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5-2518
CN 62-1112/TF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2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2-08-28
  

  • 全选
    |
    第三屇《黄金科学技术》论坛会议专辑
  • 李惠,禹斌,李德亮,马久菊,魏江,赵佳祥,孙凤舟,翟培,王俊,王晓,李上,张贺然
    黄金科学技术. 2012, 20(4):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研究胶东典型石英脉型、蚀变岩型金矿床深部盲矿预测构造叠加晕模型的基础上,总结其共性,建立了胶东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构造叠加晕理想模式,确定了盲矿预测的5条构造叠加晕准则。在研究预测中,先后对多个金矿进行跟踪研究,根据预测靶位见矿情况,总结不见矿靶位原因,修改完善预测模式和盲矿预测标志,并向矿床深部不断推进预测。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在理论和方法技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性进展,不仅完善和丰富了构造叠加晕找盲矿理论,方法技术不断完善和趋于成熟。应用各矿床构造叠加晕模式和盲矿预测标志对矿区深部进行预测,取得了显著的找矿效果。

  • 刘新会,陈彩华,赵天心,张科利,陈力子,刘爽
    J4. 2012, 20(4): 7-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单孔岩芯岩石原生晕异常、矿脉中元素横向变化、元素垂向变化、不同标高地球化学参数变化和矿脉中元素走向变化等方面对寨上矿区的原生晕异常进行评价,并对76线剖面和9-1号矿体深部及外围进行成矿预测。单孔岩石原生晕分析认为,当Au的原生晕值>100×10-9时,对应的样品Au品位>0.5×10-6。对76线剖面岩石地球化学进行分析,大致分出3组异常组合,每组异常组合由不完整的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组成,据此进行深部成矿预测。对76线不同标高岩石原生晕进行分析,得出2 520、2 440 m标高Au元素平均值最高,矿化最强。对9-1号矿脉原生晕异常进行分析,近矿元素在2 430~2 700 m标高之间形成富集区。按照元素分布规律,预测9-1号矿体深部仍有5个预测靶区。在垂向上,寨上金矿显示了成矿的多阶段性以及分段富集规律,预示着深部找矿潜力巨大。

  • 刘金友,刘淑亮,高池兴,顿美霞
    J4. 2012, 20(4): 1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涝口金矿位于胶莱盆地北缘,且盆缘断裂发育。其中,大庄子—蓬家夼层间滑脱断裂为重要的控矿、赋矿构造。前期,在该区开展了大量的地质和物化探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果,该区的地质找矿工作也不断取得突破。本文统计了18号脉不同岩性的样品分析结果,并进行因子分析和垂向分带序列研究,认为该区金矿化具有多期性特点,至少有2次与Au有关的热液活动,且18号脉深部头晕元素As与尾晕元素Bi及近矿晕元素Pb、 Ag相互叠加,显示深部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同时,对其他矿脉的预测找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 姜维明,齐婓,孟伟,许建波,刘秋杰,吕军恩,原少波,孙健
    J4. 2012, 20(4): 2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玲珑矿田东风矿区金矿脉为典型的焦家式蚀变岩型矿脉,受破头青(招平)断裂的控制。东风矿区矿化富集带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带性和向NE侧伏的规律,其深部(-700 m以下)存在着矿体的第二富集带——极强烈的矿化富集带。由于破头青(招平)断裂的强烈构造活动及控矿作用,在东风矿区,乃至玲珑矿田,甚至胶西北金矿集区深部具备巨大的资源潜力,其预测范围将在数千米以下,成为世界级的金矿集中区。研究东风矿区成矿规律,不仅有助于在矿区最大限度地探矿, 而且有助于揭示玲珑金矿田甚至胶西北金矿集中区的成矿规律。

  • 金念宪,王君亭,孙之夫,李文,廖昌溪,所建成,刘祥朋
    J4. 2012, 20(4): 26-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莱州北部的金矿主要受三山岛和焦家两大断裂控制,断裂内发育诸多的糜棱岩、SL构造岩,石英丝带(L线理)、旋转碎斑和S面理,宏观、微观特征都证实其属于脆—韧性剪切带。研究证明,韧性剪切作用发生在郭家岭岩浆结晶分异的脉岩侵入之后,其时间推测约在126~122 Ma之间。当被主成矿期含金热液充填交代后,糜棱岩、SL构造岩相应形成浸染状黄铁绢英岩化矿石和脉状黄铁绢英岩化矿石。韧性剪切作用的深度较大,推测这2条脆—韧性剪切带约在地下5 500 m的深度交会。沂沭断裂带东侧的次级构造——早白垩世形成的NE向脆—韧性剪切带与郭家岭花岗岩的复合部位,是形成世界级蚀变岩型金矿的最佳部位。

  • 黄广环
    J4. 2012, 20(4): 33-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蒙古中东部大兴安岭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银、铜、金、铅和锌等有色金属矿产地,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和找矿前景。虽然该区已探获一批大中型金属矿床,但与邻区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基础地质工作薄弱和综合研究程度低是制约本区实现找矿重大突破的瓶颈。为此,在综合研究该区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地质条件和成矿作用的基础上,划分出4个成矿区带,分别总结其成矿特征并分析成矿潜力,指出本区找矿重点和方向,并提出下一步工作思路。

  • 孙杰,李瑞军,邵周伟,徐芬
    J4. 2012, 20(4): 39-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谢家沟金矿区为黄铁绢英岩化蚀变糜棱岩型金矿床。该区经多年勘探开发,资源含量不断减少,需要对其深部矿体进行详查评价,为矿山的进一步发展储备更多的后续资源。在简要介绍矿区和矿体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谢家沟矿区深部金矿体进行详查研究。谢家沟矿区内含矿蚀变带较多,脉岩发育,今后的矿山地质工作应在分析成矿规律基础上,继续加强深边部地质探矿,为矿山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随着采矿深度逐步下降、开采范围逐步扩大,应该加强矿床矿石特征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查清矿石特征和变化规律,为合理利用资源与改进选冶工艺提供依据。

  • 郑卫军,刘新会,陈彩华
    J4. 2012, 20(4): 43-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常规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仅圈定了异常范围,进行简单评价。通过对寨上—申都成矿带内的6个综合异常进行重新评价,对每个综合异常进行单独评价,利用MapGIS技术,重新绘制等值线图,按照动态圈定异常方法,使异常形态与地质要素套合,进行合理解释。在寨上—申都成矿带内圈定综合化探异常6个,综合评价后认为:(1)Hs7-1综合异常内,他路—小寨一带是有利成矿部位。(2)Hs7-2综合异常内,底固—陈家湾一带是成矿有利地区。(3)Hs7-3综合异常内成矿条件较为有利。(4)Hs7-4综合异常内划分出4个异常带。异常带整体呈NW向展布,似等间距分布,基岩发育区异常发育,厚覆盖区异常不发育。分析寨上异常带(Ht-Ⅰ)后认为,寨上村以北F1断裂以南地区有望发现新的矿脉。沟麻背—纳纳牧场异常带(Ht-Ⅱ)和卓洛—扎麻树异常带(Ht-Ⅲ)内,厚覆盖区内异常指示着深部仍然有望找到新的矿脉。堡子山—护林梁异常带(Ht-Ⅳ)内 31号脉规模还应更大,异常南侧应进行地质调查。(5)Hs7-5综合异常内,义仁沟口—石家台一带山梁上下二叠统石里墩组内、国营牛场—华林沟脑的中泥盆统西汉水群和上泥盆统大草滩群内有望发现新矿脉。(6)Hs7-6综合异常内,应对常家山一带的几条异常进行查证。通过重新评价寨上—申都成矿带内6个综合异常,缩小了找矿靶区,使下一步的找矿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 马凤山,赵海军,郭捷,王杰,魏爱华
    J4. 2012, 20(4): 49-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望儿山矿区的工程地质与采矿条件,采用数值模拟的手段对浅部复采引起的岩体移动变形及其对竖井井筒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数值模型计算,指出复采过程中岩体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变化规律,对充填与不充填开采2种条件下井筒的应力和位移变化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地下开采破坏了矿岩原有的应力场平衡状态,地下空区形成后对竖井围岩的主应力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浅表部最大主应力较低,有些位置甚至为拉应力,容易导致竖井井壁发生破裂,不利于竖井的稳定。在对采空区进行充填后,竖井井壁围岩主应力基本为压应力,连续性好,稳定性得到了大大提高。此外,与不充填时相比,对空区进行充填后,竖井井壁位置的位移量大大减小,可见,空区充填对限制围岩移动,维护竖井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了保障矿山安全生产,浅部矿体复采实施充填法开采是避免竖井变形破坏的有效措施。

  • 丁剑锋,刘丰韬,陈国平,王芳,陈兵宇,武志明,王莉,王京生
    J4. 2012, 20(4): 54-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山岛金矿直属矿区属海底及滨海地下开采矿山,为基岩裂隙充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矿区巷道涌水量大,有腐蚀性,且作业环境温度高、湿度大。近年来,通过开展化学注浆设备选型和注浆施工技术试验研究,采用ZBQS气动双液注浆泵,灌注HK9101材料等措施,成功治理高温、高湿、高卤和大流量的巷道涌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对深部巷道开拓涌水治理具有一定的研究和推广价值。

  • 于常先,赵明宣,李晓东
    J4. 2012, 20(4): 58-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减少矿柱的损失,在三山岛金矿直属矿区内,采用基坑开挖的方式对地表以上+10 m至地下-2.0 m的矿体进行回采。受现场工业厂房布置限制,并考虑加快施工进度、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因素,爆破方式采用中深孔松动控制爆破技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爆破震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首先对基坑轮廓先进行预裂爆破,再进行中深孔松动控制主爆破。通过对2种控制爆破的爆破参数进行详细确定,分析爆破效果,阐述了爆破方案选择、爆破参数优化、起爆网路的设计和爆破安全校核与防护,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 王义春,李波,张永林,韩宇,任晓明,王召敏,王京聪,周奇明
    J4. 2012, 20(4): 6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电吸附找矿方法的异常形成原理及其应用现状,将电吸附找矿方法应用于麻湾金矿区的电吸附异常研究,在工作区内获得了多个异常,异常高叠合度主要集中在测区的中南部,各元素吻合很好。为了验证异常,在工作区布设了3个钻孔,均见到明显的金矿体,最深处>1 000 m。异常结果与钻探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电吸附找矿法的异常能反映出深部隐伏矿体,而常规化探方法只能反映出地表出露的矿体,表明了电吸附方法寻找隐伏矿的效果优于常规化探方法。

  • 刘桂阁,李艳秋,常春郊,丛润祥,张慧玉,陈勇敢,王美娟,朝银银
    J4. 2012, 20(4): 67-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化探资料是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及找矿的重要依据,但在区域化探数据处理过程中,常会遇到一系列问题:如何将不同景观区、不同背景值及不同地质单元的多图幅化探数据进行拼接,不同背景下如何进行异常的筛选及如何综合各成矿元素特征进行选区等。针对这些问题,在利用分区标准化的前提下,利用化探综合异常法,综合考虑主要成矿元素相关性的特征,利用标准化后的综合异常进行异常筛选及区域选区,对区域找矿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

  • 郭广军,刘明君,徐咏彬,程蔚,叶延龄,郑小礼,高海峰,赵荣欣
    J4. 2012, 20(4): 7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矿山开采中常因不良岩体失稳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在施工前迫切需要对岩体稳定性进行合理的评价研究。本次研究结合焦家金矿的工程地质条件,根据矿区节理裂隙调查统计的结果,在矿区工程地质、节理裂隙素描统计岩石力学性质实验的基础上,采用现场调查统计分析、室内岩石力学试验、不同分类方法组成的岩石综合分级评价法及非线性有限元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节理裂隙与地下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针对各区域不同安全等级顶板岩层情况,确定相应的开采技术方案,并对节理裂隙与地下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 王恩敬,郭广军,赵荣欣,王彦伟,于晓杰,吕广耀,王伟涛
    J4. 2012, 20(4): 76-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论述构造—矿化网络结构原理,总结控矿构造形成机理,揭示了寺庄金矿床构造—蚀变—矿化网络时空结构和成矿过程,确立其矿化富集规律的多学科评价体系和预测准则及多元信息找矿模型,进而对寺庄矿区成矿规律进行研究,开展了寺庄金矿床深、边部矿体定位预测,有效解决了矿区地质探矿面临的主要问题,对胶东地区及类似矿山深、边部成矿预测和地质找矿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特别是在成矿预测和找矿方法方面,提供了新思想和新途径。

  • 戎亚芳,王子启,刘甲军
    J4. 2012, 20(4): 8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下管线是矿山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先进方法对矿区管线进行探测,查明管线现状,获取管线的属性信息和空间信息,利用GIS技术建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对矿区管线动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矿区地下管线的分布特点,从探测前期准备、探测精度要求、工程质量检查和内业数据处理等方面对矿区地下管线的探测方法进行汇总,从管线数据标准化、管线系统数据库设计及管线信息系统组成等方面探讨利用GIS技术进行矿区地下管线数据库建设和系统开发的思路。

  • 薛光,于永江,邬旭然,刘永明
    J4. 2012, 20(4): 85-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微波加热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具有加热均匀、热效率高、清洁无污染、启动和停止加热非常迅速,并能改善材料性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化工、医药、环境保护和家庭生活等领域。通过总结微波加热技术在黄金及贵金属矿样的加工、焙烧和分解等方面的研究现状,阐明了其机理及所需的设备和试剂,并列举了应用微波加热技术快速测定金及其他贵金属的方法实例。微波加热技术具有广阔的前景,但其在贵金属分析中的应用尚处于实验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研究。

  • 牛树银,孙爱群,张建珍,王铮,张福祥,刘成,张晓飞
    J4. 2012, 20(4): 90-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胶西北地区黄金储量巨大,成矿时间集中(115±5 Ma),并且主要展布在三山岛、焦家和招平等3条主干断裂带上。研究认为,该区金矿之所以如此集中,与深部莱阳地幔亚热柱及其郭家店幔枝构造的形成与演化密切相关。深源Au元素以气态—气液混合态—含矿流体的形式,通过地幔热柱—地幔亚热柱—幔枝构造迁移到幔枝构造外围的韧—脆性剪切带、侵入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密集的构造裂隙带及各种脉岩与围岩的接触带等有利构造扩容带集聚成矿,形成不同类型的矿田—矿床—矿体(脉)的有序排列组合。

  • 王杏村,牛树银,燕建设,孙卫志,孙爱群,冯建之,陈超,徐建昌,王社全,崔燮祥,王铮,李斌
    J4. 2012, 20(4): 96-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秦岭金矿田中矿带是在老鸦岔背形翼部韧—脆性剪切带的基础上由含矿流体贯入形成的含金石英脉,其不仅延伸较长、延深较大,而且矿脉较宽,展布有文峪、东闯、杨寨峪、长安岔和金硐岔等大中型金矿。在概述成矿地质背景、归纳矿脉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区成矿地质作用,认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深源,通过地幔热柱多级演化,贯入到早期韧—脆性剪切带中积聚结晶,形成一条或多条规模较大的含金石英脉,甚至出现研究区主矿脉所占有的金属储量超过矿区50%~90%的金属储量的现象。在今后的工作中,建议不要依据矿权的划分来评价矿床规模,而应根据矿脉的自然展布来统筹评价矿床规模,包括指导矿区深部和外围勘查工作。

  • 李太兵,李永光,易建春
    J4. 2012, 20(4): 104-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曲溪金矿床冷家溪群地层初始具有较高的含金背景值,由于变质和构造作用,易释放出金并活化迁移,在局部沉淀富集。燕山早期由于陆内俯冲碰撞挤压作用,构造热事件致使深部的冷家溪群地层重熔或同熔形成花岗岩浆。岩浆发生底侵作用,沿深大断裂上侵,在上侵过程中,深部流体混入变质水和大气降水,并萃取了冷家溪群地层中金等成矿物质,携金热液迁移至构造有利部位卸载富集成矿。曲溪金矿床成矿过程中冷家溪群地层为成矿提供了金物质来源。花岗岩不但提供金物质来源,而且为成矿提供热动力。

  • 王书春,王瑞腾,孙树提
    J4. 2012, 20(4): 109-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柴胡栏子金矿开展深部找矿研究,从野外原始资料收集入手,研究矿体形态特征,总结其赋存规律,完成了深部矿体的预测定位,经钻孔验证证实,取得了深部探矿突破性进展。对于深部矿体的预测定位,主要根据断裂及矿体赋存特征等地质条件分析判断,认为旋钮构造作用中心点,即不同走向矿体的交会结点的侧伏趋势即是矿体的侧伏趋势,矿体沿结点的侧伏方向向深部发育。由此确定了预测靶区:一是走向呈315°的矿体,预测重点部位在700 m标高以下18线以南到33线之间;二是走向呈近EW的矿体,预测重点部位在700 m标高以下5350线以东到5950线之间。通过钻孔验证,见矿率达59%,在预测靶区范围内共获得(333)黄金金属量4 511.39 kg,矿石量143.60万t。其中,1#矿体获得金属量713.84 kg,矿石量19.64万t;4#和8#矿体获得金属量3 797.55 kg,矿石量123.95万t。

  • 李军峰,武际春,刘维民,蒋善波,彭洪迎,朱随洲,生显军,赵红浩,王兵
    J4. 2012, 20(4): 113-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危机矿山资源问题,对玲珑金矿田51号脉的脉岩特性进行了细致研究,从而对矿脉深部成矿特征及成矿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运用脉岩的特性,发现在深部成矿条件下51号脉被后期形成的煌斑岩错断、穿插、位移且平行共生,达到了依脉岩找矿的良好效果。结合生产实践,对符合低品位开发利用的51号脉进行综合价值分析和成矿靶区预测,认为其品位虽然较低,但仍然具有较大的开采利用价值,从而扩大了远景地质储量和生产服务年限,缓解了生产接续困难的问题。

  • 孔令芝,朱随洲,韩云松,张龙,储照波,李新年,吴海庆,杨桂彬,叶官威,信太岭,李军峰
    J4. 2012, 20(4): 117-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胶东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黄金产地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成矿环境。玲珑式金矿是指发育在中生代花岗岩中的构造剪切带含金黄铁矿石英脉—黄铁绢英质碎裂热液蚀变岩型金矿床,该类花岗岩交代重熔的基体是前寒武纪含中—基性火山岩的沉积变质岩系,以玲珑金矿西山宽大石英脉金矿为代表。通过分析玲珑断裂带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以及在该区开展激电中梯剖面测量和激电中梯测量等工作,成功推断反演出矿致异常,采用钻探手段进行了异常验证,取得了很大的找矿突破,这将为玲珑断裂带今后找矿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 王营田,王山章,李波,韩宇
    J4. 2012, 20(4): 123-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庄子金矿1号脉矿床受大庄子断裂带控制,金矿体赋存在构造蚀变带内,矿体形态似厚层板状,沿走向呈脉状展布。矿石矿物具有多世代性,属中温热液充填交代蚀变岩型金矿床。经过对矿区地质、矿床地质和成矿阶段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化探异常,总结出大庄子金矿床1号脉找矿标志,进而对深部探矿进行了初步预测。

  • 许道学,李念占,童随友
    J4. 2012, 20(4): 128-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鱼池岭地区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调研和室内岩矿相综合分析,对区内的岩浆演化序列、矿化蚀变特征及热液演化过程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厘定了主要围岩蚀变及其空间展布规律,查明了矿化与蚀变之间的关系以及A、B和D脉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细粒花岗岩与脉体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鱼池岭矿区含聚斑黑云二长花岗岩、含巨斑黑云二长花岗岩、含斑黑云二长花岗岩以及细粒花岗岩之间不论是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还是接触关系均是渐变过渡的。鱼池岭斑岩钼矿床的细粒花岗岩是含聚斑黑云二长花岗岩、含巨斑黑云二长花岗岩和含斑黑云二长花岗岩逐步冷凝结晶分异的产物,随着花岗岩体从外围到中心的逐步冷凝、结晶分异,金属钼逐步富集。在岩浆演化的同时,成矿流体开始出溶进而聚集演化。在流体演化过程中,含矿围岩发生了大面积蚀变,即早期的钾化,较晚期的绢英岩化、绢云母化,以及最晚期的碳酸盐化和泥化。A、B和D脉是流体演化过程的地质记录,B脉和D脉是集聚于细粒花岗岩顶部的流体演化形成,A脉的分布范围大于B脉,并具有显微晶洞构造和UST结构的特点,说明A脉不是由集聚于细粒花岗岩顶部的流体形成的,而是在岩浆逐步结晶过程中由岩石局部捕获形成的。

  • 袁树森,沈柳生,柳凤娟
    J4. 2012, 20(4): 135-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承德地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中段受EW、NE和NNE向断裂联合控制的钼(铜)多金属成矿带上。20世纪,在该区先后发现了斑岩型撒岱沟门钼矿床、矽卡岩型寿王坟钼多金属矿床和脉型大草坪钼矿,显示出该区具有良好的成矿背景和找矿前景。该区钼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中—酸性小侵入体关系密切,矿床多产于花岗斑岩体之中或其内外接触带中。在充分收集承德地区典型钼(铜)矿床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承德地区钼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床类型及时空分布规律,预测了该区钼矿找矿方向和靶区,为加强区内钼矿资源勘查、实现该区钼矿找矿突破提供参考。

  • 甘长福,祁顺萍,米生花
    J4. 2012, 20(4): 141-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哈茨谱山南铜矿位于祁曼塔格—都兰成矿带东段,该成矿带是青海省近年重点勘查的重要成矿带之一。文章通过认真总结和分析矿床地质特征,认为该矿床成因属于岩浆热液型铜矿床。区内铜矿体基本呈层状或带状分布,矿体走向与F2断层走向基本一致,认为F2断层是矿区内主要的控矿和容矿构造,印支期岩浆活动为整个成矿作用提供了热源和矿源条件,含矿热液在上升过程中萃取了围岩中部分含矿热液,为成矿提供了必要条件。研究认为,该矿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有必要开展深入系统的地质勘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