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山金矿位于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锦山镇以东20 km处,该矿床处于内蒙古高原东缘,属于努鲁儿虎山系,燕山山脉东部七老图山脉的低—中山区。通过分析该矿床的矿体地质特征,包括主要金矿体的赋存特征、矿石质量特征、矿石结构构造、矿石类型、矿体围岩与夹石等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地了解该金矿床的赋存特点,便于在其边部和深部开展进一步找矿勘探,从而扩大资源远景,为该矿床今后的开发提供更加翔实的地质资料和明确的找矿方向。
在论述锡林浩特—苏尼特左旗地区找矿环境及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地层、构造作用和岩浆活动与金矿的有机联系,对该地区金成矿地质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区内多数金矿床(点)受构造控制明显,成矿主要与晚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岩、次火山岩及韧性剪切带关系密切,矿床类型以石英脉型、蚀变岩型及中低温热液型为主。最后,结合区域物化探异常特征,建立了区域找矿综合模型,划分出4个成矿远景区,指出苏尼特左旗以东至锡林浩特广大地区具备较大的金矿找矿前景。
广西岩桃金矿区位于桂西北地区羌圩背斜核部的南东方向上,区域地质构造活动强烈,褶皱、断裂、节理和劈理十分发育,这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的构造条件。本次工作通过在岩桃矿区进行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并且结合地质情况进行分析,圈出综合异常区,通过对成矿条件好的综合异常区进行地表工程揭露,确定矿体在地表的赋存位置。本次工作在矿区内共圈出5个Au异常带,划分出3个综合异常区,通过地质解释、探槽揭露和岩石化学分析,圈定了7个金矿(化)体,并且发现矿体赋存在辉绿岩中的断裂破碎带上。研究表明,通过地质解释和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对寻找地表金矿床是可行的。
运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频谱激电法和高精度磁法等多种物探方法,在河南省西部多金属成矿带上进行深部隐伏金属矿体勘查。研究表明,利用CSAMT方法进行隐伏岩体的确定,再利用SIP法对目标体埋深进行具体定位,确定其含矿性,对于指导该区隐伏矿找矿具有重要作用。利用CSAMT方法在该区共圈定隐伏岩体2个,其走向NW,并向NE倾伏;运用SIP法在2号剖面进行实测,发现了双峰异常特征,认为该处可能有金属硫化物富集,与CSAMT测深推断的断层破碎带相吻合,由分析可知,该金属硫化物呈浸染状。由于开采埋藏较深的隐伏矿体风险较大,采用多种物探方法进行综合调查可以降低风险,减少物探勘查的多解性,提高地质解释的可信度和准确度。
额尔齐斯、达尔布特、卡拉麦里、吐拉苏—也里莫墩和康古尔塔格是新疆北部主要的金成矿带,前人对各成矿带的成矿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对其地质特征之间的异同及原因分析较少。通过对各金成矿带的成矿环境、矿床类型及其典型金矿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各成矿带中的金矿类型以及典型矿床的矿化类型、矿物组合、围岩蚀变和成矿流体特征等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是普遍存在的矿床类型,该类型矿床不仅是该区金矿的找矿方向,也可作为该区寻找斑岩型铜矿床的一个启示。
鹿儿坝金矿是产于西秦岭中三叠统浅变质沉积岩建造中的大型金矿床。通过研究矿床地质特征、热液活动及围岩蚀变等特征,分析控矿条件,认为中三叠统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建造是本区金成矿的母岩和围岩;近EW向构造控矿作用明显,近EW和NW向构造交会处是富矿体的赋存部位;矿体与闪长玢岩脉关系密切,在矿区深部为热液活动提供了热动力。矿区矿体赋存状态、矿石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等特征表明,鹿儿坝金矿是浅成中—低温热液作用下形成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同时,指出中三叠统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建造、近EW与NW向断裂交会处以及闪长玢岩脉发育地段是该区有利的找矿标志,矿区各矿带在平面上具有等间距分布的特征,应作为下一步找矿的重点。
阳山金矿泥山矿段与花岗岩类有关的金矿化是该矿段重要的金矿化类型,通过对斜长花岗斑岩脉及其矿体的研究,探讨此类金矿的基本特征,得出该矿化类型受控于燕山期花岗岩体。区内岩体的分布与构造关系密切,并受断裂的控制,岩脉走向呈近EW向,产出规模一般较小,多呈脉状产出,少量为岩株。岩石类型为中酸性岩,岩性主要为斜长花岗斑岩。通过对斜长花岗斑岩脉的矿化蚀变特征及含金性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泥山矿段508号脉成矿过程为含矿物质迁移、富集过程。
通过对西藏古堆—隆子地区断裂构造的ETM遥感影像进行综合解译,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基于分形几何学的理论基础,对遥感解译断裂构造进行了定量化研究。结果显示,古堆—隆子地区断裂构造的分维值较高,表明断裂带结构复杂,构造活动强烈;马扎拉锑金矿区各个方向的断裂构造分维值明显偏低于古堆—隆子地区区域断裂构造分维值,近SN和NW向断裂构造分维值大于NE向断裂,说明近SN和NW向断裂对马扎拉锑金矿起着重要的控矿作用。通过研究断裂构造分维值的大小程度可以指示成矿作用与断裂的关系,并能为进一步确定找矿方向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玲珑金矿田是资源危机型矿山,扩大资源储量已刻不容缓。九曲矿段位于玲珑金矿田的东部,是目前支撑玲珑金矿生产的主要矿区。矿段内赋存有大小几十条矿脉,纵横交错,为深部找矿带来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些矿脉的空间展布及分支复合关系,对九曲矿段5号脉系的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总结出5号脉系各矿脉的成矿规律,取得了良好的生产探矿成果,大大增加了工业和远景地质储量,为玲珑金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内生热液金矿床矿化富集带(矿体)侧伏规律与多期次的构造—岩浆—含矿热液流体活动密切相关,是金矿床矿化富集带(矿体)深部成矿规律,也是导致特大型金矿床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分析焦家金矿主要控矿构造的地质特征、递进演化过程及矿体成矿规律,运用SURPAC软件,建立焦家金矿床Ⅰ号矿体的空间实体模型,从而总结出焦家金矿床Ⅰ号矿体的侧伏规律,在此基础上对焦家金矿床Ⅰ号矿体深部进行成矿预测,圈定了成矿靶区。本次研究证实了“焦家金矿床深部存在第二富集带”的推断,为矿山深部的地质研究和地质探矿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对于满足矿山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针对甘肃省某金矿难浸矿石类型,提出了一种含砷碳金矿石全泥氰化浸金的工艺方法。研究表明,采用浓度为15%的NaOH和浓度为2%的H2O2对矿石进行预处理,可有效地消除砷对氰化浸金的影响。碳的干扰可采用加入煤油的方法,使矿样中的碳活性产生钝化,从而消除碳的“劫金作用”。该工艺方法可使金的氰化浸出率提高到95%以上,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对于含砷较高的金矿,在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多采用二段焙烧技术进行预处理,通过除砷和除硫来获得较高的金浸出率。如何通过采用更低成本的预处理方法来进一步降低尾渣的含金量,是目前研究和生产实际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之一。在对某二段焙砂进行化学分析、矿物组成及金赋存状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强酸浸出提高金氰化浸出率的试验研究,着重探讨了磨矿粒度、浓硫酸用量、浸出温度和浸出时间对金氰化浸出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二段焙砂球磨1 h,每吨二段焙砂的浓硫酸用量为2 t,酸浸反应温度为95 ℃以及浸出时间为2.5 h的条件下,金的氰化浸出率可达97.86%。
某金矿石金矿物粒度细小且大部分以次显微金的形式存在,属于高砷硫化矿难选金矿石。由于浮选金精矿含砷,常规氰化浸出率仅为11.84%。经细菌氧化—氰化提金连续扩大试验研究,磨矿细度-0.071 mm占96%,矿浆浓度20%,矿浆温度45 ℃,矿浆pH值1.5~1.8,细菌氧化采用二级氧化,氧化时间9 d,金浸出率达到93.24%,比常规氰化浸出率提高了81.40%,各项指标大幅提高,解决了销售难题,达产后年利润提高了5 000万元,为含砷硫化矿难选金矿石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选冶新工艺。
选矿厂磨机运行的优劣程度对于整个选矿厂生产经营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如何采用简便、高效且实际可操作的方法来提高磨矿效能一直是广大选矿工作者研究的重点。目前,选矿厂衡量磨矿效能的参数主要有磨机利用系数、单位磨矿能耗和磨矿成本等。某选厂对球磨机运行状态进行了大量的检测及研究,通过优化磨机内部结构、调整内部钢球级配来适应磨矿负荷的变化,确保达到球磨机内部参数的最优状态,从而实现以较少的投入提高磨矿效能的目标。
随着中国矿业市场对外开放与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固体矿产勘查项目必须满足西方上市机构认可的质量控制体系要求。在简述基本分析样品控制因素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国外固体矿产勘查工作过程中基本分析样品质量控制的系统方法:在勘查过程中,通过取孪生检查样、野外重复样来评价采样质量;在送样批次中通过插入粗粒空白样、粗粒重复样来监控样品加工质量与污染;样品分析前,通过插入标样、细空白样和细重复样来评价分析质量。根据上述基本分析样品质量控制系统方法,结合广东高枨铅锌银矿详查具体项目实际情况,通过插入各类检查样,监控评价采样、加工和化验质量,满足加拿大证券交易所NI43-101规范QA/QC要求,结果可靠,样品分析数据得到独立咨询机构认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焦家金矿的采矿方法分为上向水平分层进路充填采矿法和下向水平分层进路充填采矿法,进路采矿结束后,马上进行空区充填,采矿效率相对较低,现有的采矿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矿山生产发展的需求。为了提高矿房生产能力与出矿能力、提高劳动效率、降低采准比以及节约成本,在原有的上向水平分层进路充填采矿方法的基础上研究进路分步放顶采矿方法。通过对进路分步放顶采矿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使矿房的生产能力比原来提高了86%,降低了采矿成本和采准比,劳动效率明显提高。该采矿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对提高单个矿房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及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具有较大的贡献,为提高矿区的生产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矿山的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
随着焦家金矿开采深度的不断下移,岩石硬度系数逐渐变大,普通乳化油炸药配合角柱式掏槽或五角梅花空心掏槽技术爆破效率低,已无法满足高效生产形势的要求。本文通过引进“粒状乳化铵油炸药”及其大直径中心空眼螺旋掏槽技术,提高了单循环作业进尺。同时,由于其爆破技术产生的有毒和有害气体相对减少,缩短了通风时间,加快了作业循环,提高了工效。这项技术大大提升了掘进工作面的进尺,加快了开拓工程进度。
贯通测量误差预计是贯通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金翅岭矿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工作经验,选择适用于此次贯通工程的测量方案。应用误差理论,分析误差来源以及误差产生的影响因素,综合井上下的测角测边误差、水准测量误差以及联系测量时的投点误差、导入高程误差和陀螺仪定向误差,预计出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的贯通偏差值可能出现的大小范围。此方案在保证贯通精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施工成本,既为贯通施工提供正确、合理的设计指导,又为以后的井巷测量积累了资料与经验。
简述了建立地方独立坐标系统的原因和方法,并对各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针对在已施工矿区建立独立控制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不改变区域性椭球面及中央子午线利用GPS测量技术结合小三角网建立独立控制网的原理和方法,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建立了一种既与国家坐标系有严密参数换算关系,又能保证边长投影变形在规定范围内的地方独立控制网,并和相关数据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此方法特别适用于难于联测国家控制点和已经开展工程项目作业的地质勘探项目。
阐述了GARMIN GPS Map 60CSx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中的应用,较好地解决了直接用地形图定点而造成跑错沟,以及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点位失真和采样随机性大的问题,提高了野外采样的效率。野外工作完成后,在室内利用GPSMapGIS软件将GPS航迹及点位按所需要的比例尺转换成对应的MapGIS可直接识别的文件,并将转换好的文件添加至设计底图,这样以来管理人员便能清晰直观的了解工作人员在野外采样时的进度及采样点的到位情况,对采样质量起到了很好的监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