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30个左右金矿脉群组成的别普阿嘎希金矿区和出露面积为12 km2的石英闪长岩体密切有关。这些矿点分布在岩体及其周围3 km的范围内, 扩化类型属碎裂岩型, 矿脉以单脉为主, 所有矿点中80%左右以上的矿脉和中基性岩脉直接有关(矿体位于上下盘或岩脉内)。
较系统地论述了该区金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类型和综合信息成矿特征, 最后建立了主要矿床类型的找矿模式和金多金属矿床的区域成矿模式。
该类金矿在赋矿空间和形成时间上都与石英脉型金矿有明显的差别, 与太古宙花岗岩一绿岩带有密切的因果关来。同位素资料的证据说明, 该类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地壳。燕山期重熔型岩浆提供成矿热源, 沿不整合面产生的次级断裂构造提供空间, 构成了“ 三位一体” 的成矿模式。
讨论了微细浸染型金矿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差异及其赋存原理, 认为有效提高该类型金矿原生矿石中金的浸取率, 关键在于快速将原载金矿物晶格中的微包裹金改变为脱离结构束缚的游离金。
胶东中生代含有大量闪长质包休的中酸性花岗杂宕, 讨论了上地幔、地壳成分及岩浆演化过程对成矿作用的影响, 指出该地区成矿作用及区域成矿规律明显受到壳慢成矿体系制约。
论述了老金厂金矿来的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对其成矿富集规律及找矿标志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Sm-Nd技术已成功地确定了津巴布韦太古宙米德兰绿岩带中脉岩型金和钨矿床中白钨矿的形成年代, 建立了晚太古代和早元古代岩浆活动中的两个成矿阶段。金矿受火山期和构造晚期英闪宕深成慢入体影响, 并且在空间土与强应变带有关。大多数的含金构造属于下面二个来列之一:与S1组构平行或近于平行;与S1组构斜交, 走向平行于D2构造方向。白鸽矿的Sm-Nd同位素年龄显示这两组构造群具有不同的成矿特征。时代为2.66±0.05 Ga的S1方向金矿富集与津巴布韦晚大古代TTG事件有关。另一成矿过程其时间为2.41±0.07 Ga, 与大岩墙侵位和晚太古代应变区活化有关。Sr同位素资料提供了重要的热液流体演化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