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程银金多金属矿床位于广东省阳春地区。通过采用路线地质调查、构造填图、矿床(点)考察和岩石地球化学等方法,详细总结了矿区地质特征。震旦系云开群和寒武系八村群是区内主要含矿地层,但震旦系Ag元素丰度值明显偏高,因此震旦系形成的矿床规模比寒武系大;矿区整体为一背斜构造,北翼具有低温元素组合特点,南翼具有中温元素组合特点,反映出褶皱的南翼处于抬升,而褶皱的北翼处于下降,因此,北翼矿体的埋藏深度大于南翼;矿区燕山期侵入岩出露处一般都有较好的矿化,加里东期白云母—绢云母不等粒变质砂岩质条带状混合岩出露处矿化较好,而碎裂—糜棱岩化似斑状黑云母钾长石花岗岩出露处矿化一般。
通过总结桂西北地区超微粒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地质条件,为利用DPIS软件进行该区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提供了理论支撑。运用DPIS软件在桂西北金矿区提取对成矿有利的地质信息,并筛选地层、构造、化探异常和金属矿产等有用的找矿指示标志,进行信息量法统计预测,从而自动生成信息量色块图和信息量等值线图。基于信息量法统计结果,圈定出3处A级找矿预测区、2处B级找矿预测区和3处C级找矿预测区,简述了各找矿预测区的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为今后在桂西北地区寻找超微粒浸染型金矿指明了方向。
摘 要:葫芦沟金矿床矿体主要呈脉状和透镜状产出;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其次为方铅矿、黄铜矿和闪锌矿,脉石矿物主要为钾长石和石英;矿石结构为他形—半自形、自形晶粒和压碎结构,矿石构造以团块状和碎裂状为主;矿区近矿围岩蚀变类型有硅化、钾化、黄铁矿化和绢英岩化。通过对矿区稀土元素特征进行分析,认为葫芦沟金矿床物质来源于太古宇太华群,属于赋存于古老变质岩中的中低温石英脉—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
20世纪70年代初,卡林型金矿理论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地质实际相结合,很快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发现找矿线索并勘查出经典的卡林型小型金矿,至此拉开了中国大陆寻找卡林型金矿的序幕。20世纪70—80年代是我国学者对卡林型金矿研究和勘查比较系统的认识阶段,矿床理论得到深化,更加明确了卡林型金矿的内涵,并发现和勘查出数例经典卡林型金矿。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之交,我国卡林型金矿勘查与研究步入收获阶段,在完善卡林型金矿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已发现的一些大—中型卡林型金矿厘定出类卡林型金矿新亚类。在中国已经发现成群、成带集中分布的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其控矿因素突显,成矿规律趋同,并构成西北和西南2个世界级规模的卡林型—类卡林型金三角金矿带。21世纪以来,我国卡林型金矿勘查与研究工作步入理性阶段,接连成功勘查几例超大型卡林型金矿,其中阳山金矿属于卡林型—类卡林型的复合类型。至此,对该类型金矿产出地质背景、形成地质条件与控矿因素、矿床类型、矿床成因和成矿规律的认识更加系统、完善和成熟。
清水泉金矿床位于新疆东准噶尔地区重要的金及多金属成矿带——卡拉麦里成矿带西段,产于清水—苏吉泉大断裂与卡拉麦里深断裂之间。区内构造活动强烈,次级断裂及裂隙发育,构成以NW向为主的强蚀变碎裂岩带;岩浆活动频繁,老鸦泉岩体呈岩基状分布于区内北部,构成金属元素迁移活化富集的强大热源;出露地层主要为中石炭统清水组浅变质岩系,并均已接受后期强烈的变形变质作用,发育塑性流动变形石香肠和剪切褶皱等构造形迹。清水泉金矿床类型属破碎蚀变岩夹石英脉型,矿体呈带状和透镜状赋存于与近EW向主构造体系相交的次级构造组中,富集不均匀,矿体形态、分布和矿化富集受地层、构造密切控制,并与岩浆活动热源有关。含金地质体与构造、脉岩分布及矿化蚀变是主要的找矿标志。
查涌地区铜多金属矿位于著名的青海三江北段铜多金属成矿带之通天河印支期铜、铅、锌成矿亚带内,大地构造位置为可可西里—金沙江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缝合带,区内构造活动强烈,NW向断裂为重要的控矿构造。通过在该区系统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和1∶1万土壤测量工作,综合分析了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了解区内元素的分布规律和组合特征,圈定成矿靶区,并结合地物手段,初步查明了矿体的形态、产状和规模。研究表明,该区具备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成矿潜力较大,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南戈滩矿区覆盖较厚,采用单一物探方法的找矿效果不佳。为了查清矿区已知铜、铁矿脉深部延深情况,了解矿区西部覆盖区铜、铁矿脉分布及延深情况,采用高精度磁法测量和激电中梯测量方法在矿区进行综合找矿,圈定磁异常3处,激电中梯极化率异常2处,并对磁异常进行化极、延拓,对Z3-1、Z3-2、Z3-3号磁异常、ηS-1号极化率异常及矽卡岩化带进行验证,布设钻孔7个,其中,4个钻孔见铜、铁矿体,1个钻孔见铅、锌矿体。通过对比研究见矿钻孔与磁、电异常的关系,发现多金属矿能同时引起磁、电异常,证实磁电综合找矿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阐述了应用地质统计学法进行勘探网度优化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以焦家金矿为例,利用大型矿山软件SURPAC建立了该金矿床的三维模型,结合钻孔和刻槽的样品数据,采用普通克里格法对金品位进行了估值及储量估算,形象地展现了矿体的空间赋存情况和矿石品位的分布情况,并对其变异规律进行分析和评价,模拟出最佳勘探网度,同时在该矿中深部中段进行了实际应用,为采矿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具有分析速度快、准确度高及多元素同时测定的特性,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实验室各类样品的分析。本次工作采用硝酸―氢氟酸―高氯酸消解样品,在5%(体积分数)的王水介质中,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土壤、水系沉积物样品中主量、次量和微量元素。通过改进溶样方法、筛选分析谱线、设置背景扣除位置及优化仪器工作参数等,提高了分析准确度和精密度。经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分析验证,测定值与标准值吻合,结果准确可靠,精密度(RSD,n=11)<5%。该方法样品处理程序简单快速,试剂用量少,线性范围宽,分析重现性好,能够满足基体组成复杂的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分析的要求,将该方法应用于青海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土壤及水系沉积物样品的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我国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的开采量大幅增加。然而传统矿业发展只注重矿产开发、生产和经济效益,往往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矿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结合山东黄金集团生态矿业的实践,就生态矿业的内涵以及建设生态矿业的必要性、紧迫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从转换矿业发展方式、更新发展理念、坚持技术创新以及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入手,提出了建立以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及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生态矿业发展模式,从而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通过分析4L-20/8空气压缩机的运行工况,使用气量与压气量动态匹配,实现电动机转速无级调节,防止电动机在空载下运行,并将用产气量作为改进空气压缩机智能化控制的条件。智能化控制方法利用微机控制管理系统,用一套智能化控制系统驱动多台4L-20/8空气压缩机,进行一拖多控制,在储气罐的压力管道上安装压力传感器,实现对空气压缩机的控制与调节。通过对4L-20/8空气压缩机进行智能化控制,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量,从而实现空气压缩机无人值守自动运行。该系统改造的成功,为此类型空气压缩机的节能运行提供了新手段,对于企业节能降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拟定了一种从含碳金矿石中提取金的工艺方法,该方法采用氨水—煤油混合体系对矿样进行预处理,从而使可溶性铜形成铜氨络合物,使矿样中的碳吸附煤油而钝化,以消除碳在氰化过程中对金的吸附。在助浸剂H2O2存在的条件下,分别采用CaO和NaOH为pH值的调整剂进行氰化浸出,使金的氰化浸出率分别达到96.01%和97.79%,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于某矿山浮选产出的铜金精矿,由于铜的影响及黄铜矿和黄铁矿等物质对金的包裹作用的影响,直接氰化浸出的金、铜回收率均很低,虽然采用火法工艺处理该类精矿可较好地解决金、铜回收率低的问题,但是存在环境污染等问题。重点对铜金精矿超细磨—热压浸出—萃取—电积提取铜、浸出渣硫代硫酸钠法提取金和煤油溶解回收单质硫的综合回收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该综合回收工艺之后,铜、金和单质硫的回收率分别达到95%、98%和99%,具有有价金属综合回收率高且对环境污染小的优点。
某低品位混合铜矿原矿含铜0.32%,其中氧化铜占50.73%,属品位低且氧化率较高的铜矿石。为了充分利用该部分铜矿资源,针对该混合铜矿矿石特点,采用优先浮选硫化铜再活化浮选氧化铜矿,分别通过一粗三精一扫流程工艺,进行了一系列条件试验,并根据条件试验所得的最佳工艺参数进行闭路试验,获得了铜精矿铜品位18.58%、回收率77.55%以及伴生金回收率70.67%的良好指标。该工艺流程和药剂制度简单合理,适用性强,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
金矿石的加工和提取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金矿石的品位、储量和赋存状态。由于金在地壳中的丰度极低又具有极大的分散性,导致其在许多矿床中的分布极不均匀。同时,金赋存状态的多样性也使得金矿石(特别是难处理金矿石)的加工处理更加充满了挑战和风险。地质冶金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合理而有代表性的采样使选矿试验得到的数据能真实地代表或最大限度地逼近被研究的矿床(矿石),从而将矿床(矿石)可变性造成的技术风险降到最低。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探针等手段,对贵州水银洞金矿中黄铁矿进行形貌观察和成分测定,结果表明,黄铁矿具有草莓状、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及胶状等多种形态,其中,五角十二面体和胶状黄铁矿含金,且金与砷含量存在一定的关系。从量子化学计算和最紧密堆积原理探讨金进入黄铁矿晶格中的情况:金以Au+进入晶格中,替代S位比替代Fe位更容易,而且当黄铁矿中含砷时,有利于金进入晶格,但并非含砷越高,含金就越高。当含砷量在一定范围内,含砷高,含金也高;当含砷量超过某一值,反而不利于金进入晶格。
坪定金矿是富金高砷高碳难处理金矿,所含砷化合物为雌黄和(或)雄黄,普通处理工艺金的氰化率较低。针对坪定金矿特点,提出“加压催化氧化氨浸法”,成功地实现了坪定矿中金的有效回收。通过向氨性溶液中加入硫磺使雄黄转化为易溶于氨水中的雌黄,再通过氨水将矿物中的雄黄去除。最后,利用Cu2+的催化作用促使砷脱除过程中在金矿表面所形成的不溶性硫膜氧化,便于后续氰化提金的进行。经过该方法处理后的坪定金矿矿石金的氰化率可达到92%以上。由于采用氨性环境,该工艺中所用设备材料都为普通钢材,设备投资小,运行成本低,经济效益高,2年内可实现盈利。
在酸性溶液中加入氧化剂从高铜载金炭上酸催化氧化脱铜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液炭比为6~12,脱铜时间为12 h,温度为25 ℃,酸浓度为3%,振荡强度为140次/min的条件下可获得较好的脱铜效果,脱铜率达到85%以上,而金基本不被浸出,可较好地实现铜、金分离,且对钙也有很好的脱除效果。脱铜液经多次循环后采用萃取回收铜后再循环利用。该法解决了高铜载金炭对后续解吸—电积工艺的影响。该工艺流程短,投资少,效益好,污染少,实用性强,有价金属综合利用程度高,基本达到了清洁生产、环境友好、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的绿色冶金目的,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传统的含重金属废水大多采用碱药剂中和工艺进行处理,该方法普遍存在处理成本较高,有价资源难以回收等问题。介绍了膜技术在处理矿山含铜酸性废水中的工业化应用情况,针对紫金山某金铜矿含铜酸性矿山废水,采用“初沉池混凝沉降—纤维束过滤—超滤—反渗透—产水回用—浓水回收铜”工艺进行处理。针对原有工艺存在的预处理不达标、膜通量低和膜污染较严重等问题,对操作流程和预处理流程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系统运行稳定,膜组件更换周期大大延长,运行成本进一步降低。
三山岛金矿新立8 000 t/d选矿厂采用HP500圆锥破碎机、高压辊磨机以及大型球磨机MQY5.5×8.5 m和KYF-1600大型浮选机等新型选矿设备,为矿山的稳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选矿自动化控制的应用更是达到了生产过程集中操作的目的。三山岛金矿新立选矿厂致力打造现代化、智能化的一流选矿工程。
山东黄金矿业(莱州)有限公司精炼厂1 200 t/d氰化厂采用浮选—氰化浮选工艺,实现了多金属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氰化物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采用立磨机(塔磨机)、气力搅拌浸出槽、立式压滤机和在线监测分析仪等新型选矿设备,全工艺流程实现自动化、信息化控制,为黄金冶炼产业绿色、无害生产和自动控制前沿技术提供了生产实践经验。
介绍了催化氧化酸浸(COAL)新工艺开发及产业化的情况,该工艺可以在100 ℃及0.4 MPa氧分压条件下对含砷金矿进行处理,金和银的回收率都可达到92%~96%。较低的工业压力和温度使设备简单、易于开工,基建投资和维修操作费用均较传统加压浸出工艺明显降低。在小型试验基础上,开发出100 m3加压浸出反应釜,并在招远金矿建成了100 t/d的工业试验及生产厂,工业试验证实金和银回收率分别为 93%~95%和 92%~96%,与小型试验结果一致。在操作参数及设备形式调整后,本工艺亦可适用于高砷高碳金精矿的处理。
针对某难处理金精矿进行了单因素及连续生物预氧化—炭浸提金试验,研究了矿石粒度、矿浆浓度、氧化时间、pH值及充气量等因素对难处理金精矿生物氧化及氧化渣炭浸提金的影响。结果表明,矿浆浓度、氧化时间和充气速率是难处理金精矿生物氧化及氧化渣炭浸的主要影响因素。在磨矿细度为-0.034 mm占75%、温度为45 ℃、矿浆浓度为14%和充气速率为0.25~35 m3/h·L-1的条件下,经生物氧化7~8 d,单因素和连续生物氧化的硫氧化率和氧化渣炭浸提金浸出率均>95%。
针对甘肃亚特含高硫难浸金精矿开展了生物预氧化—氰化浸出试验研究,考察了细菌预氧化过程中矿浆浓度、pH值、反应温度、磨矿细度和氧化时间等参数条件对浸出的影响,并对氧化后液进行回用处理。结果表明,在矿浆浓度为16%、pH值为1.2~1.4、反应温度为40 ℃、磨矿细度<0.043 mm占94.8%以上以及氧化时间为8 d的条件下,采用细菌预氧化处理技术对矿样进行处理,硫氧化率达86.0%,金浸出率由直接氰化浸出率的23.4%提高到92.6%。
辉锑矿、毒砂呈浸染状与脉石交生浸染难选金矿石中,辉锑矿、黄铁矿及毒砂间共生关系密切。矿石泥化严重,品位较高,可选性差,直接全泥氰化回收率仅为47.62%。采用正交析因法进行全泥氰化优化控制条件选择,确定NaOH为碱浸药剂,矿物磨矿细度为-200目占85%,碱浸浓度60 kg/t,碱浸时间32 h,碱浸温度26 ℃,碱浸后进行氰化,NaCN浓度为5×10-4~10×10-4,氰化浸出时间32 h,氰化浸出率可达到85.04%。
高硫金精矿中的铁元素在热压预氧化反应过程中生成大量碱式硫酸铁,导致氧化渣氰化时石灰用量巨大,矿浆粘度急剧升高,流动性能变差,影响生产运行。对西北某金矿的浮选工艺进行调整,采用“一粗四扫”流程替换原来的“一粗、三精、两扫”流程,降低了金精矿的硫品位,金的浮选回收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再对低硫精矿进行热压预氧化—氰化试验,可以使石灰用量降低到正常范围内,获得的金氰化浸出率超过98%,该工艺为高硫金精矿的热压预氧化处理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思路。
紫金山金矿是中国第一大金矿,属于低品位氧化金矿,随着开采标高的降低,金矿中的铜含量不断升高,给金矿堆浸、炭吸附和载金炭解吸—电积等工艺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详细考查了紫金山金矿的生产工艺,对生产工艺参数进行了深入分析,剖析了含铜金矿堆浸过程中铜的行为,并对生产工艺参数优化提出了建议,应根据实际情况优化工艺参数,尽量降低浸出液中的游离氰化物浓度,减少铜矿物的浸出,并增加喷淋液中铜氰络合物转化为氰化亚铜的量,降低含铜浸出堆浸—炭吸附体系的铜浓度,从而减小铜对金浸出和吸附的影响,降低氰化钠的用量,这对紫金山金矿堆浸和炭吸附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了打破现有氰化生产中传统磨矿、分级及浸出工艺,达到提高磨矿效率、氰化回收率和降低生产能耗的目标,金翅岭金矿进行氰化磨矿浸出工艺的优化试验研究,通过对矿物进行一次性磨矿浸出试验与分段磨矿浸出试验对比发现,矿物一次性磨矿至合格细度-400目细度达到90%,浸出12 h时,氰化回收率可达到99.5%;分段磨矿分段浸出一次磨矿细度为-400目占75%,一次浸出时间为16 h,分级后+400目再磨细度为91%,浸出时间为12 h时,总回收率可达99.64%。分段磨矿浸出磨机节约能耗约15%,氰化回收率提高0.14%。
介绍高压辊磨机的工作原理及其在黄金矿山的应用情况,对高压辊磨和常规破碎样品进行粒度筛析试验。结果表明,高压辊磨后细粒部分比例大幅提高,高压辊磨技术的应用可达到多破少磨的效果;对高压辊磨和常规破碎后样品进行了对比氰化试验,结果表明,如果采用全泥氰化工艺,则高压辊磨与常规破碎在金浸出率上没有明显优势;如果采用堆浸工艺,则经高压辊磨后,金浸出率比常规破碎样品有较大幅度的提高,3种样品金浸出率分别从65.15%、52.74%和76.05%提高至77.27%、85.71%和87.46%。
在保持某选厂原有工艺流程及设备不变的条件下,对含铜浮选尾矿氰化吸附进行试验研究。通过不同炭密度条件下的标准炭浸试验结果,绘制吸附平衡等温线计算理论底炭量。通过炭浸吸附试验,模拟因回水方式导致溶液中不同铜浓度对金、铜浸出及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只要溶液中铜的含量不太高, 同时能保持足够的自由CN-,则即使不将吸附贫液除铜,使用活性炭吸附也可以获得良好的金吸附结果。高铜载金炭先脱除铜后再进入解吸、电积工序。研究结果为工业应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蒙古苏木那林桃勒盖金矿矿石为典型的含金氧化矿,矿石矿物以石英为主,金属矿物含量少,金主要以自然金及银金矿形式存在,赋存状态以裂隙金和粒间金为主,含少量包裹金。根据该矿的矿石性质,采用重选—氰化联合选冶工艺可取得较好的选矿效果。原矿经尼尔森选矿机,可获得含金618.44×10-6的金精矿,金回收率为71.12%,重选尾矿全泥氰化,金浸出率为94.66%,尾矿含金可降至0.17×10-6,金总回收率达98.46%。
针对低品位氧化金属矿和含氧盐金属矿浮选,提出了一种多硫离子硫化技术。研究表明:以S2-和S2-为主体的多硫离子硫化剂,在矿浆中对碱金属和碱土金属以外的其他主族金属和副族金属元素,具有比单硫离子更强的氧化和螯合力,进而形成四元环和五元环的多硫离子配合物。这种多硫离子配合物,在酸性、中性或碱性矿浆环境下,紧密附着在目标矿石和矿物表面,形成具有较强疏水性的多硫离子硫化物膨化包层,为高效回收低品位氧化金属矿和含氧盐金属矿创造了必要条件。
水质中氰化物的监测对选冶工艺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工作重点对国家环境标准《HJ484-2009》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所使用的H3PO4、EDTA溶液及NaOH吸收液的试剂用量进行考察研究,结果发现若预先测定的水样pH>12,适当增加H3PO4量可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在总氰值较大的情况下,应适当增加吸收液NaOH的浓度以改善实验效果,同时,研究发现EDTA溶液的加入与否对实验测定结果影响不大。
本次工作建立了氨氰体系溶液中铜氨络离子态铜量的BCO测定方法,解决了多价态铜离子络合物体系溶液中铜氨离子的选择性测定问题。在pH值为9.0的氨水—氯化铵缓冲溶液中,用柠檬酸铵溶液掩蔽其他的金属离子,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氨氰体系溶液中铜氨络离子态铜(Ⅱ)的含量。铜氨络离子态铜(Ⅱ)与BCO形成蓝色络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位于600 nm,线性相关系数达0.9999,检出限为0.010 mg/L。对氨氰体系溶液进行加标回收,加标回收率为97%~102%,相对标准偏差(n=6)在0.09%~0.46%之间。该方法不经过复杂的处理步骤,操作便捷、测定迅速且准确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