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5-2518
CN 62-1112/TF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2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6-08-28
  

  • 全选
    |
    矿产勘查与资源评价
  • 张术根,刘炫,刘纯波,黄超文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4): 1-9.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新山矿区原生金矿石为研究对象,采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探针研究等手段,系统研究了金矿物的形貌、赋存方式与化学成分特征,并结合矿区地质矿化特征讨论其矿床成因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区内金矿物为含铋、汞的金银系列矿物,主要为银金矿,其次为含银自然金,少量为自然金,黄铁矿为其主要载体矿物,金矿物以包裹金、裂隙金及粒间金形式产出。随热液成矿作用演化,受成矿流体温度、酸度缓慢降低及控矿断裂的调整式活动制约,金矿物由自然金向含银自然金再向银金矿有序变化,赋存形式也由包裹金向裂隙金再向粒间金有序变化。金矿化化学成分、赋存形式及其变化特征显示,矿床为中深成热液矿床,矿区深部仍有找矿远景。

  • 王君宪,张小毛,陈彦坤,刘新会,刘彦伟,裴新坡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4): 10-18.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康山金矿位于东秦岭—大别山钼成矿带内,断裂发育,岩体众多,钼—金—铅锌矿床发育,成矿条件优越。康山金矿受控于EW向马超营断裂带与NE向康山—七里坪断裂带交会部位,分布在深部隐伏的中酸性岩顶部。矿区内蚀变分带既有面状分布,也有线状分布,主要蚀变有钾化、黄铁绢英岩化、硅化、青磐岩化和碳酸盐化等。矿区内矿脉(体)呈NE向展布,具有成群、成带近等间距分布规律。矿石类型有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蚀变及矿化受岩体与脉体联合控制。通过分析区域成矿条件,总结矿区成矿规律,建立了“岩浆成岩(斑岩)成矿(Mo-Cu(Au))—岩浆期后气—液交代蚀变成脉(石英脉)成岩(蚀变岩型)成矿(Au-Pb-Ag)组合模式”,并认为在康山金矿深部或外围可能也存在斑岩型Mo-Cu(Au)矿床。蚀变岩型矿床是区内主要的矿床类型之一。

  • 魏建华,常素彩,纪广俭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4): 19-25.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4.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胶东是我国重要的金矿聚集区,且绝大多数金矿产于NE向断层构造带中。为在该区找到更多有价值金矿,对山东龙口赵家金矿区内含矿与无矿2种NE向断层构造特征进行了勘查和研究,发现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含矿NE向构造形成于燕山旋回早中期,虽呈NE30°左右走向,但有波状弯曲(南部有转成EW向趋势),倾角较缓(10°~20°),断层带较厚,具较强的硅化、绢云母化和黄铁矿化,且有厚度不等的石英脉发育,并伴生有金、银、铅锌等矿化,达到品位即构成矿体;而不含矿的NE向构造则形成于燕山旋回晚期(白垩纪末期),产状上成平直的NE20°走向,倾角较陡(70°左右),断层带主要由压碎的碎裂岩、压碎岩和断层泥组成,无金矿体赋存,没有明显与金矿有关的蚀变。根据这2种NE向构造特征,可以对胶东各地的NE向断层的含矿性快速做出评判,这是在该区寻找和勘查NE向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一个启示。

  • 耿国建,马宝军,丛颖,郭龙龙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4): 26-31.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4.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城子矿田位于辽吉裂谷中部,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营口—宽甸台拱北翼,经受了多期构造运动。自20世纪以来青城子矿区先后发现了白云、高家堡子等10多处金矿床,是国内比较知名的金矿田,然而关于该金矿的成因到目前仍然是很多学者争论的焦点。为了确定推覆构造与控矿作用的关系,从推覆构造变形的角度对金矿成因加以探讨。根据金矿的形态、与推覆构造变形的关系和与岩浆热液蚀变的关系,构建了韧性变形—热液改造成矿模式,且把金矿的成矿类型分为2类:(1)发育于剪切带中,受剪切变形和热液叠加改造综合作用的矿床;(2)发育于次级断层交会处或地层接触带,受断层和热液控制的矿床。

  • 夏帅,牛树银,孙爱群,王雨豪,王敏,赵亚娟,陈超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4): 32-38.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4.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苇家峪金矿位于阜平幔枝构造的北东倾伏端,其矿体沿辉绿岩脉与围岩间的破碎接触带产出,属于中低温热液脉状蚀变岩型金矿床。基于本区地质特征,采用幔枝构造理论,重点对苇家峪金矿控岩控矿作用进行分析,认为燕山期阜平幔枝构造活动期间,NNE向上黄旗—乌龙沟深断裂和紫荆关—灵山断裂是区域导岩导矿构造,本区骆驼鞍花岗岩株的侵位活动进一步沟通了深部矿源,使得期后含矿热液沿着早期NW向辉绿岩脉与围岩之间形成构造薄弱带向上迁移,并在辉绿岩顶底板附近富集成矿。

  • 刘新伟,汪超,韩璐,薛玉山,薛磊,朱磊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4): 39-46.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4.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王家坪金矿床赋存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碳酸盐岩地层中,矿体受主构造旁侧的次级张性断裂控制,呈透镜状产出,主要蚀变类型有黄铁矿化、硅化、雌黄化、雄黄化、碳化和铁碳酸盐化等。矿区内Au与Hg、Sb与As的相关性较好,为一套低温元素组合。矿石∑REE总量为94.71×10-6~141.03×10-6,平均值为117.3×10-6,(La/Sm)N为3.86~4.52,Sm/Nd变化范围为0.17~0.19,与围岩有明显差异,表明成矿物质并非来源于赋矿地层,可能来自深部岩浆和下伏地层柱。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本区水的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岩浆水。δ34S范围为-1.51‰~12.80‰,平均值为6.54‰,硫可能为岩浆热液与地层硫的混合成因。主成矿温度为90~140 ℃,成矿流体属于中低盐度、低密度流体,成矿压力平均值为133 MPa。矿床成因类型为中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

  • 焦学尧,樊小龙,余平辉,蒋国豪,熊文勃,成志雁,马锦龙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4): 47-53.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4.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稀有气体是一种研究成矿古流体来源的灵敏示踪剂,其同位素组成对揭示成矿流体来源、成因和演化等信息意义重大。甘肃厂坝铅锌矿成矿流体来源方面的研究至今仍存争议,本研究通过对该矿床黄铁矿流体包裹体He-Ar同位素组成特征的分析,结合研究区具体的矿床地质背景,对其成矿流体来源进行了探讨。主要结果表明:3He/4He值为0.0137~0.0758 Ra,说明成矿流体具有壳源特征;40Ar/36Ar值的平均比值为438.78,高于大气饱和水的Ar同位素特征值(40Ar/36Ar=295.5),说明成流体中有壳源放射性成因的40Ar加入;成矿流体中相对低的40Ar*(%)值和40Ar*/4He比值,表明大气饱和水曾参与了成矿作用,且有部分成矿流体捕获了围岩中高放射成因的4He。上述结果从稀有气体同位素角度为厂坝铅锌矿成矿流体来源提供了证据,说明厂坝铅锌矿成矿流体是泥盆纪喷流沉积作用和印支—燕山早期构造改造成矿作用的综合产物。

  • 宋均秋,谷建军,郎朋林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4): 54-59.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4.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岭子铅锌矿床位于黄岗—甘珠尔庙多金属矿带南部,该成矿带是大兴安岭南段地区最重要的银—铅—锌—铜等多金属成矿带。从地层、岩性和构造等方面入手对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Ⅰ号矿带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二叠系碳酸盐岩,深源岩浆活动促使含矿热液形成和运移,并与碳酸盐岩发生接触交代作用,从而形成矽卡岩型锌多金属矿体;Ⅱ号矿带燕山期花岗岩分异出的含矿热液为成矿提供了热源和成矿物质,矿体产出方式为热液充填脉状,矿体的形成和分布受NE向断裂控制明显,形成了中温热液脉型多金属矿。

  • 张壮,李文,刘建明,曾庆栋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4): 60-65.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4.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银矿资源丰富,成矿条件优越,找矿潜力良好,尤其以大兴安岭地区为代表。其北段和中南段近年来发现多处大型—超大型银矿床,结合大兴安岭南段银矿勘探成果,根据成矿地质背景、主要控矿要素等条件,对赤峰地区主要银矿床类型进行划分总结,初步分为热液脉型、矽卡岩型、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喷流沉积型和构造蚀变岩型6大类型,并对赤峰地区银矿床的找矿发现过程进行阐述,最终对该地区的银多金属矿床的找矿思路进行了总结,对下一步找矿具有重要启示。

  • 采选技术与矿山管理
  • 马凤山,郭捷,李克蓬,卢蓉,张洪训,李威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4): 66-72.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4.0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山岛金矿新立矿区是我国第一个从事海底基岩矿床开采的金属矿山,主要可采矿体均赋存于海底下部20~670 m的岩体中,矿体与海水间仅靠2~3 m厚的海底黏土隔水层隔离。为保障矿山安全生产,根据新立矿区具体的采矿地质条件,选择-200 m中段63线13#、71线17#和111线37#穿脉巷道,埋设了6个测点的埋入式智能记忆型位移计。每个穿脉巷道的测点均按2种方式布设:一种是上向倾斜钻孔穿过下盘围岩、充填体与下盘围岩的接触带和充填体,用以监测充填体与下盘岩体的相对变形;第二种是上向倾斜钻孔穿越F1主裂面下盘岩体和上盘岩体,用以监测断层上下盘岩体的相对变形。通过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的现场监测,获得了监测期间开采活动引起的充填体及顶板岩层的移动变形特征。监测结果表明,海底充填体和上盘围岩的变形量较小,表明三山岛金矿新立海底采场充填体和上盘围岩在监测期间保持了很好的稳定性。

  • 李克蓬,马凤山,郭捷,卢蓉,张洪训,李威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4): 73-80.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4.0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合理解释三山岛金矿新立矿区海底开采充填体和围岩变形特征,建立了假二维的矿山开挖充填力学模型,并将其简化为平面应变问题。根据对充填体力学特性的研究,在模型建立过程中,对充填体采用了双屈服模型,对矿柱及围岩采用了应变硬化/软化塑性模型。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并在模型中的相应位置设置位移监测点,分析了真实矿山开采过程中上下各采场充填体和围岩的移动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新立矿区充填体变形主要为水平方向上的压缩变形,且具有累积效应,当充填体达到垂直方向的最大压缩量后,顶板围岩在水平构造应力作用下有向充填体上山方向滑动的趋势。

  • 王久玲,李国清,胡乃联,陈博宇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4): 81-86.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4.0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三下”矿体采矿方法选择问题,结合工程经验与决策理论,构建科学合理的评判模型,避免经验类比法的主观模糊性。以某海底黄金矿山为研究对象,依据熵权理论从技术、经济、安全及资源4个方面选取10项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得到指标熵权;然后利用CTODIM决策法计算备选方案的总体感知优势度,进行归一化排序;最终确定机械化盘区进路充填采矿法为最优方案。矿山实践表明:该决策模型为“三下”矿体采矿方法的选取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同时也为类似系统工程决策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决策方法。

  • 丁文军,李广辉,丁志浩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4): 87-91.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4.0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某金矿现有场地及设备设施,通过合理规划施工方案,优化施工顺序,将原有卧式充填站优化改造为立式充填站,解决了原来充填站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充填料浆质量没有保障及采充不平衡等问题。充填系统优化改造后,取得了以下方面的显著效果:(1)新充填站储砂量大,造浆效果好,使得金矿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升;(2)系统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减少了劳动力;(3)新系统运行稳定,设备操作可控,静动态计量准确,料浆浓度稳定;(4)充填成本明显降低,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实践运行证实,该充填系统改造投资少,见效好,值得同类矿山借鉴。

  • 陈辰,卓毓龙,曹世荣,冯萧,王晓军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4): 92-95.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4.0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块石胶结充填体中块石含量是决定承载能力的关键因素,在RMT-150C材料试验机上进行不同块石含量的尾砂胶结充填体单轴压缩实验。试验结果显示了不同块石含量胶结充填体承载过程中残余承载阶段应力—应变变化关系。利用损伤力学理论建立了不同块石含量的损伤本构方程及损伤演化方程。对比损伤—应变关系曲线,发现随着块石含量的增加,块石胶结充填体应力峰值所对应的损伤值逐渐增加。分析认为,块石含量对充填体试件残余承载阶段的损伤增长速率的影响规律是块石含量较低(10%、20%)时加速损伤增长,块石含量较高(30%)时抑制损伤增长。

  • 卓毓龙,韩建文,陈辰,冯萧,曹世荣,王晓军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4): 96-100.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4.0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块石胶结充填体中块石含量是决定承载能力的关键因素,在RMT-150C材料试验机上进行不同块石含量的尾砂胶结充填体单轴压缩实验,利用1 MHz的宽频声发射传感器采集峰值破坏前各阶段声发射参量,试验结果显示了块石对充填体不同承载阶段应力—应变水平的影响。对比应力—应变—累计声发射事件数关系,发现块石的掺入有利于降低充填体裂纹产生与扩展的速率从而使其承载能力得到加强。分析试验数据得到用累计声发射事件数表征充填体损伤程度的关系式,并得到2组试件的损伤—应变水平关系曲线。分析表明,块石的加入有效抑制充填体前期的损伤增长速率,并使得损伤激增段出现后延趋势。

  • 王太海,陈建宏,金俊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4): 101-106.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4.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GNSS高精度定位、角度传感器工作原理的分析及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运动的研究,利用安装在挖掘机尾部GNSS天线,驾驶室顶部、斗杆以及动臂处的角度传感器,将GNSS高精度定位、车体姿态测定、运动学问题求解技术与算法写入到程序中,完成了整个挖掘机的精确定位和工作装置的姿态监测。系统基于挖掘机实时可靠的定位和工作姿态监控,结合矿体地质地理信息数字化,实现采矿引导,包括目标采场位置、铲斗位置、铲斗当前位置下方矿体信息以及采场边界等图形化显示。测试结果表明,挖掘机姿态监测精度高,基于挖掘机姿态监测的采矿引导系统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 明平田,陈自强,任琪,熊召华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4): 107-111.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4.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青海某难选半氧化金矿的选矿回收率,在原矿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原矿浸出、浮选和浮选尾矿CIL浸出试验,并进行了环保提金剂和NaCN浸出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74 μm含量)为91.81%条件下,分别采用1#、2#环保提金剂和NaCN堤金,金的浸出率分别为80.07%、79.71%和80.80%;在磨矿细度(-74 μm含量)为83.64%条件下,采用浮选和浮选尾矿CIL浸出,获得浮选金精矿品位为125.94×10-6,浮选回收率为73.72%,浮选尾矿采用1#、2#环保提金剂和NaCN,选矿总回收率分别达到92.67%、93.62%和94.99%。

  • 宋慧昌,胡笑坤,刘青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4): 112-118.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4.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矿浮选过程是黄金选冶的重要生产环节之一。针对金矿浮选过程参变量多、解析难及缺乏准确的机理模型等问题,以国内某金矿选矿厂浮选工艺为背景,基于ExtendSim仿真软件构建了金矿浮选过程仿真系统,对金矿浮选过程进行仿真研究。其中,该系统的仿真功能主要通过浮选相关数学模型实现,包括生产计划优化模型、金矿浮选矿量分配模型、浮选药剂量模型及生产指标预测模型等,将这些数学模型应用于建立仿真系统,可实现对金矿浮选多个方面的模型仿真。在所开发的仿真系统上开展仿真实验研究,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

  • 李勇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4): 119-123.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4.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Epsilon3 XRF型偏振能量散射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Omnina全自动顺序扫描功能、经验校正和基体校正技术,建立了无损快速测定钻探岩芯样品中主要、次要和痕量元素/组分的分析方法。用强度方式计算重叠系数,康普顿线作内标扣除干扰谱线,使得样品中主要、次要和痕量元素/组分的检测更快捷,分析结果精密度和准确度更高。解谱回归分析工作曲线法可以应用于全部元素/组分。钻探岩芯样品以液压切割法制成片状,选择最佳仪器工作和分析测试条件,Omnina进行全自动顺序扫描检测各元素/组分的含量,能够满足多个样品中多个元素同时快速分析,分析检测所提供的大数据有利于钻探施工进度,可大幅提高施工生产工作效率,发挥快速分析优势。该方法在内蒙古额尔古纳矿区数月的野外试点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找矿效果。

  • 杨理勤,谭克仁,李玄辉,艾晓军,聂凤莲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4): 124-127.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4.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最小二乘法分别对湖南龙山金锑矿区41~46线126件地电化学(泡塑)法样品中Au和Sb,阳山矿区和寨上矿区偏提取样品中金与砷锑汞的综合异常(As-Sb-Hg)进行了线性相关性统计检验,得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5和0.859,均大于临界值0.811,表明Au与伴生元素显著相关。检验结果与已知的矿区地球化学元素异常组合特征相吻合,以此作为评估分析质量的依据,认为分析结果可靠。在没有合适标准物质或重复样监控情况下,提出了化探分析元素相关性质量评估方法,有利于地球化学找矿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

  • 程文康,周丽萍,宁新霞,王海军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4): 128-132.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4.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发现,同时在样品溶液中加入0.04%DDTC、还原剂溶液中加入0.2%DDTC将极大地增强金挥发物的发生效率。将一个带调节阀的转子流量计串联在屏蔽气或载气气路中间,流量计量程为0~1 200 mL/min,进行手动调节,解决了计算机自动调节范围不满足屏蔽气和载气实验条件的问题。结果表明,载气流量为100 mL/min,屏蔽气流量为700 mL/min时可获得最佳的信号强度和信噪比。通过对仪器工作参数和反应体系参数进行优化,使标准溶液检测信号较原子吸收法提高10倍以上。方法用于地质样品中金的检测,结果与火焰原子吸收法相吻合。同时,通过比较DDTC、聚醚型软质聚氨酯泡沫和硫脲分子结构,推测其反应机理指导寻找新的金增敏剂。

  • 彭剑平,沈述保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4): 133-136.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4.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绿色矿山建设”提出已有9年,多方齐力的“创绿”工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总结国内外绿色矿山建设发展现状,指出制约我国绿色矿山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标准、政策不完善,资源枯竭加速以及企业资金缺口大等。以金翅岭金矿为例,概述了其在绿色矿山建设方面探索出的新路径,尤其是在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延长产业链条等方面的经验。基于上述研究,从政府、企业和社会3个层面,就今后如何进一步推进绿色矿山长效发展提出了建议,为推动全国绿色矿山建设提供指导。

  • 冶炼技术与装备研发
  • 宋永辉,雷思明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4): 137-143.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4.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含氰废水的电化学处理技术及其研究进展,重点对电解氧化、电解沉积、电吸附、电渗析和电凝絮等方法的工艺流程、反应原理及工艺特点进行了阐述,在对近年来国内外采用电化学技术处理含氰废水的最新成果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展望了电化学处理技术的应用前景及研究发展方向。

  • 王永良,吕翠翠,肖力,丁剑,付国燕,叶树峰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4): 144-148.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4.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某冶炼厂氰化尾渣为研究对象,在富集硫铁的同时去除部分砷。以H2SO4作为硫活化剂,采用腐殖酸钠和Ca(ClO)2组合砷抑制剂对该氰化尾渣进行浮选实验。浮选结果显示,精矿中硫品位可达到48%以上,同时砷品位降低到0.2%以下。结合SEM和XRD分析手段对该浮选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了氰化尾渣中砷的赋存状态,并对氰化尾渣中硫砷难以分离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 张俊杰,王帅,张天齐,李超,李宏煦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4): 149-153.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4.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堆浸是处理低品位含金矿石的有效方法,然而细粒物料和黏土含量太高的矿石不宜直接堆浸,需先进行制粒预处理,提高矿堆的渗透性,且制粒可大大强化金的浸出,加快金的浸出速度,提高金的浸出率。以某难处理金精矿为原料,使用粒矿和粉矿混合制粒法开展制粒实验,以水泥、石膏、膨润土、聚丙烯酰胺、石灰或几种粘结剂组合作为粘结剂,进行了多组制粒实验。研究表明,由于石膏的浸出性能太差,不适合作为制粒粘结剂;当粒矿与粉矿配比为1∶2,加水量为140~160 mL/kg时,采用适量水泥、石灰与聚丙烯酰胺组成的复合粘结剂开展制粒实验时获得了良好的制粒效果。

  • 王浩,田庆华,辛云涛,郭学益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4): 154-159.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4.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含锑金精矿难处理的问题,对某含锑金矿进行臭氧氧化浸出锑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氧化浸出优化工艺参数:温度75 ℃,HCl浓度4.5 mol/L,浸出时间4 h,液固比10∶1,臭氧浓度121.9 g/L。在此条件下,锑的浸出率为98.13%,硫的浸出率为43.52%。经过臭氧氧化浸出处理后,矿物中的金得以在渣中富集。对原矿和浸锑渣进行硫脲浸金试验,金浸出率分别为12.36%和70.17%,表明预处理取得一定效果,实现了含锑难处理金矿中锑和金的综合回收。研究结果能为臭氧氧化浸出辉锑矿和含锑难处理金矿预处理提供理论指导。

  • 杨俊彦,国洪柱,陈萍,徐忠敏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4): 160-163.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4.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某氰化厂金精矿,为进一步提高氰化浸出率,采用常压富氧浸出工艺,进行了小型、半工业、工业3种规模的试验研究。小型试验结果表明,富氧浸出工艺能提高金浸出率0.30%;半工业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富氧浸出工艺后,金浸出速度明显高于空气浸出工艺组。通过3个月工业试验结果表明,与现场空气浸出工艺组对比,富氧浸出工艺能明显提高浸出速度,提高金浸出率0.18%,浸渣中银品位降低5×10-6~6×10-6,年增加经济效益490.10万元,取得了良好经济技术指标,该研究成果为在黄金企业推广应用提供借鉴,推动了氰化浸出技术的发展。

  • 刘金贵,张淑英,李政军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4): 164-168.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4.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保护水资源环境,实现绿色发展和环保提金,试验研究通过小试对10种新型环保提金剂进行浸出,从中选择效果较好的环保提金剂进行工业试验。工业试验结果表明:该提金剂具有环保、浸出速度快及使用方法简便的优点,吨矿耗量为747 g/t,金浸出率达70.47%,尤其对氧化矿浸出效果更好,浸出率可达75.16%。某提金剂应用于炭浆提金生产中,6个月生产实践结果表明:某提金剂完全可以替代NaCN,吨矿耗量为650 g/t,金浸出率达到72.92%,单位成本可降低4.78 元/t,生产成本可节省57万元/年,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且环境效益显著,可在黄金行业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