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岛金矿床产于三山岛—仓上断裂带,属胶东地区典型的超大型焦家—玲珑式金矿。随着资源量的不断减少,有必要对该矿进行成矿远景分析和找矿预测,以便更好地指导深部外围地质找矿工作。在综合分析Ⅰ号矿体空间分布特征和矿石品位厚度变化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成矿特点,认为Ⅰ号矿体深部延长>2 000 m,矿体在平面、剖面上均以膨胀狭缩、尖灭再现透镜体形式存在,矿化规模与蚀变岩带水平宽度呈正相关,主控矿断裂下盘存在具有工业价值的含金石英脉型矿体。此外,研究显示Ⅰ号矿体中部矿段(28~40 线)深部、北部矿段(40~48 线)深部及其以北区域存在具有工业价值的矿体,认为三山岛金矿具有相当可观的资源量,找矿前景较好,值得对其深部外围投入大量工作。
在研究寨上金矿矿石矿物过程中,新鉴定出碲金银矿、板碲金银矿、碲汞矿及碲镍矿,重点研究了这几种碲化物以及与之共生的自然金的矿物学特征和微量元素变化特征。碲化物在矿床中表现为 Ag3AuTe2(碲金银矿)-AuTe2(碲金矿)-Au(自然金)的共生组合,说明其形成于低温环境。自然金或者含银自然金在矿床中表现为 Ag3AuTe2(碲金银矿)-Ag2Te(碲银矿)-Au(含银自然金)的共生组合,说明在低温环境下也可以形成自然金矿物。寨上金矿碲化物与自然金的生成顺序:含砷碲金银矿—碲金银矿—板碲金银矿—碲金矿—碲汞矿—银金矿—自然金。寨上金矿成矿机制是当成矿流体中的 S 元素消耗殆尽时,Te 元素含量增高,开始形成银的碲化物,如碲银矿和碲金银矿等,由于流体中还残留有少量 As 元素,所以碲金银矿中含极少量的 As。当流体中的 Te元素消耗殆尽时,形成银金矿和自然金。寨上金矿具有形成超大型金矿的条件,属于与花岗岩有关的金矿床。
内蒙古草原覆盖区是近年来隐伏矿床找矿工作的重点区域。为了寻找一种快速、有效的适合草原覆盖区的找矿方法,在阿鲁科尔沁旗某铁多金属矿区进行了大功率激电和EH4 相结合的地球物理方法实验性研究。结果表明,大功率激电法测量识别出3 条相对高阻带和 1 条低阻带,前者同时显示出中高极化率异常,可能属于矿化蚀变带引起的矿致异常;EH4 连续电导率测深结果表明,该矿床深部存在明显的地球物理异常,异常强度大且清晰,与已知的矿化蚀变带和激电测量结果对应良好,显示矿床深部具有良好的成矿前景。实践证明,结合针对性的地质研究,大功率激电和 EH4 技术在草原覆盖区寻找隐伏矿体的应用效果较好。
在内蒙古阿巴嘎旗巴润苏德日图金矿区开展了以地电化学方法为主、吸附相态汞为辅的多种新方法测量找矿研究工作。通过对已知金矿进行找矿可行性实验研究,各种新方法均测出了清晰的异常,并计算金矿体中 Au 元素的地电提取系数。在此基础上,确定综合异常,圈定出有效的找矿靶区,为该区的找矿预测指明了方向,实现在研究区寻找隐伏金矿的突破。
流体在热液矿床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流体包裹体由于其在矿物晶体中出现的广泛性以及在后期地质作用过程中的稳定性,成为研究原始成矿流体最理想的代表。对其进行温压和成分测定,同位素示踪及定年等研究能够很好地解决矿床学中的许多重要问题。简要介绍了流体包裹体在矿床学研究中确定成矿温压条件、推断成矿和剥蚀深度、分析成矿流体成分、反映成矿体系环境(pH 和 Eh)、判别成矿物质来源、厘定成矿时代及划分矿床类型这七个的方面基本原理,并举例进行说明。
黑色岩系所含的PGE资源价值是PGE矿床工业指标更新的驱动力,先进的综合利用技术是这类矿床的核心竞争力。黑色岩系的综合利用是一套全面研究、整体开发及安全利用多种技术组合的产业链条,涉及地质勘探、选冶、材料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由于目前黑色岩系 PGE 矿床无勘探规范,并且其矿床工业品位指标急需更新,因此建议把黑色岩系的 PGE 矿床单列为一种新的矿床类型,设置“外生铂族矿床”,以推动黑色岩系相关矿床的勘探进程。
在论述中蒙边境成矿带地质构造演化与金成矿关系的基础上,研究分别由华力西期侵入岩、韧性剪切带、华力西期火山活动及晚古生界二叠系(以格根敖包组和大石寨组为标志)控制的金矿床类型,初步探讨了其找矿方向,认为该带找金的重点在东乌旗以西的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一带,成矿时间主要为晚古生代,构造以韧性剪切带和层间滑脱拆离带为主,以华力西期中酸性侵入岩、火山—次火山岩与金成矿关系最为密切。
东腰庄绿岩带型金矿床赋存于五台山绿岩带之中,赋矿地层为新太古界五台群鸿门岩组绿片岩,具有明显的层控性。该矿床由Ⅰ、Ⅱ、Ⅲ号 3 个矿体构成,矿体呈似层状和脉状,走向 NE。容矿岩石为强烈黄铁矿化、硅化和碳酸盐化的绢云钠长片岩、绢云石英片岩、绢云钠长绿泥片岩和变辉绿岩脉。围岩蚀变发育,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和黄铁矿化,由内向外呈现出分带性。矿床具有明显的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找矿标志。
通过介绍区域地质特征和沟里地区矿床特征,分析区域内成矿条件、地球化学特征及已知矿床(点)的地质勘查程度,认为该地区矿床成因类型主要有石英脉型、构造破碎蚀变岩型及构造蚀变岩型。目前,已发现的果洛龙洼和阿斯哈金矿的规模均已达中—大型,全区显现出金矿聚集区的雏形,具有寻找大型造山带—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潜力。
青海骆驼河金矿位于托勒山成矿带西段,金矿体产于上泥盆统紫红色砾岩与砂岩接触面上,其成矿严格受构造作用控制。在成矿过程中,NWW 向次级断裂多次活动,为矿床的叠加、富集、成矿提供了条件,热液叠加成矿特征明显,1∶5 万化探异常为Au、As 弱异常。通过分析矿床成矿特征和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指出该区下一步的找矿方向。
管缝式锚杆能较好地锚固岩石,因此在采矿业中被广泛应用。通过对用沙坝破碎矿岩采场顶板进行管缝式锚杆支护试验,证明管缝式锚杆支护相对于传统支护方式及其他类型锚杆支护有较大优势,是一种支护及时、经济有效的新型锚杆支护形式,是支护改革的一个方向。
根据寺庄矿区矿体赋存条件、岩石特点,借鉴焦家金矿先进的进路式采矿实践经验,首次在寺庄矿区使用DT-2D 铲运机机械化出矿,大幅提高了矿区回采效率,实现了高效机械化进路回采模式的成功应用。寺庄矿区的出矿量由原来的200 t/d增加到800 t/d,为焦家金矿实现6 000 t/d 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焦家金矿Ⅲ号脉矿体的发现及回采时间晚于Ⅰ号脉矿体,并且受矿体赋存条件的影响,难以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导致沉降比失衡,通风系统紊乱,给生产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针对Ⅲ号脉矿体回采相对落后、进度缓慢和管理难度大的状况,通过优化采矿方法,简化工序,并且本着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确定Ⅲ号脉群特有的二次崩落落矿工艺。通过工程实施增加了工效,降低了掘进工程的投入,加快了相对回采速度,使矿山沉降均衡稳定,有效降低了生产管理难度,紧跟企业跨越式发展步伐。
由于三山岛金矿冶炼车间生产规模扩张、金泥原料性质复杂,造成冶炼废液处理效果不佳,废液中铜、铅和锌含量均超出了外排水标准。为了确保外排废液达标,最大程度地提高贵金属的回收率,该厂对冶炼废液的处理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选择了一种针对性强、经济实用的工艺来处理冶炼废液,以实现效益最大化。
以泡沫塑料富集分离—石墨炉测定痕量金为例,讨论了检出限测定过程中空白试剂的选择及测定,并通过测定方法的改进来提高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痕量金的检出限。从检测结果来看,试剂空白计算得到的检出限只代表仪器的检测能力,而真实空白得到的检测限才能体现出方法的真实检出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加入抗坏血酸和增加进样可有效提高泡沫塑料富集分离—石墨炉测定痕量金的检出限。
以仓上矿区为背景,在系统收集矿区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建模和模糊综合评判技术,对该矿区的主要生产技术指标进行了整体动态优化的研究。
针对全站仪单距偏心测量存在精度低、测距受限及精度变化无规律等问题,依据单距偏心测量的测量原理,对其精度进行分析,找出误差源。对于与测站不通视的待测点的坐标测量,提出了一种新的测量方法,实地测量验证结果表明,相对于单距偏心测量,该测量方法能显著提高测量精度并扩大测距范围。
以电磁铁为原动力,根据杠杆原理来驱动取样器机构运作,研制了点动式自动取样机。点动式取样机不仅适应了选矿厂的取样环境,而且取样技术满足选矿技术要求,解决了当前选矿厂取样工作不规范和工人劳动强度大的问题,对强化企业管理和增加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选矿厂厂址选择是企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应该予以重视。从多个高海拔地区选矿厂厂址选择的实例出发,分析高海拔对矿山人员生活的影响,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出在高海拔地区进行厂址选择应注意的问题,可供类似矿山设计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