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5-2518
CN 62-1112/TF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2年, 第1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2-06-27
  

  • 全选
    |
    综述·评述
  • 李中玺, 周丽萍, 冯玉怀
    J4. 2002, 10(3):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简述了分光光度、电化学分析、原子吸收光谱、电感藕合等离子体质谱、发射光谱、X 射线荧光光谱等现代分析仪器法在贵金属分析中的应用,并对各种仪器分析法的分析性能进行了比较;简单介绍了新研发的SK- 800 无色散原子荧光测金仪的主要概况。

  • 黄怀勇, 张洪恩, 张湘炳, 陈广浩
    J4. 2002, 10(3): 7-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已完成的“云南省黄金资源图文信息库”有关信息,在矿床地质研究基础上,从金矿信息统计类比和金矿信息分形特征方面探讨了云南黄金的潜力资源,揭示了一些对黄金资源评估有实用价值的规律。

  • 地质·矿床
  • 夏庆霖, 高燕, 王小哈
    J4. 2002, 10(3): 1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龙宝山金矿属浅成中低温热液型矿床,形成于燕山晚期。太古宙绿岩带和燕山早期中偏碱性岩浆岩是其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岩浆活动还为成矿提供了热源,大气降水的参与在成矿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龙宝山金矿成矿流体具有低温、低盐度和富含H2O、CO2 等特征,并通过自组织过程,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聚矿耗散结构。在系统分析成矿场的基础上,建立了龙宝山金矿成因模型。

  • 综述·评述
  • 綦远江,李凤阁,王翠娟
    J4. 2002, 10(3): 18-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道岔金矿床是产于夹皮沟花岗岩- 绿岩带内的再生金矿床,在总结该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床产出特点的基础上,进而总结了三道岔地区在勘探前如何选择找矿靶位、勘探中如何选择工作手段、工作方法以及勘探后怎样进行地质研究和规律总结,并指出了矿床勘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地质·矿床
  • 綦远江,李凤阁,胡文国
    J4. 2002, 10(3): 26-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总结色洛河群浅变质岩系的特征,以及其产出的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分析了地层、构造、岩浆岩对成矿的控制作用,进一步在总结找矿标志的同时,指出了该套岩石中的找矿方向。

  • 采·选·冶技术
  • 伍尚湛 ,姚香
    J4. 2002, 10(3): 32-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台金矿开采急倾斜、薄矿体、矿岩中等稳固的蚀变糜棱岩型金矿床。历年以浅孔留矿法为主要采矿方法,并辅以干式充填、小分段中深孔空场等回采工艺,近年使用人工矿柱及类框架结构支撑采空区等新技术,使采矿工艺更加完善。采矿技术进步对矿山生产起到促进作用。

  • 方兆珩,韩宝玲,石伟
    J4. 2002, 10(3): 38-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石灰液体系中元素硫加压氧化浸金过程。通过四变量三水平的实验设计,发现元素硫与氢氧根的摩尔比及氧耗量是影响金浸出的最重要因素。单变量试验表明,适宜的S0/OH摩尔比为1.0~1.2,最优氧耗量为0.38~0.55 NL/g S0,浸出过程中终pH 应为3.5~6.0。最优条件下金的一段浸出率为82%~85%,二段浸出可达91%。

  • 新技术·新方法
  • 张世瑕,李凤仙,张继明,孙剑锋
    J4. 2002, 10(3): 4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尾矿管道主要用来输送浓度为30 %尾砂矿浆,是矿山一条很重要的工艺管道,但由于管道内尾砂的长时间磨损,管壁越来越薄,经常出现破损泄漏现象,严重影响生产。介绍一种用聚乙烯管道使腐蚀破旧的尾矿钢管再生的方法:在原尾矿管道内插入一根¥130mm ×6mm 聚乙烯管道,并在两层管道的空隙间注入水泥砂浆,使其固化,使原来的尾矿管路变成一种三层结构管道。这种处理后的管道不但强度高,而且水力摩擦系数小,尾砂输送能力比原来的旧管道有所提高,同时也降低了砂泵的扬程、运行成本。这种施工方法为矿山尾矿管道敷设开辟了新思路,提供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