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小秦岭型典型金矿床的构造叠加晕特征进行研究,建立了典型金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模型,在寻找盲矿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总结出典型矿床的共性,建立了小秦岭金矿带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
对招平断裂带上的大尹格庄、夏甸、山后、大磨曲家等金矿进行了矿体原生晕测量,分析了Au、Ag、Cu、Pb、Zn、As、Sb、Bi、Mo、Hg 等10 种元素,统计了微量元素含量和相关系数。与金相关的元素中,As 在每个矿床均出现;Ag、Pb、Cu、Sb 在大部分矿床出现;Mo、Bi、Zn 只在个别矿床出现。前缘晕元素As是最好的成矿指示元素,可以用As 的含量结合其他元素异常开展地球化学深部预测。划分了As、Au 元素强弱异常标准,As 元素含量大于4×10-6 为强异常,1.5×10-6~4×10-6 为中等异常,小于1.5×10-6 为弱异常;金元素含量大于35×10-9 为强异常,10×10-9~35×10-9 为中等异常,小于10×10-9 为弱异常。总结了深部地球化学预测的3 种准则,经矿区实际验证预测效果较好。
秦岭造山带三叠系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多年来未得到突破,陕西凤县温江寺金矿的发现给本区微细浸染型金矿找矿带来契机,研究区该金矿带已控制长约10 km,温江寺金矿赋存在下三叠统任家沟组粉砂细砂岩—粉砂质泥板岩—碳质泥板岩—碳质泥灰岩—薄层灰岩薄互层中,沉积成岩黄铁矿莓球含As 0.5%。早燕山期斑状斜长花岗岩脉顺层侵入该含矿沉积层中,为成矿带入Mo-Bi-Te 相关组分。晚期递进性韧—脆性剪切带的改造,容矿沉积岩在多期、多阶段活动下表现为片理化(近EW 向)和破碎控矿构造带(近EW-NE 向交会),构造带中花岗岩脉形成蚀变岩石,产生的含矿热液形成扁豆体—透镜体状及脉状矿体,就位于控矿韧—脆性构造带中。热液成矿具有多期、多阶段作用特征,矿化具有自形、半自形微细浸染结构构造特征,载金矿物为含砷黄铁矿、毒砂和硅化石英,含少量辉锑矿,显示Au-As-Hg-Sb 地球化学组合特征。
利用显微测试技术,发现寨上金矿金的赋存状态有3 种:一是金呈微包裹体形式或呈类质同像替代的原子形式存在于载金矿物中,呈晶格金;二是自然金赋存在石英和高岭石等碎屑粒间,形成粒间金;三是自然金赋存在石英方解石重晶石脉中,呈裂隙金。从金的赋存状态形成的原因,结合寨上金矿形成的构造演化过程,赋矿地层、岩性和岩相学特征,认为寨上金矿的成因类型应为沉积变质—构造热液叠加型金矿床。
上黑龙江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金属成矿带之一,是武警黄金第三支队当前重点的金矿地质勘查区,通过对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时代演化规律的研究,划分出中侏罗世中温热液型金矿床、晚侏罗—早白垩世火山岩型金矿床、晚侏罗—早白垩世斑岩型铜—金—银矿床3 个成矿系列,将上黑龙江成矿带进一步划分成了老沟—依西肯金—铜—钼、长缨金、二十一站—宝兴沟铜—金、富拉罕金4 个Ⅳ级成矿带,总结了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对该区进一步地质找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云开成矿带是华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的有色金属和贵金属成矿区带,位于其核部的罗定盆地为白垩纪陆相断陷盆地,其周边受断裂及岩浆活动的影响,形成了大量的金属矿产资源。围绕这个中生代断陷盆地,主要从其地质特征、形成机理及周边断裂、岩浆岩及成矿作用的关系等方面分析,认为罗定盆地周边的矿床成矿与构造、特别是深大断裂的控矿及岩浆活动有密切关系,区域化探异常能圈定找矿靶区。
通过金龙矿床的成矿规律特征分析,从铜井岩体的地质特点、岩浆及矿液活动中心、含矿层与矽卡岩、矿体的空间分布等方面对矿床进行成矿规律总结,同时运用此规律对矿床深部及边缘进行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预测。
宝兴厂斑岩型铜钼金矿床位于丽江—大理斑岩型矿床矿集区内,该矿集区是滇西新特提斯构造—成矿域上一个成矿系列较全、成矿元素复杂、成矿条件独特的斑岩型矿床矿集区。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复杂,构造、岩浆活动频繁,由NW 向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和NNE 向程海—宾川断裂带共同夹持构成的三角形构造变形区,成为贯通岩石圈底部的通道,喜马拉雅期区域性走滑造山活动导致幔—壳源浅成富碱斑岩侵入,成矿与马厂箐富碱斑岩体密切相关。金厂箐—人头箐、乱硐山—宝兴厂、双马槽等一系列背、向形构造是矿区的控岩控矿构造,马厂箐富碱斑岩体及其与围岩的接触构造体系是铜钼金矿成矿的有利部位。
世界上分布了众多的蛇绿岩带,如加拿大的Abitibi 蛇绿岩带、欧洲的阿尔卑斯蛇绿岩带等,还有古特提斯蛇绿岩带、古亚洲洋蛇绿岩带。这些蛇绿岩带中均有脉状、透镜状碳酸岩分布。这种碳酸岩与蛇纹岩具有明显的成因关系,人们将其称为蛇绿碳酸岩(Ophicarbonate)。国内外涉及这类特殊岩石类型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关于它与金成矿关系的论述几乎未见。东准噶尔卡拉麦里蛇绿岩混杂岩带中分布了众多的碳酸岩脉,它们似乎与本带中的金矿化有密切的空间分布关系和成因联系,本文通过各自的地质特征和成矿、成岩地球动力学背景来讨论二者的关系。
通过对MicroMine 勘探软件、SD 储量计算软件、数字固体矿产勘查系统等现有地勘专业应用软件的应用现状、软件特点、数据特点进行分析,指出MicroMine 和SD 软件主要用于矿体建模、储量计算、矿山设计和自动成图等方面,而数字固体矿产勘查系统对勘探工程数据采集的实现方法和采集效率难以满足用户的实际。文章结合野外地质工作实践,从数据模型、数据标准、编录原理、编录步骤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实现勘探工程数字化地质编录。数据模型和数据标准的建立,不仅优化了勘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数据的组织,而且方便了用户对原始地质编录数据的后续开发利用。数字化地质编录理论和方法的提出,不仅科学合理、符合实际,而且对软件的实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通过对乌云盆地林海花岗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调查研究,认为它是印支期岩浆活动形成的岩体,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岩体SiO2 含量为68.17%~76.23%、Al2O3 含量为12.41%~14.41%、Na2O+K2O 为9.24~10.98、K2O/Na2O 为1.65~2.14、A/CNK 介于0.923~0.965 之间。ΣREE 为55.26×10-6~88.02×10-6,总量偏低;LREE/HREE 为2.71~10.27;Eu 为0.28~0.32;δCe 为0.81~0.91;(La/Yb)N为1.79~11.12,轻稀土富集、铕亏损、铈富集且轻重稀土分馏较明显。过渡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曲线总体呈“W”型。研究表明,乌云盆地二长花岗岩属低铝高钾亚碱性I 型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拉张性大地构造环境,形成深度为地壳,形成位置是板块内部。
三山岛金矿是我国唯一的海下开采金矿,其开采面临着采场围岩破碎、支护困难、上盘稳定性差并容易形成贯穿上盘的突水通道、具有海水下溃淹井的危险。采用微震监测技术能够对采动过程中采场围岩及上盘岩体的稳定性进行实时动态监测,达到评价、预测和预警的目的。阐述了微震监测系统的选型依据,并根据三山岛金矿安全开采需要进行了微震监测系统布置,分析了微震监测数据,对三山岛金矿上盘稳定性进行了评价。
介绍一个原始创新的地球物理勘探新方法(国家发明专利)。该方法利用压电效应的原理,将固体潮所产生的压电效应和自然电位测量结合起来,是直接勘探石英脉型金矿和其他矿床(有压电效应)的全新方法。其实施步骤如下:a)在勘查区域按网格布设不极化电极,埋植深度及要求与自然电位法勘查类似。b)对这些布设的电极进行二次电位测量:一次是在固体潮高潮时测量,另一次是在固体潮低潮时测量。根据固体潮产生的压电效应,在有石英脉型金矿(或方铅矿、铅锌矿、黄铁矿、铜镍硫化物矿及多种伟晶岩等)的地段将出现二次测量的明显差异,即高固体潮时和低固体潮时测量的电位差将有明显的异常。如果在该地段处没有预期的这些类型的矿床,高固体潮时和低固体潮时测量的电位差将不会有明显的异常。
利用多剖面互相关法对山后矿区激电中梯数据进行处理,该方法能够在测量误差和地质噪声的干扰背景上划分有用异常,利用相关滤波达到压制干扰和突出有用异常的目的,指示有用异常的位置和相对强度。
针对鑫汇金矿矿体倾角陡、矿体局部稳定性差、分段脉外采准工程量大、矿体品位低、厚度大的特点,采用分段采准、连续采矿工艺、分段上向扇形中深孔连续挤压崩矿、电动铲运机阶段控制出矿、嗣后分级尾砂或全尾砂补充充填工艺进行开采,工业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试验前相比,相关指标效果显著。
针对矿山开采范围小、生产规模要求大,矿体产状突变,现有采准系统与矿体不吻合等生产技术问题,运用分段中深孔挤压崩矿技术,进行阶段连续后退式回采,较好地解决了生产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实现了矿体安全、高效、低成本的开采。为矿山低品位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并且在同类矿山中具有广阔推广应用前景。
新城金矿ⅴ# 矿体属于典型厚大破碎矿体。结合矿山实际情况,采用预控顶上向中深孔分段充填法开采矿体。通过预控顶支护有效地保证了采场顶板和上盘围岩稳定性,并采用上向扇形中深孔回采矿石,实现了矿体安全连续高效开采。
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氰化尾渣资源利用效率,根据目前市场对铅锌精矿的要求,采用浓硫酸降氰除渣、活性炭吸附预处理技术,一粗三扫三精浮选流程,硫酸铜做锌矿物活化剂, 异戊基黄药和乙硫氮联合捕收剂,有效提高了技术指标,降低了精矿产品中的二氧化硅含量,为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使企业得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目前黄金氰化过滤一般采用厢式压滤机,洗涤作业一般是采用浓密机,这些占地面积大,效率低,基建时间长,经过半工业实验研究,立式压滤机具有压滤水分低,洗涤率高特点。
通过对柴矿现行生产工艺流程及历史数据的分析及工艺试验研究,在生产中采取合理配矿、提前出贵液,改变加药方式维持磨矿回路中的[CN-]、[CaO]等措施,使选矿回收率由90.03%提高到91.89%,提高了1.86%。
焦家金矿在施工过程中,通过改进掘进工程施工方案,利用电耙将岩石借助漏斗耙到矿车中,提高了作业效率、缩短了作业时间,降低了作业费用,具有投入设备较少、施工组织简单等优点,对其他矿山工程掘进具有借鉴作用。
对山东金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选金尾矿和尾矿库堆存尾矿进行综合回收利用研究,高品位尾矿首先进行堆浸提金处理,然后堆浸提金处理后的尾矿和低品位尾矿作为生产加气混凝土砌块、蒸压砖、多孔砖等建筑材料的原料。通过尾矿堆浸提金、尾矿生产建筑材料的方式充分利用尾矿资源,达到有效解决尾矿堆放问题、充分利用尾矿资源价值、发挥矿产资源最大经济效益的目的。
成本控制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与条件,根据黄金矿山企业生产的特点,将企业成本控制进行了模块化划分,按照模块化的内容建立了成本预测模块与控制的逻辑体系,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通过高倍显微镜和电子探针波谱对灰家堡金矿矿集区的又一个重要矿床———太平洞金矿的金矿石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金主要呈自然矿物相形式存在,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和毒砂。金粒主要为不规则粒状和尘点状,其次为圆粒状、角粒状和条状等,粒径在14~0.2 μm 之间,多数在6~0.4 μm 之间,属微细—次显微金。物相分析显示,硫化物包裹金占86.37%、游离金占6.03%。脉石矿物中的金则以极细状赋存在黄铁矿裂隙中。
英格庄金矿床位于胶东半岛东部的牟乳金矿带内石沟—巫山断裂的南端,为含金石英脉型金矿。荆山群、NNE 向断裂构造及昆嵛山花岗岩岩体是金矿成矿的主要控制因素,含金矿体产于断裂破碎带中。在综合分析矿区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观察及光薄片鉴定,研究了矿石及蚀变围岩的特征。依据石英脉体特征及穿插关系、矿石组构和矿物生成顺序,将成矿过程划分为4 个成矿阶段。围岩蚀变以矿脉为中心,大体呈带状分布,各带渐变过渡。进而总结了矿床地质特征和控矿因素,并归纳了主要找矿标志,指出在本矿区东侧有很好的找矿前景,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地质证据。
东秦岭地区是秦岭贵金属、多金属成矿带的东段,这里蕴藏着丰富的金铅锌铜银铁汞锑多金属矿产,各类金属矿床星罗棋布,成为中国重要的金铅锌铜银汞锑多金属矿集区。综合信息表明,东秦岭地区具有巨大的金、铅锌、铜和汞锑等多金属找矿潜力。通过大量的统计和分析,对该区地层、构造、岩浆岩、断裂密度和化探异常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该区的成矿背景及其他因素与矿产的关系,总结了本区的控矿因素。利用DPIS 进行成矿预测,圈定出了58 处Ⅰ级成远景区,15 处Ⅱ级预测区,并对14 个金成矿远景区进行了详评,对铅锌、铜、汞锑矿成矿远景区进行了简评。
大兴安岭地区采金历史悠久,砂金资源十分丰富。岩金找矿以来,经过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等方法,发现了一批金矿床或矿点。结合已往工作及区域成矿条件,以地质信息为基础,对区内找矿潜力进行分析。以化探信息为先导,地、物、化、遥成矿信息综合标志确定预测远景区的界线,共划分A类远景区2 处,B 类远景区2 处,C 类远景区3 处,勘查靶区3 处,成矿潜力较大,为下步区域找矿提供思路。
为解决金厂矿区深边部找矿问题,在矿区南部穷棒子沟西侧地段开展了以地电提取法为主,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法和土壤吸附相态汞法为辅的地电化集成技术进行深部找矿预测研究。根据金厂矿区典型的成矿地质构造特征,地电化学综合异常分布形态特征与已知的隐爆角砾岩筒、环状、放射状等赋矿构造特征极为相似,综合找矿标志,结合化探异常及已知探矿工程揭露情况,圈定了Ⅰ、Ⅱ、Ⅲ号异常靶区。认为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在该区寻找隐伏金矿具有经济、快速、有效的特点,应用前景广阔。
采用四硼酸锂和偏硼酸锂,氟化锂[m(Li2B4O7)∶m(LiBO2)∶m(LiF)=4.5∶1∶0.4]为熔剂,采用1∶30 熔剂稀释比,于1 050 ℃熔融铁矿样品制成玻璃样片,用波长色散X 射线荧光光谱仪同时对样片中Fe、Si、Al、Mg、Ca、Na、K、P 进行测定。用铁矿石标样经同法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理论a 系数校正后绘制工作曲线。10 次制样测量各组分,相对标准偏差在0.43%~5.86%范围内,该方法与化学测定结果符合较好,完全满足日常分析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