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5-2518
CN 62-1112/TF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2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5-02-28
  

  • 全选
    |
    目次
  • 黄金科学技术. 2015, 23(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矿产勘查与资源评价
  • 余凤鸣,王磊,余虹剑,何龙清
    黄金科学技术. 2015, 23(1): 1-9.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5.0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武当地区的遥感影像,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平台、区域构造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遥感图像增强技术,解译了大中型断裂;采用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的模式识别,结合二进制小波变换目视解译了褶皱;采用Haar小波变换方法解译了韧—脆性剪切构造;利用机助处理方法对印支期后多条断裂信息进行了解译,直观地表述了武当地区的构造面貌。通过对解译构造进行定量分析,阐明了武当地区的总体构造格局和发育状况,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对比,进一步验证了解译成果的准确性。这项工作为深入开展地质调查和构造控矿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对成矿预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罗文强,张尚坤,杨斌,唐璐璐,马祥县
    黄金科学技术. 2015, 23(1): 10-16.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5.0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胶东中朱车金矿区开展激电中梯扫面测量的基础上,对测区已获得的异常区进行激电测深和进一步评价,从而确定了异常源的位置和埋深,探讨了激发极化法在金矿区的找矿效果。运用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激电中梯扫面测量后,根据视电阻率与视极化率等值线平面图,圈定了6个激电异常区,结合矿区地质特征,选择其中4个激电异常区进行激电测深。通过分析激电测深视极化率与视电阻率断面图特征,确定了潜在金矿(化)体的形态。经地表和钻探工程揭露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为山地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 杨永春,刘家军,王学银,王作刚,陈杰
    黄金科学技术. 2015, 23(1): 17-23.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5.01.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滴水山金矿床是一个主要赋存于滨海—浅海相中酸性火山碎屑岩中,与脆—韧性剪切带有关的蚀变岩型金矿床。在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对Au2号矿体不同勘探线钻孔中所采样品进行微量元素分析,并利用地质和数学分析方法,对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原生晕特征及元素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根据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141号勘探线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为(Pb-As)-Au-Cu-Zn-Bi-Hg-Sb-Ag-Mo,175号勘探线分带序列为(Hg-As-Au-Sb-Pb-Cu)-Zn-Mo-Ag-Bi,存在前缘晕、近矿晕、尾晕元素重叠的现象;通过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认为Au2号矿体中与Au关系较密切的元素为Ag,其次为As和Sb,并确定了Au元素所在的F1主因子元素组合Sb-As-Ag-Cu-Au-(Pb-Zn)为成矿最有利的元素组合。根据元素分布特征,对深部成矿进行了预测,认为Au2号矿体深部仍有较好的成矿前景。

  • 徐多勋,刘俊来,杨拴海,王东升,高鑫磊,王文龙,李国英
    黄金科学技术. 2015, 23(1): 24-33.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5.01.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获各琦矿区新元古代渣尔泰群变质—变形作用强烈,后期变质—变形作用使矿体接受了多期次的变形改造。露头构造解析、显微构造观察以及变形石英EBSD组构分析揭示出矿区主要经历了2期不同温压条件下的剪切作用,第一期为NW-SE向高温剪切作用,变形温度在600 ℃左右;第二期为NE-SW向低温剪切作用,变形温度较低。依据硫化物显微组构等特征分析,初步认为矿体遭受后期区域变形改造明显,矿体的贫化和富集是变质—变形作用导致硫化物活化、迁移和重新就位的结果。

  • 邱炜,何皎,熊寿加
    黄金科学技术. 2015, 23(1): 34-39.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5.01.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祁连成矿带是青海省内重要的铜铅锌金铁等多金属成矿带,矿床类型繁多,地质特征复杂,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但由于整个北祁连地区面积较大,所涉及图幅过多,导致取得的大量化探基础资料没有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而采用传统化探成图方法无法全面地反映真实的异常程度,影响找矿效果,这极大地制约了进一步找矿成果的取得和勘查后备基地的优选。基于以上问题,利用衬值法对青海省北祁连地区大面积区域化探数据进行了处理成图,并将处理后的数据与已有矿床和真值原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实际效果十分理想,克服了常规化探成图方法带来的困难,可为后期大面积区域化探数据的处理工作提供参考。

  • 辛晓军,冯永学,吴亚谋,刘霞,姬省军
    黄金科学技术. 2015, 23(1): 40-45.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5.01.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坞金矿分布于岷(县)—礼(县)金成矿带的东部,距中川岩体5~7 km,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中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通过对地质勘查过程中获得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了马坞金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矿(化)体主要赋存于中泥盆统何家店组灰岩、千枚岩内,呈NWW向展布,NWW向次级断裂是矿区主要的控矿因素,热液蚀变主要有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和碳酸盐化。矿(化)体产出受岩性、构造及岩浆岩三重因素控制,其较围岩具低阻高极化的特征,Au元素组合特征以Au、As和Sb为主。综合分析认为矿区北部1号、7号和8号脉体在延长或延深仍有较大找矿潜力,且在已知脉体上、下盘有平行脉体(盲矿体)存在,矿区北部找矿前景良好。

  • 郑吉林,张文强,徐立明,刘玉,卢昱润,黄继民
    黄金科学技术. 2015, 23(1): 46-52.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5.01.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兴安岭玻乌勒山地区玛尼吐组火山岩样品SiO2平均质量分数为59.93%,属中性岩,过铝质、富碱,为一套高钾钙碱性和钙碱性中性火山岩系列。稀土元素总量较高(∑REE=(144.06~212.88)×10-6),铕异常不明显(δEu值介于0.75~0.99之间),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分馏系数(La/Yb)N介于10.49~13.47之间。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La、Ce、Rb、Ba和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和Ti等,火山岩样品主要来源于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源区,火山活动与古亚洲洋或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有关。区内地、物、化、遥异常特征显著,综合预测圈出成矿有利地段2处,具有寻找岩浆热液型多金属矿床的潜力。

  • 黄镇豪,李兆谊,石玉春,黄振干,黄孝寅
    黄金科学技术. 2015, 23(1): 53-60.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5.01.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罗维矿区航磁、地面高精度磁测以及EH4大地电磁测深法的观测成果及圈出的异常,对勘查工作中遇到的地质问题及矿产特征作出了推断与预测,其结果指向几乎是一致的。这些物探成果在近年的勘查找矿工作中得到钻孔工程验证,在圈定的磁异常内探测到多层含磁黄铁矿的闪锌矿和钨铋矿体,显示出较好的深部找矿指示作用,与以往航磁测量推断本区存在磁性隐伏岩体的结论相吻合。同时,依据物探成果推测矿区成矿机理和成矿模式,对找矿方向与找矿潜力进行了分析探讨。

  • 刘学元,孙焕英,黄再心,龚全德,毛磊,谢艳芳
    黄金科学技术. 2015, 23(1): 61-65.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5.01.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内蒙古阿旗白音吉日嘎拉—阿尔萨拉一带为研究区,以遥感技术为主要手段,ETM数据为基础,通过影像差异来对照解译区域上的主要线、环构造,分析研究区内蚀变矿物波谱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比值法,通过异常下限值确定数学模型来定量提取遥感蚀变异常信息。综合分析地质、物探、化探、航磁等与遥感蚀变信息异常空间的关联性,进一步筛选异常,提高研究区的前期地质踏勘和地质找矿效果,真正发挥遥感技术在区调工作中的先行指导作用。

  • 采选技术与矿山管理
  • 曾庆田,刘科伟,严体,王李管
    黄金科学技术. 2015, 23(1): 66-73.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5.01.0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受复杂地质条件影响,自然崩落法因其技术含量高,在实际生产应用前,需开展大量的理论和开采技术研究工作。为实现自然崩落开采技术在矿床开采中的科学有效应用,充分利用多种数值分析软件各自的功能优势,以雪鸡坪铜矿自然崩落法研究为例,利用MIDAS优越的建模功能,建立了复杂力学计算模型,并通过MIDAS和FLAC3D的耦合技术,实现MIDAS到FLAC3D数值计算模型的转换,采用FLAC3D软件对矿区自然崩落法开采崩落范围进行了数值模拟与计算,并采用颗粒流离散元PFC2D软件对放矿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多斗均衡放矿方式和放矿步距的合理性,通过多数值分析软件的联合应用,完成了对矿区自然崩落开采工艺的数值计算与放矿过程模拟,对于指导矿山自然崩落采矿工艺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 戴兴国,方鑫,陈增剑,黄毅
    黄金科学技术. 2015, 23(1): 74-79.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5.01.0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良山铁矿全尾砂胶结充填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不同充填配比参数并对其进行回归预测分析,得到影响充填体强度的主要因子及其与充填强度的关系曲线。根据采场参数,运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充填体的设计强度范围为0.18~1.30 MPa,并利用ABAQUS软件对采场回采后相邻采场中充填体的受力变形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充填采场中配比为1∶8时充填体强度略有盈余;配比为1∶20时充填体强度不足,充填体会发生压裂破坏;配比为1∶15时充填体强度能满足采场安全要求。选择浓度70%,灰砂比1∶15的充填配比能够控制采场的变形和破坏。

  • 陈建宏,曾闵,李涛,江时雨
    黄金科学技术. 2015, 23(1): 80-84.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5.01.0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对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构建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从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6个方面提出31个评价指标;结合物元分析与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合成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并以未确知测度理论作为评估工具,构建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可靠性评估模型;最后,以某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为例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物元分析—未确知测度理论的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评估方法实现了对评价空间的有序分割,评估结果符合专家思维,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可操作性。

  • 冶炼技术与装备研发
  • 唐立靖,唐云,许正波
    黄金科学技术. 2015, 23(1): 85-89.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5.01.0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某难选金矿石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金品位为3.51×10-6 ,SiO2 含量高达71.88%,有害元素为碳和硫。其中,有机碳含量高达2.51%,严重阻碍了后续浸出过程的进行。XRD和金物相分析可知,矿石中主要矿物为石英、方解石及硫化矿,硫化矿以黄铁矿为主。金主要以微细粒浸染或包裹于石英、硅酸盐、硫化矿及碳酸盐矿物中。针对该难选金矿石的性质,采用非氰化药剂TL直接浸出时,浸出率较低。采用了微波预处理边磨边浸非氰化工艺,研究了微波焙烧时间、微波焙烧温度、浸出剂TL的用量、液固比及磨浸时间对金浸出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微波焙烧温度为650 ℃、微波焙烧时间为45 min的条件下,当非氰化浸出剂用量为6 kg/t、液固比为4∶1、磨浸时间为6 h时,可获得71.64%的金浸出率。

  • 王瑞永
    黄金科学技术. 2015, 23(1): 90-94.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5.01.0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C923萃取铜电解液中的砷和铋,考察萃取剂浓度、酸度、萃取时间和相比等因素对砷萃取率的影响,并探讨原液中氯离子浓度对C923萃取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优化工艺条件下,砷的单级萃取率为68.41%,三级错流萃取率为97.00%。氯离子浓度为0.86 g/L时,铋的单级萃取率为95.15%。负载相用水二级错流反萃砷,总反萃率为88.20%,再用酒石酸—氢氧化钠混合液反萃铋,反萃率为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