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5-2518
CN 62-1112/TF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1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9-12-30
  

  • 全选
    |
    矿产勘查
  • 陈伟军, 刘和峰, 孟凡威, 刘红涛, 刘建明
    J4. 2009, 17(6):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蒙沙日宝吐Au.Ph—zn—Cu多金属矿点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境内,矿化受断裂控制,蚀变现象明显。通过阐述沙日宝吐Au—Pb—zn.Cu多金属矿点的地质特征、借助甚低频(VLF)和连续电导率剖面测深(EH4)等先进的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对该矿点进行了系统评价。VLF扫面结果显示,地表出露的主矿化蚀变带为强烈的低阻带,结构清晰,长度大于600 m;EH4测深断面显示,矿区主矿化蚀变系统可延深至地下400~600 m,表现为近于直立的低阻带。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初步确定此矿点是1个有较大规模成矿潜力的多金属矿点。

  • 郭俊华, 李建忠, 吴春俊, 毛世东, 郑新旭, 李石桥
    J4. 2009, 17(6): 6-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陕西西部、甘肃南部、四川东北部地区,是我国著名的的金成矿区。该区金矿类型多,砂金有冲积型和冰川堆积型,岩金有微细浸染型、含金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多金属蚀变岩型、硒金型及火山岩型。根据区域地质构造单元划分及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成矿规律及矿床地质特征,结合地球化学异常分布情况,该区初步划分为6个成矿带、3个成矿级别、7个成矿远景区。

  • 冯涛, 孙宗锋, 李文, 刘日富, 蔡小宁
    J4. 2009, 17(6): 1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东风矿区171号脉金矿浅部矿床成矿条件、矿脉特征、矿体特征、围岩蚀变等的分析研究,探讨和总结了矿床成因及成矿规律,并结合矿田及国内、外类似矿床的成矿预测资料与现行勘查成果,预测了深部矿体资源。通过实际勘查发现了一大型金矿床,对我国深部盲矿勘查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赵玉锁, 肖力, 王晓军, 崔龙, 赵常存
    J4. 2009, 17(6): 17-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坞金矿床的地质特征与中川岩体地区金矿床的特征具有相似性。马坞金矿主成矿期石英脉中δD为-78‰~-98‰,δ18OSMOW为18.0‰~20.2‰ ,δOH2O为0.45‰~8.54‰,显示成矿流体为岩浆水、变质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水,以岩浆水和变质水为主,有少量大气降水参与;主成矿期石英脉中δ34S为+7.1‰~+7.9‰,平均+7.65‰,δ34S变化范围较小,均一性强,显示地层硫特征,成矿物质来源于舒家坝组。F 区域性深大断裂和马坞背斜共同控制了马坞金矿的产出,F 为导矿构造,马坞背斜中层间破碎带及张性裂隙和F,派生的次级构造体系为容矿构造。马坞金矿构造控矿模式的建立对下一步的找矿工作与探矿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 侯林, 汪雄武, 彭惠娟
    J4. 2009, 17(6): 23-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燕子淘金矿床住于四川甘孜州丹巴县,永西穹隆核部。矿体主要呈透镜状、似层状赋存于泥盆系危关群浅变质黑色岩
    系中。矿体的形成与含金石英粗脉和细石英网脉有关,且受断裂控制明显。NNW 向牦牛河断裂和EW 向磨子沟断裂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小断裂共同构成的“米”字型构造为成矿流体提供了良好的运移和储存空间。另外,岩浆、变质作用也对成矿起了重要的控矿作用。

  • 李以科, 孙刚
    J4. 2009, 17(6): 29-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分析赣东北德兴矿集区铜、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提取构造、岩浆岩、遥感异常、Au、cu、Ag水系沉积物异常等12种成矿有利的证据因子,同时弓}入断裂密度证据层,采取加拿大数学地质学家Agterberg F P提出的证据权重法,基于MAPGIS平台和MRAS地质统计分析方法,对赣东北德兴矿集区铜、金矿成矿进行了定量预测和评价,按照证据权后验概率将该区成矿条件划分为3个等级,共固定7个成矿远景区。同时指出万村一张家、怀玉山一灵山、横峰一黄山3个成矿远景区,目前找矿尚未有重大突破,是今后找矿勘查的重点。

  • 王金芳, 冯景志, 王聪颖, 陈文韬, 李红阳, 袁万明
    J4. 2009, 17(6): 34-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水金矿床产在闪长岩体内和接触带以及附近灰岩中,地表广泛分布闪长岩脉和红褐色赤铁矿化灰岩,氧化带下部发育大量的微细粒浸染状、细脉状黄铁矿。黄铁矿中微量元素Co/Ni比值范围为1~5,与岩浆成因的黄铁矿Co/Ni比值相吻合;各种矿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与闪长岩脉接近,而与地层灰岩差别较大,揭示成矿物质的来源与闪长岩脉有关;黄铁矿的 S为-1.8‰ ~+4.1‰,平均+2.4‰ ,反映为深源硫;方解石的氢氧同住素分析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后期有改造的大气降水参与。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大水金矿床是以闪长岩为主要成矿物质来源,以岩浆水为主要成矿流体的富硫化物的闪长岩型金矿床。

  • 赵瑞峰, 穆新华
    J4. 2009, 17(6): 39-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狮子庙金钼矿田位于马超营断裂带中段,有石瑶沟钼矿床和元岭、红庄、南坪3个金矿床。马超营断裂是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同时其局部压力扩容部位又是本区重要的容矿空间。其成矿作用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密切相关,石瑶沟钼矿为隐伏斑岩体控制的斑岩型钼矿,银铅、金、钼成矿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性,形成一个整体的自然成矿系统。

  • 张遵遵, 雷良奇, 李泽琴, 陈晓雁
    J4. 2009, 17(6): 4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冷水冲金矿床产于寒武系碳质砂页岩中,顺层分布的特征较为明显,矿体以石英脉或石英网脉形式产于断裂破碎带中。该区寒武系中金丰度值较高,构成了含金地质体。本区构造活动强烈,断裂破碎带发育,冷水冲金矿体是在主断裂的控制下由含矿热液沿断裂破碎带充填而成。各矿脉常平行分布,受矿区内褶皱、断裂的控制。由于构造活动的多期、多阶段性,矿体内石英脉及金矿化也具有多期性的特点。

  • 李洪杰, 马树江
    J4. 2009, 17(6): 47-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招平成矿带是胶东地区金矿勘查和黄金生产基地之一,该带赋存有大尹格庄、姜家窑、夏甸、山后等大、中型金矿床。山后—围石山地区具备金矿成矿条件,有良好的找矿前景。结合野外第一手资料,通过分析招平断裂带赋矿地质特征及其南段构造叠加晕特征,总结成矿规律,指出了找矿方向。

  • 刘江峰
    J4. 2009, 17(6): 52-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论述扎麻什西淘金铜矿床的地质背景,总结其地质特征,认为该区奥陶系中酸性火山岩为赋矿岩性,对矿体的形成有控制作用。从工程揭露来看,矿区局部所形成的明显的黄褐色褐铁矿化蚀变带对金矿的形成十分有利,西沟一带大多分布有奥陶系火山岩,具备成矿的构造、地层条件,找矿潜力较大。

  • 技术前沿
  • 齐蕊霞, 徐小军, 刘红东, 王金祥, 齐新
    J4. 2009, 17(6): 59-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甘肃某金矿堆浸尾矿二次回收提金的低成本堆浸工艺流程和试验结果,含金2.51 g/t的堆浸尾矿经过2个多月的试验后,金的浸出率达到32.29% ,药剂耗量为0.14 kg/t,石灰加入量为4.43 kg/t,药剂耗量低,每吨矿出0.81 g黄金,按照近几年来的黄金价格估算,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工艺方法简单易行,很好地解决了该金矿堆浸尾矿的二次回收问题。

  • 段陆田, 王莉平, 王浩田, 李绍卿
    J4. 2009, 17(6): 63-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洛阳川头金矿浮选尾矿大多数为低品位、微细粒、包裹型原生矿,部分氧化矿适宜堆淋氰化金,尾矿品住达1.2~1.76 g/t。研究发现,根据尾矿的性质,加入增浸剂参与氰化反应,可降低品位至0.2~0.5 g/t,提高氰化浸出率60%~79.78%,每吨尾矿可盈利10~15元,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试验证明在含砷、铜、钛较低的尾矿中金的堆淋氰化率将更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 谢敏雄, 王宝胜, 刘万志
    J4. 2009, 17(6): 66-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年来,选矿厂通过碎磨系统改造提高产能、广泛应用变频技术、提高电网功率因素、循环利用水资源、合理分配用电时段等技术方法与措施,提升了选矿厂的总体能耗指标水平,促使选矿厂的能耗不断优化,从1996年至今选矿厂系统单位能耗降幅达23.96%,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