阶段(Ⅲ)和贫矿菱铁矿—方解石阶段(Ⅳ),其中Ⅱ和Ⅲ阶段是金的主要成矿阶段。利用短波红外光谱对控矿断裂含矿和贫矿部位样品进行分析,发现蚀变矿物组成、Al-OH吸收峰位和结晶度(IC)等存在明显差异,高的Pos2200和IC值与金矿体之间存在明确的正相关关系。对各钻孔的品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引入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分析,强调IC值具有更高的权重影响。黄铁矿微量元素研究显示:As、Pb、Bi、Te和Sb等元素与Au元素含量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由此,基于断裂产状、短波红外光谱指标和黄铁矿元素含量等变化情况,建立了全新的勘查标识,对实际找矿勘查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 采选技术与矿山管理
    李地元, 杨博, 刘子达, 刘永平, 赵君杰
    黄金科学技术. 2024, 32(5): 847-859.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518.2024.05.086
    摘要 (282) PDF全文 (230) HTML (64)   可视化   收藏

    岩石的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φ)是岩石工程设计及稳定性评价的重要参数,其直接测量需通过多组三轴或剪切试验,耗时多且成本高。基于4个易获取的岩石物理力学参数(纵波波速VP、密度ρ、单轴抗压强度UCS和巴西抗拉强度BTS),构建了用于预测cφ值的智能模型。共收集了199组含不同岩石类型的数据,采用5种集成树算法开发预测模型,使用贝叶斯优化算法对模型的超参数进行优化。模型评估结果表明:构建的模型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其中极端随机树模型表现最佳(测试R2>0.97)。敏感性分析表明:VPUCSBTSc值的预测结果影响较大,ρφ值的预测结果影响较大。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金川矿区,验证了模型的实用性,开发的图形用户界面便于工程技术人员使用。

  • 矿产勘查与资源评价
    殷启春, 纪元, 王康, 谭桂丽, 孙桐, 杨华本, 陈海江, 孙彦海
    黄金科学技术. 2025, 33(2): 225-238.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25.02.316
    摘要 (276) PDF全文 (201) HTML (200)   可视化   收藏

    浅覆盖区地质找矿难度大,尤其是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体,其地球物理特征不明显,导致有效信息提取困难。在东北森林浅覆盖区的阿陵河矿区,对土壤金异常区实施了1/5 000高精度磁法扫面、1/5 000激电中梯扫面和高密度激电法等一系列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后,开展了钻探查证和测井分析工作。结果表明:安山岩分布区的热液蚀变具有低磁异常和低视电阻率值,二者分布规律基本一致。通过对地球物理异常验证钻孔揭露的6条金矿体开展综合测井分析,根据磁性、电性和极化率组合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将低硫型金矿体划分为通道型和末端型2种成因类型。研究表明,采用综合物探方法逐步聚焦勘探靶区的找矿效果显著,为浅覆盖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地球物理勘查提供了有效示范。

  • 矿产勘查与资源评价
    刘晓峰, 次琼, 吴松, 李淼, 侯依涛, 孙文博, 欧阳海涛
    录用日期: 2025-03-13
    摘要 (262) PDF全文 (126) HTML (233)   可视化   收藏

    罗布真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床位于冈底斯成矿带西段,金资源量约为8 t,矿体分布在英安岩与花岗闪长岩接触的强硅化蚀变带。该矿床成矿作用可划分为3个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Ⅰ)、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Ⅱ)和石英—碳酸盐脉阶段(Ⅲ)。通过毒砂温度计相图估算出Ⅰ阶段和Ⅱ阶段的形成温度为(366±4)℃和(263.5±80.5)℃。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罗布真矿床银主要以可见银赋存于碲银矿中或以不可见银赋存于含银黝铜矿中,少量分布于闪锌矿、黄铜矿和黄铁矿中,其中在含银黝铜矿、闪锌矿、黄铜矿和黄铁矿中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在方铅矿中主要以超显微包体银存在;金主要以不可见金形式赋存于微粒(<50 μm)黄铁矿中,其中Ⅰ阶段金主要以固溶体金或晶格金形式赋存,Ⅱ阶段金主要以纳米级微颗粒金形式赋存。罗布真Au和Ag元素的富集和活化受硫逸度、温度和pH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硫化作用是金银沉淀的主要机制。

  • 特约专栏
    唐名鹰, 战洪雷, 陈建, 朱伟, 类维东, 王欣, 丁正江, 李双飞, 牟征
    黄金科学技术. 2024, 32(5): 830-846.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24.05.112
    摘要 (254) PDF全文 (133) HTML (101)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五莲七宝山铅锌多金属矿中主要硫化物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对矿床成因类型进行约束,在矿床地质研究的基础上,以不同成矿阶段形成的闪锌矿和方铅矿为研究对象,开展矿相学和矿物LA-ICP-MS微量元素组成研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矿相学研究,将五莲七宝山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矿过程划分为3个成矿阶段,分别是多金属硫化物+碎裂岩阶段(Ⅰ)、多金属硫化物+石英+白云石阶段(Ⅱ)和石英+白云石阶段(Ⅲ)。LA-ICP-MS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硫化物中闪锌矿富集Fe、Co、Mn和Cd元素,贫Ge、Se、Te、Re和Tl元素,方铅矿则主要富集Ag和Cd元素;闪锌矿中Cu、Cd、Fe、Mn、Co和In元素以类质同象的方式赋存在矿物中,偶见方铅矿显微包体,方铅矿中Ag元素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在矿物中,Cu、Zn和As元素则以显微包体的形式赋存在碳酸盐岩化矿石方铅矿中。闪锌矿微量元素成矿温度研究表明,Ⅰ阶段形成的碎裂—角砾岩化矿石以中温为主,Ⅱ阶段形成的碳酸盐岩化矿石则形成于低温环境。结合矿床地质和微量元素分布特征,认为七宝山铅锌多金属矿床属于与岩浆热液作用相关的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

  • 矿产勘查与资源评价
    司明扬, 刘家军, 张斌, 曹瑞荣, 来召, 樊荣, 于谦, 杜佰松
    黄金科学技术. 2025, 33(1): 19-31.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25.01.228
    摘要 (242) PDF全文 (450) HTML (223)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大店沟金矿床金的赋存状态及成因,采用反光显微镜和电子探针等技术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明确矿石物质组成及金矿物的赋存状态,进而探讨其成因机制。将大店沟金矿床成矿阶段划分为黄铁矿—石英阶段(阶段Ⅰ)、石英—铁白云石—硫化物—碲铋化物阶段(阶段Ⅱ)和石英—方解石阶段(阶段Ⅲ)3个阶段。金矿物的赋存方式有裂隙金、粒间金和包裹金,且以裂隙金为主。尽管金矿物的粒度以显微极微粒金(0.0050~0.0002 mm)占主要地位,但显微中粒金与显微细粒金工艺粒度占比较高,其对选矿方法和磨矿细度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金矿物的成色多数在900以上,这与金银比值较高的成矿流体和中低温的成矿温度有关。研究结果为认识大店沟金矿的区域成矿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

  • 特约专栏
    胡文萱, 宋明春, 李杰, 董磊磊, 赵润芊, 张亮亮, 李健, 白天慧
    黄金科学技术. 2024, 32(5): 781-797.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24.05.148
    摘要 (241) PDF全文 (627) HTML (152)   可视化   收藏

    胶东是世界第三大金矿集区,金矿找矿和成矿理论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但对矿床成因和成矿物质来源的认识尚存在较大分歧。为了科学合理地解释金矿床相对于各类围岩高达万倍的Au富集,通过系统采集胶东地区未遭受矿化蚀变的晚中生代花岗岩和早前寒武纪变质岩样品,对其进行了Au元素含量测试。结果表明:97件花岗岩Au含量平均值为0.31×10-9,其中玲珑型、郭家岭型和伟德山型花岗岩的Au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25×10-9、0.28×10-9和0.35×10-9,397件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的Au含量平均值为1.05×10-9,总体与地壳中Au元素丰度和华北板块中Au含量平均值接近或偏低,但早前寒武纪变质岩中Au含量是晚中生代花岗岩中的3.39倍。结合前人研究结果认为,胶东地区不存在Au异常富集的源区或矿源岩(层),巨量金的成矿物质源自古老变质基底在晚中生代的部分熔融,在下地壳基底变质岩部分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的过程中,在超高温环境中约70%以上的金以类似“熔炼”的方式析出,并产生了贫金花岗岩。成矿前与岩浆活动相关的流体有利于Au元素的迁移和富集;成矿期及其后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成分发生了显著变化,影响了流体的化学平衡,为金的沉淀提供了有利条件。

  • 采选技术与矿山管理
    郑明贵, 罗曾茜, 康仪婷
    黄金科学技术. 2025, 33(2): 417-430.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25.02.064
    摘要 (225) PDF全文 (16) HTML (126)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2011—2021年上市资源型企业作为样本,运用文本分析方法构建数字化转型指标,并基于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资源型企业碳减排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资源型企业碳减排绩效,但这种作用具有双重效应,直接效应视角表现为有利于提升碳减排绩效,而能源回弹效应视角表现为不利于提升碳减排绩效;(2)数字化转型通过提高产能利用率和增强内部控制能力提升资源型企业碳减排绩效;(3)在高耗能企业、处于强环境规制地区的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中,数字化转型对资源型企业碳减排绩效的提升效应更显著。根据研究结果,建议资源型企业根据自身耗能、地区环境规制以及所有制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数字化转型策略,同时关注能源回弹效应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实现碳减排并助力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研究结论能够为政府部门以及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分类施策提供有益指导和参考。

  • 采选技术与矿山管理
    易璐, 李云云, 郑明贵, 谢柳燕
    黄金科学技术. 2024, 32(5): 926-938.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24.05.126
    摘要 (218) PDF全文 (128) HTML (62)   可视化   收藏

    我国铝土矿资源供给长期难以满足需求,需要从海外进口大量的优质铝土矿来满足国内需求。为了研究经济政策等要素对铝土矿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以2012—2022年全球铝土矿贸易额作为数据来源,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铝土矿贸易随机网络和加权网络,对全球铝土矿贸易格局演变、主要贸易国地位演变和中国铝土矿贸易网络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全球铝土矿贸易网络规模具有稳健性,但其贸易网络结构具有不对称性,国家之间的贸易联系较为分散,全球铝土矿贸易呈碎片化特征。(2)全球铝土矿贸易国家中,澳大利亚与中国分别为出入强度最大的国家,但二者中介控制能力均有待加强,印度的中介控制能力较强,起到“桥梁”的作用。(3)中国是全球第一大铝土矿进口国,出口贸易额排名也不断上升,且进出口市场格局均较为集中。未来中国扩大铝土矿进口市场格局,潜在可选范围较为广泛:一方面中国仍然可以继续对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巴西和圭亚那等传统贸易国家加大进口份额;另一方面,中国可以利用地缘优势加强对土耳其、印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铝土矿进口。

  • 采选技术与矿山管理
    盛宇航, 裴佃飞, 齐兆军, 荆晓东
    黄金科学技术. 2024, 32(4): 631-639.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24.04.075
    摘要 (206) PDF全文 (155) HTML (52)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尾砂粒级组成与充填料流变特性及强度之间的关系,采用全尾砂、旋流器分级溢流和底流尾砂经人工配制成5种尾砂充填料,开展了不同粒级组成尾砂充填料流变与强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尾砂中-38 μm细粒级含量的增加,充填料浆屈服应力和塑性黏度增加,且-38 μm细粒级含量越高充填料浆屈服应力和塑性黏度增加幅度越大;随着细粒级尾砂含量的增加,水化膜厚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充填料浆初始屈服应力和塑性黏度受水化膜厚度和固体颗粒比表面积的双重影响;当细粒级尾砂含量超过44.37%时,水化膜厚度与充填料浆初始屈服应力和塑性黏度之间存在负指数关系。随着细粒级尾砂含量的增加,尾砂充填体强度先增加后减小,细粒级含量为44.37%时为尾砂最佳粒级组成,此时充填体中尾砂堆积所形成的骨架结构最密实,充填体总孔隙率、平均孔径和大于0.2 μm有害孔占比最小。

  • 采选技术与矿山管理
    郑明贵, 于明
    黄金科学技术. 2025, 33(1): 214-224.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25.01.132
    摘要 (195) PDF全文 (37) HTML (180)   可视化   收藏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资源型企业数字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对管理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能力作为企业兴衰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否能促进资源型企业数字化转型亟待深入研究。通过选取2012—2023年我国资源型上市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深入探讨管理者能力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管理者能力显著促进资源型企业数字化转型,该结论在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战略变革和融资约束是管理者能力促进资源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机制。(3)当董事长具有数字化专业背景和学术背景时,管理者能力对资源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结果对我国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采选技术与矿山管理
    李振阳, 张宝岗, 熊信, 杨承业, 白玉奇
    黄金科学技术. 2024, 32(4): 620-630.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24.04.022
    摘要 (189) PDF全文 (122) HTML (62)   可视化   收藏

    爆破振动的质点峰值速度(Peak Particle Velocity,PPV)是评估爆破开采设计参数合理性的重要指标。为实现一种PPV有效预测模型,借助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结合优化极端梯度提升树(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构建了一种参数自优化的PSO-XGBoost预测模型。以LK露天铜钴矿为研究对象,选取最大单段炸药量、总炸药量、测量的爆心距、炮孔平均进深尺度和高程差共5个影响因素指标作为研究参数,通过现场收集187次爆破作业实测数据,进一步开展PPV的PSO-XGBoost预测研究,并与传统XGBoost模型、SSA-XGBoost优化模型及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的PPV回归预测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利用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ory(SHAP)方法开展影响PPV预测结果的敏感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PSO-XGBoost预测模型的预测评价指标计算结果最优(R2=0.921,RMSE=0.0752,MAE=0.0717,MBE=0.0683),其对PPV的预测结果明显优于传统XGBoost模型、SSA-XGBoost混合优化模型及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同时,敏感性分析得到总炸药用量是影响PPV预测结果的重要参数。进一步说明PSO-XGBoost预测模型可处理多因素的非线性特征,利用PSO-XGBoost预测模型能够更好地结合非线性、离散数据,建立一种可靠、简单有效的PPV预测模型。研究结果可为露天矿山爆破振动快速预测提供参考。

  • 特约专栏
    董磊磊, 白鑫, 宋明春
    黄金科学技术. 2024, 32(5): 768-780.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518.2024.05.156
    摘要 (182) PDF全文 (207) HTML (89)   可视化   收藏

    胶东地区是我国最大的金成矿区,但是关于其巨量金的来源一直不明。通过对成矿前的晚侏罗世玲珑期岩体(玲珑、昆嵛山)、早白垩世早期郭家岭期岩体及其暗色包体(郭家岭、丛家)以及成矿后的早白垩世晚期伟德山型岩体及其暗色包体(崂山、牙山、艾山等)的Au、Cu和Ag等元素含量进行分析,发现这些亲铜元素相对于大陆地壳较为亏损。此外,玲珑期和伟德山期样品中Cu/Ag比值与Cu含量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而郭家岭期岩体及其包体中以及伟德山期岩体中的暗色包体中,Cu/Ag比值与Au含量具有正相关性,表明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单硫化物固溶体从岩浆中持续分离,造成中生代岩浆岩具有较低的Cu/Ag比值和金属含量。这些硫化物的堆晶在中下地壳形成了富集Au等元素的矿源层,为胶东金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研究还表明,单硫化物固溶体分离是岩浆演化过程中普遍发育的现象,这种现象也可能是导致大陆地壳相对于地幔亏损Cu等元素的原因。

  • 采选技术与矿山管理
    王史文, 王晟, 凌炜佳, 朱忠华, 杨鑫源, 沙文忠, 杨家宏
    黄金科学技术. 2024, 32(4): 654-665.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24.04.080
    摘要 (181) PDF全文 (144) HTML (56)   可视化   收藏

    自然崩落采矿法会造成一定范围的地表塌陷,是矿山的重大安全隐患。无人机航测在大面积复杂地表监测方面具有安全性好、作业流程简单及精度高的优点,是地表塌陷监测和三维建模的优选技术手段。针对国内最大的自然崩落法矿山,运用无人机航测对该矿山自然崩落法开采诱发的地表塌陷进行非接触监测,开发了无人机航测技术流程,提出了基于无人机航测的地表塌陷三维建模方法,以及三维建模精度分析方法。通过构建三维模型,进行地表塌陷影响区范围分析和塌陷影响区剖面数据分析以及地表塌陷理论分析,研究该矿山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塌陷区的变化,得到塌陷区变化特点和规律;采用概率积分法对地表塌陷规律进行预测,得出该矿山地表塌陷概率积分法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小于0.18 m。研究结果可为该矿山地表治理和泥石流防治提供依据。

  • 采选技术与矿山管理
    李杰林, 李大千, 杨承业, 张童
    黄金科学技术. 2024, 32(5): 860-870.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24.05.102
    摘要 (171) PDF全文 (187) HTML (92)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不同含水率下黄土的抗剪强度和细观结构特征,以秦王川重塑黄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四联自动直剪仪和核磁共振仪进行了直剪和核磁共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秦王川黄土重塑土的总体抗剪强度随含水率的增大而降低,黏聚力随含水率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内摩擦角呈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含水率变化对土体黏聚力的影响较大,而对内摩擦角的影响较小;土样内部孔隙率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水分不断从小尺寸孔隙向中大尺寸孔隙扩散,且土体内部的小尺寸孔隙有不断扩展和贯通的趋势;随着含水率的增大,土样的延性和塑性也得到增强,应力—应变曲线特征由应变软化转变为应变硬化;随着含水率的增大,土样内部水分的形态也逐渐变化,由强结合水主导不断向弱结合水主导发展,最后变成自由水主导,导致土颗粒之间的胶结作用力、水膜作用力以及基质吸力减弱,进而导致土样总体抗剪强度降低。本研究成果可为地区黄土工程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参考。

  • 采选技术与矿山管理
    张泽群, 钟文, 杨华泽, 周伶杰, 林圣杰, 毛基腾, 赵奎
    黄金科学技术. 2024, 32(5): 894-904.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24.05.044
    摘要 (164) PDF全文 (136) HTML (43)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人工矿柱(充填体)稳定性评价指标因素概率分配过程和权重分配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工程地质环境、岩体质量、力学响应指标、声发射参数特征和几何形态5类信息源的影响,建立了涵盖17项稳定性影响因素的人工矿柱(充填体)稳定性多源信息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此确立了人工矿柱(充填体)稳定性D-S证据理论的识别框架及评价指标分级标准。通过引入正态隶属度函数及改进的K-L距离对指标因素概率分配和权重分配进行优化,构建了基于改进D-S证据理论多源信息融合的人工矿柱(充填体)稳定性评价模型。选取某分段空场嗣后充填开采矿山5个典型人工矿柱(充填体)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多源信息融合稳定性评价等级分别为AP-2、AP-3和AP-5(Ⅱ级)> AP-4(Ⅲ级)> AP-1(Ⅳ级),稳定性评价结果与前期位移、声发射现场监测分析评价和数值模拟分析评价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评价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科学有效性。该模型为人工矿柱(充填体)稳定性分析提供了一种更全面的综合评价方法。

  • 采选技术与矿山管理
    陈桥, 姬龙雪, 董欣, 倪蓉, 李岩松, 佟琳琳, 杨洪英
    黄金科学技术. 2024, 32(4): 685-693.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24.04.106
    摘要 (157) PDF全文 (160) HTML (57)   可视化   收藏

    尼尔森选矿机广泛应用于金矿选矿领域,查清重矿物富集机制对提高选矿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以甘肃某石英脉型金矿石(金品位为6.5×10-6)为原料,探究了MD3型尼尔森选矿机富集准数(X)与富集机制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不同富集机制下的分选效果。结果表明:当X>9、5<X<9和X<5时,分别对应表面富集、置换富集和淘析富集;当富集锥转速为1 465 r/min、水流量为3.0 L/min时,获得精矿金品位为124.4×10-6,金回收率为70.36%,选矿效果最好;该条件下粗、中粒金在底层富集环中置换富集,微、细粒金在上层富集环中以表面富集和钻隙沉降的方式富集。当富集准数X值过大时,床层压实,过载现象出现过早;当X值过小时,强烈的反冲水作用导致微、细金流失,二者均不利于金回收,在工业实践中应尽量避免。

  • 采选技术与矿山管理
    郭忠磊, 崔嵛, 王春龙
    黄金科学技术. 2024, 32(5): 916-925.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24.05.202
    摘要 (155) PDF全文 (154) HTML (45)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玲珑金矿深部长距离掘进巷道的高温问题,结合井下低温涌水条件,通过对输冷方式和换热方式进行分析,制定了以水源热泵技术为基础的局部制冷降温技术方案,采用理论计算和模拟仿真方法,模拟不同供风温度和供风量条件下巷道的温度场变化情况,分析得出了最佳制冷参数,并开展了制冷系统的设备选型和现场应用。结果表明:-750 m中段长距离掘进工作面的制冷最佳温度为10 ℃,供风量为5.0 m3/s;根据制冷方案和制冷参数分析结果对局部制冷降温技术进行了应用,有效解决了系统供水不足和供风沿途冷损大等难题,掘进工作面温度由37.0 ℃降至26.2 ℃,降幅达10.8 ℃,距工作面50 m范围内运输巷道温度平均降幅分别为8.9 ℃和2.9 ℃,掘进巷高温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该局部制冷通风降温技术的应用对类似矿山的深部热害治理具有技术参考价值。

  • 矿产勘查与资源评价
    张利峰, 段留安, 王志军, 李子永, 刘飞, 王小天, 韩小梦
    黄金科学技术. 2025, 33(1): 44-54.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25.01.262
    摘要 (155) PDF全文 (60) HTML (146)   可视化   收藏

    胶东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金矿产地,是巨型矿集区。胶莱盆地东北缘位于胶东东部,广泛发育有金多金属矿床。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具有勘探深度大、分辨率高和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在矿产勘查工作中。通过在胶莱盆地东北缘前垂柳金矿区开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测量工作,并结合矿区地质资料和岩石电阻率特征,查明了前垂柳矿区构造破碎带的厚度、走向以及花岗岩接触带的深部发育特征,CSAMT解译结果与钻探结果一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验证了前垂柳矿区“三层结构勘查模式”以及前垂柳一带存在“近EW向构造控矿模式”。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可作为该区域金矿勘查的有效技术手段。

  • 采选技术与矿山管理
    郑思将, 李夕兵, 陈江湛, 黄麟淇
    黄金科学技术. 2024, 32(4): 594-609.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24.04.089
    摘要 (151) PDF全文 (328) HTML (56)   可视化   收藏

    高温真三轴试验机研制过程中,高温环境、循环加卸载和循环热冲击等复杂加载条件对试验系统隔热性能提出了严苛要求。为了科学合理地选择复杂条件下高温真三轴试验机的隔热材料,制备了3种高温工程隔热材料,分别是高聚热能酰胺脂隔热材料(GX)、玻璃纤维与耐高温树脂复合隔热材料(BX)和高温阻隔复合云母材料(YM),并开展考虑实际仪器设备工况下的循环热冲击、高温环境和循环加卸载等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在高温环境影响下3种隔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均随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弹性模量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随着循环加热冷却次数的增加,YM材料的导热系数数值平稳下降,BX和GX材料的导热系数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弹性模量变化规律与高温环境影响下相似;隔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均随着循环加卸载次数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初次加卸载对材料隔热性能和物理性能的影响最大;综合热—力学性能评判,YM材料性能最稳定,为岩石真三轴试验机隔热材料的最优选。

  • 采选技术与矿山管理
    叶前林, 李佳欣, 赖丹
    黄金科学技术. 2024, 32(4): 704-716.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24.04.050
    摘要 (150) PDF全文 (1270) HTML (67)   可视化   收藏

    重构产业价值链是“双循环”视阈下我国突破西方稀土供应链重塑围堵和低端价值“俘获”困局的战略选择。以稀土内外价值链结构变化为切入点,剖析“外循环”主导和“双循环”格局下稀土产业发展的逻辑差异,并采用出口技术复杂度和DEA-Malmquist指数,分别衡量我国稀土产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和国内发展水平,最后探讨我国稀土产业价值链重构路径。研究表明:(1)“外循环”主导下,我国稀土产业面临外部“被脱钩”风险、“低端锁定”桎梏,以及内部同质企业博弈窘境;而在“双循环”格局下,我国稀土产业有望从“抱团取暖”转向“筑链共进”策略,从而增强稀土产业链韧性和抗风险能力;(2)我国稀土全球价值链地位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国内稀土产业链各环节效率整体呈增长趋势,但下游环节规模结构需进一步优化。为了应对全球稀土供应链格局巨变,我国稀土应以“全产业链环节突破、地域—产业协同并进”的方式,构建国内稀土产业价值链;采取向价值链高端借“智”、低端借“市”的双向借势策略,主导稀土产业区域价值链;以“两链”交互嵌入稀土全球价值链高端,重塑全球稀土产业格局。

  • 特约专栏
    薛欢欢, 杨真亮, 宋明春, 徐明璞, 李军鹏, 宋林君, 刘天鹏, 刘雪婷, 张腾, 王鲁艳
    黄金科学技术. 2024, 32(6): 977-989.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24.06.131
    摘要 (150) PDF全文 (91) HTML (89)   可视化   收藏

    招平断裂带是胶东三大千吨级金成矿带之一。该断裂带中段的焦格庄—夏甸一带主要矿床的探矿深度已达2 km,其深部及外围仍有较大的找矿空间。为了详细掌握该区域的找矿前景,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基础依据,采用平面地质图、图切地质剖面和探矿工程数据,结合重磁电三维物性反演,利用人机交互式建模技术,建立了-4 000 m以浅三维地质体模型。通过对三维地质模型进行空间分析发现,控矿断裂由浅部至深部呈倾角陡、缓交替的阶梯式变化,在断裂倾角陡、缓转折段和倾角较缓段,金矿化富集程度高,金矿体具有向NE侧伏和等间距分布规律。基于构造走向转折地段、构造倾角转折部位、构造表面变化率、矿体倾向等间距性和矿体侧伏5个特征变量建立了招平断裂带中段综合找矿预测模型,圈定深部找矿靶区12处。将5个特征变量叠加的信息量值作为关联要素,预测金潜在矿产资源为416 t。经对靶区进行初步钻探验证,发现了工业矿体,实现了招平断裂带中段新的找矿突破。

  • 矿产勘查与资源评价
    王小刚, 宇峰, 贾飞, 刘松柏, 邵永勇
    黄金科学技术. 2024, 32(6): 1002-1015.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24.06.041
    摘要 (146) PDF全文 (89) HTML (102)   可视化   收藏

    李洞沟金矿是近年来在陕西汉中碑坝地区基底盖层中发现的首个内生金矿床,已圈出金矿体20余条,矿体长度为70~1 400 m,平均厚度为0.31~9.80 m,金品位为0.83×10-6~21.21×10-6,已达中型规模。通过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系统梳理了矿体地质特征,结合矿石镜下鉴定,对李洞沟金矿的矿石类型、矿物组合、成矿期次和成矿阶段进行了细致研究,总结了该矿床的控矿条件和成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李洞沟金矿床的矿体主要受NNE向断裂控制,矿石类型以角砾岩型和石英脉型为主,属于构造蚀变岩型+石英脉型金矿床;该金矿经历了赋矿层位形成、早期金矿形成、富集成矿和表生风化剥蚀4个成矿阶段;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新的找矿思路,即浅部在石英绢云母片岩内寻找石英脉型金矿体,中—深部寻找由大理岩层间破碎带控制的角砾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体。上述认识能够为矿区探边扩量提供必要的勘查依据,也为区域寻找同类型金矿提供有益参考。

  • 特约专栏
    王斌, 宋明春, 刘志宁, 李健, 董磊磊, 张艺多, 蒋雷, 王润生, 董小涛, 刘家良
    黄金科学技术. 2024, 32(5): 798-812.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24.05.146
    摘要 (144) PDF全文 (217) HTML (60)   可视化   收藏

    胶东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金矿集区,金矿床的时空分布与晚中生代花岗岩类密切相关,其中早白垩世伟德山期花岗岩侵位时间与大规模金成矿时间一致,是重要的成矿期地质体。隶属于伟德山期花岗岩的周官岩体与金成矿时空关系密切。选择周官岩体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岩石学、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工作。结果表明:周官岩体侵位时代为(119.4±1.1)~(118±1.0)Ma,与金成矿同期;岩体具有低硅、高镁和富钠,以及相对高的Cr、Ni、Co、Sc含量、Sr/Y比值和明显贫化的Zr含量特征,Mg#值介于55.83~59.26,表现为高镁闪长岩特征。岩石属高钾钙碱性系列,为高镁闪长岩类,岩浆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并混染了部分地壳物质;周官高镁闪长岩体和伟德山期花岗岩的岩浆侵位导致地壳浅部发生剧烈隆起,形成伸展构造,为成矿流体运移、成矿物质富集和矿体定位提供了良好通道和有利空间。

  • 采选技术与矿山管理
    何祥锐, 邱贤阳, 史秀志, 李小元, 支伟, 刘军, 王远来
    黄金科学技术. 2024, 32(4): 640-653.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24.04.097
    摘要 (142) PDF全文 (139) HTML (49)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地下金属矿充填开采覆岩移动规律,以盘龙铅锌矿采场作为研究对象,建立非线性弹性地基梁力学模型,开展了不同采场结构参数、顶板厚度、原岩应力及充填体配比对于覆岩移动的影响研究。研究发现5个因素对于覆岩移动的影响从强到弱依次为充填体配比、采场结构参数、顶板厚度、原岩应力,提高充填体配比是控制覆岩位移的关键。通过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不同充填体配比下覆岩移动值,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与力学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二者差异率在3%~9%之间,从而验证了力学模型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地下矿山充填开采覆岩沉降控制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工业试验。研究成果可为类似矿山进行岩层控制提供借鉴。

  • 采选技术与矿山管理
    周宇, 李旭, 张鹏姣, 陈需, 王建国, 李强
    黄金科学技术. 2024, 32(4): 610-619.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24.04.067
    摘要 (140) PDF全文 (151) HTML (46)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矽卡岩在水化作用下的冲击力学性能,采用可加载轴围压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系统(SHPB),分别对自然和饱水状态的矽卡岩试样开展了三维动静组合冲击试验,研究不同含水状态下矽卡岩试样的动态力学特性、能量耗散特征及破碎形态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饱水状态下矽卡岩的动态抗压强度相比自然状态整体有所弱化,减小了10.47%~16.32%,但水对矽卡岩动态力学强度的影响随应变率的增大而逐渐减弱;水会降低矽卡岩试样对能量的吸收率,当吸能密度足够大时,动态抗压强度将不受矽卡岩内部水的影响;水化作用使得试样在饱水和自然状态冲击后的破裂形态率效应差异明显。

  • 采选技术与矿山管理
    蔡鸿宇, 王运敏, 李小双, 耿加波
    黄金科学技术. 2024, 32(6): 1016-1029.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24.06.190
    摘要 (139) PDF全文 (91) HTML (84)   可视化   收藏

    开挖扰动会使矿山岩体受到高应力集中和应力重新分布的影响,而水力因素则会降低岩体强度,研究开挖卸荷与孔隙水压耦合作用下矿山的岩石力学特性,对于确保矿山岩体长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江西省银山矿边坡岩体作为样本,开展了分级加载蠕变试验,研究了开挖卸荷与孔隙水压耦合作用下千枚岩的蠕变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在相同开挖卸荷条件下,饱和千枚岩的瞬时应变、蠕变应变和稳态蠕变速率均随孔隙水压的增加而增大,瞬时弹性模量和长期强度随孔隙水压的增加而降低;当孔隙水压相同时,受开挖扰动试样的瞬时应变、瞬时弹性模量和长期强度随开挖卸荷程度的增强而降低,蠕变应变和稳态蠕变速率随开挖卸荷程度的增强而增大。

  • 矿产勘查与资源评价
    张春鹏, 韩仁萍, 毕中伟, 王杰, 李雪峰
    黄金科学技术. 2025, 33(1): 66-83.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25.01.173
    摘要 (131) PDF全文 (35) HTML (132)   可视化   收藏

    高松山金矿床是我国东北小兴安岭北麓地区的一处大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金矿体主要以细脉状和脉状形式分布于下白垩统板子房组和宁远村组的火山岩地层中。为探究赋矿围岩的成因及形成时代,开展了系统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工作。研究结果显示:板子房组英安岩获得206Pb/238U表面年龄分布于112.1~115.9 Ma,板子房组安山岩中斜长石40Ar-39Ar同位素年龄为(111.2±0.9)Ma,宁远村组流纹岩中钾长石40Ar-39Ar同位素年龄为(103.9±1.0)Ma,表明高松山金矿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全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高松山金矿床赋矿围岩的板子房组和宁远村组火山岩以高硅、富碱性组分、富铝以及显著贫镁和钙为特征,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和Nb、Ta、Ti等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显示出弧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资料,进一步证实其形成于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回撤作用有关的弧后伸展构造环境。

  • 矿产勘查与资源评价
    阮班朗, 焦骞骞, 朱平平, 吕恒, 田乐源, 戴家润, 张露
    黄金科学技术. 2025, 33(1): 55-65.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25.01.269
    摘要 (127) PDF全文 (73) HTML (117)   可视化   收藏

    河台金矿是目前广东省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金矿床。由于金矿体均产于剪切带中,因此被认为是典型的剪切带型金矿。基于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矿相学观察,利用电子探针(EPMA)对矿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在河台金矿发现了Cu-Zn互化物和自然镍。Cu-Zn互化物中主要含有Cu和Zn,以及少量的Fe、Au和Pb,其中,Cu含量为58.63%~62.14%(平均值为60.41%),Zn含量为35.55%~38.48%(平均值为36.63%),计算得到的分子式为Cu0.61Zn0.37Fe0.02,近似为Cu2Zn。自然镍矿物中主要含有Ni和Fe,还有少量S、Cu和Te,其中,Ni含量为86.33%~87.74%(平均值为87.26%),Fe含量为4.56%~5.02%(平均值为4.72%),计算得到的分子式为Ni0.93Fe0.05S0.02,为含铁自然镍。河台金矿Cu-Zn互化物和自然镍形成于热液成矿期第一个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局部缺硫缺氧的高温环境,其形成可能与深部地幔流体有关。结合前人He-Ar同位素测定结果,进一步证实可能有少量地幔流体参与成矿。

  • 采选技术与矿山管理
    任珩, 李沛霖, 李金潞
    黄金科学技术. 2024, 32(5): 939-948.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24.05.119
    摘要 (127) PDF全文 (102) HTML (46)   可视化   收藏

    黄金尾矿中含有较多的重金属元素和有价元素,若处置不当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利用文献计量学和VOS viewer软件,针对国内外黄金尾矿的处理和综合利用研究态势开展研究,并对未来研究热点进行预测。结果显示:黄金尾矿处理及综合利用研究呈现增长趋势,各国的研究内容密切相关;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黄金尾矿浮选、黄金尾矿综合利用以及黄金尾矿库的生态修复。展望了黄金尾矿未来无害化处理及高值化利用的发展方向,为黄金尾矿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 矿产勘查与资源评价
    尹樱, 董国军
    黄金科学技术. 2025, 33(2): 248-263.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25.02.245
    摘要 (124) PDF全文 (100) HTML (120)   可视化   收藏

    湘东北地区位于江南造山带中段,发育万古和黄金洞等典型金矿床。为了系统研究湘东北地区不同水岩反应与金沉淀的成因联系,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观察和热力学模拟研究。野外地质调查发现,粉砂质板岩是湘东北地区最主要的赋矿围岩,其在矿体周围发生大规模褪色化蚀变,即青灰色变成灰黄—灰白色;部分矿体位于碳质板岩中,该围岩在较强的流体交代作用下仍呈现出黑色,无明显颜色变化。岩相学观察表明,褪色化蚀变带中发育大量菱铁矿斑点,且被含金黄铁矿和毒砂切穿和交代,指示成矿前碳酸盐化;碳质板岩中硫化物与碳质物密切共生。热力学模拟研究表明,褪色化蚀变带中发育的菱铁矿可与流体反应,通过诱发硫化作用造成金沉淀。板岩中的绿泥石也可与流体反应从而诱发硫化作用,但由于碳酸盐的溶解速率高于绿泥石,因此其具有更高的化学反应活性,致使金矿体更有利于赋存在碳质板岩的褪色化蚀变带中。碳质板岩中的碳质物(CM)也通过水岩反应降低流体氧逸度,促进流体沸腾并提供流体运移—沉淀空间,造成金沉淀。因此,湘东北地区浅变质粉砂质板岩和碳质板岩均可通过不同机制促进金沉淀,为该区有利的赋矿围岩。

  • 采选技术与矿山管理
    李垚熠, 陈国庆, 石明汉, 周玉新, 聂闻, 郑成
    黄金科学技术. 2024, 32(5): 882-893.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518.2024.05.134
    摘要 (124) PDF全文 (149) HTML (49)   可视化   收藏

    大量欠稳定边坡阻碍了人类工程活动,亟需采用合理的优化方案来确保工程安全。为此,提出了基于列文伯格—马夸尔特(Levenberg-Marquardt,LM)算法和光谱优化算法(Light Spectrum Optimizer,LSO)的边坡形态智能优化方法(LM-LSO)。首先,采用LM算法对样本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其次,采用拒绝不可行解方法处理稳定性系数的约束问题;最后,利用LSO搜索最优方案,并与另外4种算法进行比较分析。该方法应用于四川省某磷石膏堆场边坡优化,得到了最小挖方量的优化设计方案。该方法综合考虑了边坡优化的经济性和稳定性,保障了堆场的堆填方量和安全。

  • 采选技术与矿山管理
    陈良
    黄金科学技术. 2025, 33(1): 202-213.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25.01.194
    摘要 (124) PDF全文 (92) HTML (108)   可视化   收藏

    露天矿无人驾驶是智慧矿山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露天矿无人驾驶的核心在于保障车辆安全行驶,然而现阶段矿区道路上存在的落石、水坑和车辙等障碍物严重影响了矿车的行驶安全。针对现有算法检测这类密集障碍物精度受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RT-DETR的露天矿区路面障碍物检测算法。RT-DETR算法通过在编码器阶段引入RepViT网络,提升了模型的特征提取效率,在解码器中通过通道压缩剪枝操作提升了模型的检测速度。此外,还提出融合注意力机制的RepAttC3模块,加强了模型的特征提取能力。通过采集不同矿区数据,构建了露天矿区路面障碍物数据集,并进行了障碍物检测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RT-DETR算法的平均检测精度可达92.7%,综合检测精度可达96.6%,检测速度可达12.3 ms。相较于其他路面障碍物检测算法,本文算法对露天矿区多尺度与小目标障碍物具有良好的检测效果,能够为露天矿区车辆提供准确且高效的障碍物检测,保障车辆安全行驶。

  • 采选技术与矿山管理
    鲁旭, 谭宝会, 龚臻, 粟登峰, 张刚刚, 胡颖鹏
    黄金科学技术. 2024, 32(5): 905-915.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24.05.114
    摘要 (120) PDF全文 (146) HTML (51)   可视化   收藏

    金川集团龙首矿西二采区上部中段充填采场发生失稳事故后,采矿方法由下向分层进路式胶结充填法转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时,面临着软破矿岩条件下覆盖层形成和采场稳定性问题。采用数值计算和现场试验等方法,对这2个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崩落法首采分段回采工作的进行,采场复合顶板经历了破坏裂纹萌生、零星散块冒落、拱形批量冒落和柱塞状整体冒落等阶段,当首采分段回采结束时,顶板复合岩层冒落能够为崩落法采场提供足够厚度的覆盖层,且在崩落法采动地压下软破矿岩采场能够保持稳定。现场工业试验表明,在崩落法采场首采分段采用“阶梯式退采均匀扩展采空区+总量控制出矿”的技术方案,能够安全、高效地形成覆盖层,并通过增补“钢拱架+钢筋网+锚杆”的技术方案,解决在崩落法采动地压下维持破碎矿岩采场稳定性的问题,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在西二采区的扩大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 矿产勘查与资源评价
    李刚, 孙涛, 席振铢, 段磊, 向胤合, 杨斌
    黄金科学技术. 2025, 33(2): 239-247.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25.02.169
    摘要 (119) PDF全文 (71) HTML (106)   可视化   收藏

    胶东大尹格庄金矿1 500 m深度以浅矿体基本查明,开展1 500~3 000 m深度的找矿探索既是矿山进一步开发的现实需要,也是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必然要求。通过在大尹格庄后疃矿区外围实施长度为4 000 m的大深度多极化电磁测深法勘探剖面,采集1~1×105 Hz天然场电磁信号,反演计算得到3 000 m以浅电阻率和磁化率剖面。结合已有地质找矿模型,根据新太古代TTG和胶东岩群变质岩低阻高磁化率和晚侏罗世花岗岩体高阻低磁化率的电磁特性,推断低阻高磁化向高阻低磁化过渡带为控矿的招平断裂带,推测断裂带倾角变缓的扩容空间为有利赋矿部位。经80ZK2101钻孔验证,在2 943.18~3 108.41 m区间发现黄铁绢英岩化蚀变带,其中3 100.06~3 101.06 m深度为金矿体,钻孔验证结果与多极化电磁测深推断成果基本吻合。

  • 采选技术与矿山管理
    季俊伟, 陈亦霏, 陆静, 罗涵
    黄金科学技术. 2024, 32(4): 731-744.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24.04.117
    摘要 (118) PDF全文 (137) HTML (46)   可视化   收藏

    我国黄金市场对原油市场的避险能力表现尚不清晰。基于原油市场收益率极端风险和价格下跌风险2种视角,采用分位数GARCH模型,实证对比考察了黄金国内板和国际板对上海原油和WTI原油避险能力的差异,并基于波动溢出和价格发现功能视角对结果进行了合理解释。结果表明:黄金国际板对上海原油的避险能力最弱。从国际视野来看,由于上海原油不仅易受到WTI原油风险的影响,而且与黄金国际板的联动性弱于WTI原油与黄金国际板的联动性,使得黄金国际板对上海原油的避险能力整体弱于其对WTI原油的避险能力;从国内视野来看,由于黄金国际板的价格发现功能严重滞后于黄金国内板,使得黄金国际板对上海原油的避险能力整体弱于黄金国内板对上海原油的避险能力。

  • 采选技术与矿山管理
    文瑶, 孙伟, 张盛友, 张攀科, 丁凡煜
    黄金科学技术. 2025, 33(1): 101-113.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25.01.292
    摘要 (116) PDF全文 (35) HTML (101)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探究含硫和脱硫尾砂充填体的力学特性,以某矿山含硫和脱硫尾砂作为充填骨料,水泥作为胶凝材料制作充填体试块,通过单轴压缩及巴西劈裂试验对含硫和脱硫充填体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不同灰砂比、质量浓度和养护龄期对2种充填体强度的影响规律,并通过拟合试验数据建立两两之间的定量关系,最后对其敏感程度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脱硫尾砂充填体强度始终大于含硫尾砂充填体强度,其中,脱硫尾砂的单轴抗压强度较含硫尾砂的提升幅度为2.02%~14.12%,抗拉强度的提升幅度为7.64%~58.45%;(2)当养护龄期为28 d、灰砂比为1∶8时,含硫尾砂的单轴抗压强度随质量浓度的增加并无明显变化,而脱硫尾砂充填体强度具有显著上升趋势;(3)当灰砂比为1∶4时,随着料浆质量浓度的增加,养护60 d的含硫和脱硫充填体强度增幅小于养护28 d的充填体强度增幅;当灰砂比降低至1∶8时,养护60 d的含硫和脱硫充填体强度增幅大于养护28 d的充填体强度增幅。研究表明,在充填体制备过程中,通过减少含硫尾砂中的硫化物含量,不仅提高了充填体的化学稳定性,而且增强了充填体的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