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5-2518
CN 62-1112/TF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2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2-06-28
  

  • 全选
    |
    矿产勘查
  • 金文洪,王凤仙
    J4. 2012, 20(3): 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杰艾尔金多金属矿位于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重要的热水沉积型(SEDEX)和火山块状硫化物型(VMS)Pb-Zn多金属成矿带。经多期勘探,目前控制黄金资源已达到大型,铅、锌及银分别达中型规模。但对其矿床成因类型一直存在争议,控矿因素研究也不够深入,导致进一步的找矿方向不明确。在2010年实施的一期大规模勘探中,通过对钻孔岩芯及坑道的仔细观察,结合大量样品的多元素分析结果和矿体三维模型,确定了杰艾尔金多金属矿床的矿化期次和成因类型。在矿区新一轮的勘探中,获得较好的找矿效果。矿区已圈定的2个矿带(黄蜂矿带、主矿带),南北相距仅30 m,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矿化类型。本次研究认为:黄蜂矿带为受碳酸盐岩控制的层控“爱尔兰”型铅锌矿;主矿带为造山期叠加在层控型Pb-Zn矿化基础上受剪切带控制的“造山型”Au-Ag-Pb-Zn多金属矿化。

  • 陈超,牛树银,高银仓,王宝德,孙爱群,马宝军,李英杰,王自力
    J4. 2012, 20(3): 1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麻棚地区金银多金属矿集区已经成为太行山中段的重要矿产地,先后发现金银多金属矿床(点)25处,大多位于岩体周围,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但目前具开采价值的矿区只有8处,特别是大型矿床只有石湖金矿,因而急需总结区域成矿规律,进一步指导找矿。为探究麻棚岩体周边成矿的关联性,选取麻棚岩体东南侧石湖金矿和西南侧北营西沟银矿进行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对比分析,同时经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研究,发现岩体周边矿床(点)在区域构造、地层建造、岩浆活动、围岩蚀变及矿脉特征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认为它们属于燕山期统一的成矿序列事件。在此基础上,总结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并指出了区域找矿方向。

  • 张晓飞,孙爱群,牛树银,张福祥,刘成,武玉璞
    J4. 2012, 20(3): 18-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胶东是我国著名的金矿集中区,焦家金矿是胶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断裂蚀变岩型金矿,局部还发育有石英脉型金矿床。大—中型金矿床分布于特定的部位,其展布具有等距性,矿体往往赋存在断裂的交叉、复合部位或是构造发生突然转折的部位。通过对焦家金矿田成矿构造的研究,总结出焦家矿区的构造控矿规律、蚀变与成矿的关系,来指导新一轮的地质找矿工作,为寻找新的金矿资源奠定基础。研究表明,断裂是金矿床的主导性控制因素。

  • 夏锐,郭春影,郭晓东
    J4. 2012, 20(3): 23-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新城金矿床2种矿化类型矿体矿石的成矿流体特征进行对比研究,认为细脉浸染型Ⅰ号矿体矿石形成于中—低温(均一温度为376~124 ℃)、低盐度(5.0%~10.5%)和低密度(0.787~0.985 g/cm3)环境中,成矿深度为0.03~12.86 km; 细脉或网脉型V号矿体矿石形成于中温(均一温度为332~191 ℃)、低盐度(4.0%~8.5%)和低密度(0.814~1.013 g/cm3)环境中,成矿深度为1.33~11.42 km。Ⅰ号和Ⅴ号矿体矿化类型属于同一岩浆和流体成矿系统在不同物理化学条件下的产物,表现出随流体成矿作用的进行,矿化由深部的陡倾角断裂带向浅部缓倾角断裂带推进,围岩地层的影响逐渐增强,矿体类型由网脉型向浸染型演化。由此建立了新城金矿的成矿模式,即流体—构造与成矿系统在时空结构的统一下(即不同的位置上含矿流体在运移和物质卸载方式不同),含矿流体运移途径中发生不同性质的成矿作用,并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矿化类型及矿床。

  • 段晋,吴鹏飞
    J4. 2012, 20(3): 3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拉桌坎铜矿床位于冈底斯火山—岩浆弧带中段南缘冈底斯斑岩型铜(金)矿带冲江—达布Cu、Mo矿集区古近纪始新世金株村单元细—中粒黑云角闪石英闪长岩和结蒲林单元中粒黑云二长花岗岩的接触带,含矿岩石主要为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及少量的巨斑花岗岩,氧化矿品位0.55%~0.72%,深部原生矿品位0.62%~0.66%,矿石结构以自形、半自形和他形粒状为主,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和绿泥石化,矿化主要为孔雀石化和黄铜矿化。在化探扫面和查证的基础上,通过对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和地球化学异常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认为NE向构造是容矿构造,控制着矿体的分布、产状和形态,铜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晚期中酸性岩浆岩有密切的成因联系,Cu-1号主矿体有向北延伸的趋势,南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异常有查证价值,应加大勘查力度,寻找新的矿体。

  • 管波,苏胜年,杨青云,肖小强,赵萍
    J4. 2012, 20(3): 35-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苦海地区位于东昆仑造山带南带东段,昆南断裂北侧,为多组构造单元结合部位。以往工作在该区圈出了多处以Au、As、Sb元素为主的水系沉积物综合异常,异常组分复杂、套合性较好、强度高。通过地质、化探及地表工程检查、控制,在水系沉积物异常中发现多条规模较大的含金破碎蚀变带,并发现了金矿体及较好的找矿线索。通过分析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化探异常特征和金矿化类型,认为本区具备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具有寻找造山带—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的前景。

  • 肖小强,胡俊,管波,苏胜年
    J4. 2012, 20(3): 4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昆仑东段作为近年来找矿热点区域,已陆续发现多处金矿床(点)。结合地物化等综合手段的研究成果表明,该区重要含矿层位为一套老变质岩(前寒武纪地层),其特征与柴达木盆地周缘前寒武纪地层相似,经历了长距离、低角度的推移,以推覆体形式上覆后期地层之上,成为残余岩片。其以地槽基底接受沉积、中基性岩浆贯入,表现出丰富的成矿物质来源,加上多期构造—热事件作用,具有良好的成矿背景。本次调查共发现2处金矿点及多处矿(化)点,多分布于前寒武纪地层,表明该区前寒武纪地层具有良好的金矿找矿前景。

  • 邱炜,王文,任二峰
    J4. 2012, 20(3): 46-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冻土区找寻隐伏矿床的难度很大,选用传统的物化探技术手段并未取得找矿突破。本次研究采用土壤离子电导率和地电提取测量法在高寒区--扎家同哪金矿区开展隐伏矿找矿预测工作,在未知区圈定了3处找矿远景靶区,其中,Ⅰ类找矿靶区异常规模较大,位于测区中部,成矿条件好,应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勘探区。此外,选择研究区4号勘探线作为已知剖面,开展了方法有效性和可行性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已知矿体上方有明显的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地电提取Au元素异常,进一步证实这2种方法组合在青藏高原冻土区的找矿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郑振云,聂玉方,轩慎英
    J4. 2012, 20(3): 5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查清南戈滩矿区已知铜、铁、金矿脉深部赋存地段及延伸情况,了解已知铜、铁矿脉西部覆盖区矿脉分布情况,寻找多金属矿产,扩大矿区规模,在青海南戈滩矿区开展激电测量法找矿研究。利用激电中梯测量圈定极化率异常,利用激电联合剖面测量检查异常,推断极化体、破碎带分布特征,利用复合极距联合剖面确定极化体、破碎带的延伸情况及富集地带。根据电法测量推断结果,布设了ZK1501钻孔,发现了铜、铁、金矿脉,查明了3、4、6、7和8号脉深部矿脉形态、规模及矿化情况,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依据。

  • 黄雪飞,张宝林,李晓利,沈晓丽,郭志华
    J4. 2012, 20(3): 56-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气石族矿物化学成分多样,同一位置类质同像替代多。电气石形成的温度压力范围很广,能够在地壳的温度压力范围内稳定存在,并且与多种地质流体保持平衡。电气石结构内主微量元素的扩散速率极低。电气石矿物硬度较大,形成后能够经受住剥蚀、风化、成岩和变质作用过程而保存其形成时的组成与结构。通过对组成电气石的主微量元素、稳定同位素(包括B、Li、Sr和Nd等)和放射性同位素(K-Ar、Ar-Ar等)的分析可以示踪电气石及其共生矿物形成时的成岩成矿环境,包括流体的来源、氧化还原状态、温度压力、形成时代及其在矿床勘探方面的指示意义等。

  • 技术前沿
  • 李仕雄,李勇,徐忠敏,刘爱心
    J4. 2012, 20(3): 66-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大力发展和推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技术”的精神和“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号召,某金矿针对黄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的特点,确定了焦亚硫酸钠破氰—电絮凝法处理黄金生产废水的新工艺,并通过生产调试和试验对比,确定了破氰工艺条件为pH控制在8.5、焦亚硫酸钠用量为10 kg/t、破氰反应时间为6 h。当[Cu2+]在10~30 mg/L时,电絮凝工艺最佳条件为流量130~150 m3/h、电流6 500 A、电压24~25 V,经此工艺处理后的水质可达到企业回用标准进行回用。经进一步深度氧化可满足《山东省半岛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7/676-2007)一级排放标准。该金矿采用焦亚硫酸钠破氰—电絮凝联合处理的新工艺对生产的废水进行处理后回用,实现了生产废水的重复利用。

  • 邱福胜,尹春伟,万颖涛
    J4. 2012, 20(3): 70-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许多老矿山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需要不断地扩大生产能力,而矿山提升系统是制约扩大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再加上新建竖井提升系统的工期长且见效慢,一时难以接续,为此,在老提升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成为快速发展的捷径。以山东黄金集团焦家金矿西矿区提升系统改造为例,介绍了一种快速增加提升能力的方法,即将单层罐笼提升系统改造成双层罐笼,包括罐笼和钢丝绳的选型、提升机强度的校核等改造,取得了节能降耗的良好效果,提升能力增加了近1倍。

  • 何巧玲,肖娟,汪永顺
    J4. 2012, 20(3): 73-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矿石中金含量的测定通常采用王水溶解,使其形成氯金酸后再用原子吸收法或容量法进行测定,但是氯金酸溶液稳定性容易受温度、酸度、浓度、外界条件和容器吸附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氯金酸溶液的稳定性可用碱金属使其生成相对稳定的氯金盐,但未真正实践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以氯金酸钠代替氯金酸做标准溶液测定矿石中金含量的方法,应用本方法配制的标准溶液放置3~4个月未出现还原偏低现象。该方法采用活性炭吸附柱富集金,用王水溶解,再加入饱和氯化钠溶液制得氯金酸钠溶液。采用原子吸收法,在日立Z-20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上测定金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该测定方法可靠,误差较小,稳定性好;测定的绝对灵敏度可达0.025 μg/g,测定范围为0.04~1 000 μg/g,适合用于大批量地质矿石样品中金的测定。

  • 彭桥梁,王伟,李天虎,罗小平
    J4. 2012, 20(3): 76-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化探扫面工作中,一般是利用手工逐个输入航点以实现批量导入航点,该方法不但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错。通过多次实践,利用MapGIS、记事本,"GPS帮帮"及MapSource等软件,生成MapSource数据交换格式GPX文件,实现了快速高效地向手持GPS中批量输入航点数据的目标。航点验证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该方法不需要编程,实用性强,不但减少了人为误差,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给地质人员的野外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 陈炳武,王英超,李怀京,王晓辉
    J4. 2012, 20(3): 80-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激电测量数据中一般包含有噪声和异常叠加效应,如何有效分离出有用异常信息,提高激电异常室内处理的效率和解释水平,成为激电异常解释的重要环节。在数据处理方法上,小波变换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在空间变换域和频率域同时具有良好的局部分析性质,可以将信号分解成各种不同频率或尺度成分,利用小波变换的上述特点,对激电异常进行划分,便可得到各种尺度意义下的异常。应用小波分析方法对河南省某矿区激电异常进行数据处理,区分出噪声和地表浅小地质体的干扰异常,深源或规模较大地质体的背景异常,突出了矿体的异常信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吕喜旺,张锁云
    J4. 2012, 20(3): 86-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矿体厚度是矿床资源/储量计算的重要参数,但目前常用的矿体厚度计算公式比较复杂,且容易出错。为了方便、快捷并准确地获得矿体厚度,根据矿体与样线位置的3种情况,将矿体厚度计算公式进行了归纳,变成一个通式,只要已知矿体与样线的真实产状,就可以计算出该样线所控制的矿体真厚度,可不考虑其他因素。该通式也可以在实测地质剖面时用来计算岩层厚度。

  • 窦波元,闫永生,李向文,胡军海,石永文
    J4. 2012, 20(3): 90-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砂宝斯金矿床已进入矿山建设与开发阶段,区内水资源的质量对矿山建设和开发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对矿区内水资源的水质、细菌及放射性等进行分析测试,分别从生活饮用水、锅炉用水和建筑用水3个方面对水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区内地表水水质较好,符合饮用水标准,但地下水水质较差,砷、铁、锰和耗氧量等普遍超标;区内水资源均为软垢水或软硬垢水及不起泡的水;小东沟河上游为非腐蚀性水,其他水点均为半腐蚀性水;区内地下水与地表水无侵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