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黄金集团将内蒙、新疆、甘肃、四川、陕西等省区作为战略开发区,以勘探开发贵金属为重点,积极找寻新靶区。随着黄金需求量的增加及浅部资源的不断减少,深部资源勘探已成为必然。通过近几年的工作,胶东地区深部600~2 000 m范围内均发现有矿体,这将为超深部探矿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海底矿产资源开发的设想已成为现实,山东三山岛海底金矿勘查、采矿工作已全面展开,并取得一定成效。此外,山东黄金集团亦重视科技创新,加强与地勘单位的合作,不断增加黄金资源储备,建立了面向未来的可持续资源发展战略。
三山岛金矿区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以发育脆性断裂为特征。矿体赋存于第四系之下,矿化与构造活动及蚀变密切相关。该矿是发现最早的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其成因属重熔岩浆中温热液型。通过开展物、化探地质找矿工作,发现矿区深部及走向方向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海底开采存在一定的技术难题,在整个开采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安全及地表变形或沉降等问题。通过分析三山岛原有海底开采方法的不足,提出2种适合海底开采的较优方案:脉外采准岩层微扰低沉降房柱式分层充填采矿法和高进路充填采矿法,一方面可有效防止地表塌陷等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工程实施,矿山经济效益显著增长。目前,三山岛海底开采在-165 m以下进行,在保证安全开采的前提下,为进一步提高矿山生产能力,研究认为,通过合理利用一些技术措施,护顶层中-165~-85 m水平的矿体可回采利用。
三山岛海底矿体顶底板的岩石强度高、坚硬,稳固性较好,而断裂附近岩石受其影响,强度降低,稳固性较低,施工前应采用固结等手段,避免造成危害。通过研究分析海底沉陷理论,说明对采空区进行合理的充填接顶是必须的,实施后,充填效果良好。此外,采用微震监测技术对地表变形进行监测,其结果在误差范围之内,且对周边建筑物无影响。
寨上金矿是微细浸染型金矿床。金的赋存状态有3种类型:一是呈微细粒包体或类质同像替代形式存在于载金矿物中;二是呈微细粒分布在碎屑粒间;三是呈微细粒分布在石英、方解石脉的晶粒间。载金矿物黄铁矿具有特征的增生环带;原生矿石类型主要有浸染状和细—网脉状,极少量的块状矿石。矿床类型有细—中等浸染状破碎带型、细—网脉型。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和多期次活动的特点,成矿压力较低,成矿深度较浅。由矿区金的赋存状态、载金矿物的增生环带、矿石类型、矿床类型、流体组成及性质,得知寨上金矿成矿受构造—流体双重作用,由此建立了成矿模式,即浅源和深源成矿物质混合形成成矿流体→成矿流体分异(分层)→先后依次贯入(渗透)→形成脉状(浸染状)矿石(体)。
河南嵩县下蒿坪金矿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受地层、断裂、火山角砾岩和爆破角砾岩联合控制,以构造控矿为主,属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矿石结构构造简单,以混合矿为主,其次为氧化矿和原生矿。金以不规则粒状自然金和银金矿形式存在,以裂隙金、晶隙金和包体金产于黄铁矿、石英等载金矿物的内部及其裂(间)隙中。金粒度以细粒和中粗粒为主,微粒金较少,易于选矿。
山后金矿是武警黄金第七支队在招平成矿带上发现的又一处金矿床,探明金资源量超过20 t。通过研究区域地质背景,从遥感解译构造与成矿的关系、不同期次断裂对金矿体的控制、断裂性质对工业矿体定位的控制、断裂形态产状的变化及破碎程度对工业矿体定位的控制和断裂的规模对工业矿体定位控制5个方面总结了山后金矿构造控矿规律。同时,对构造应力场转换、成矿作用及成矿系列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该区金成矿与构造关系密切,断裂交会、分支和复合等部位是成矿有利地段。
山后—上庄地区位于胶东招平断裂带中南段。区内金矿化受招平断裂带和涧里断裂及两侧的次级断裂控制。通过对断裂的分析,结合野外第一手资料,认为NNE、NE向断裂是区内主要的导矿和容矿构造,控制着矿体的分布;金矿常分布在环形构造边缘或产在环形构造与线形构造的交会处。下一步找矿工作中,深部探矿应在16~24线之间,但同时应注意是否存在第2个无矿间隔;外围探矿应以西萌山水库—黄岭一带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金青顶金矿床是牟乳金成矿带上唯一的特大型石英脉型金矿床,经过多年开采,其黄金储量已近枯竭。随着深度的增加,探矿增储难度越来越大,加强地质探矿科研工作、寻找第二富集带是摆脱资源危机的唯一选择。2008年,在前3次跟踪研究金青顶金矿床原生晕—构造叠加晕特征的基础上,开展第4次构造叠加晕研究,建立完善了金青顶金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用模型不断向深部推进预测,并提出-1 000 m以下的成矿靶位,为深部地质探矿提供依据。目前,经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
寨上金矿区主要出露中泥盆统和下二叠统,中泥盆统分为4个岩性段,下二叠统分为2个岩性段,北矿带分布于背斜北翼下二叠统第一岩性段中,南矿带分布于核部中泥盆统第一岩性段中。地层岩性差异控制矿脉的形成和分布,矿脉产于软硬岩性接触界面且靠近软性一侧地层中,其产状与围岩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矿区构造由背斜、主干断裂和容矿断裂3部分组成。扎麻树背斜具有北薄南厚、北缓南陡、北翼正常南翼倒转的特点,走向NW,向西转折为近EW向,呈反“S”形。主干断裂和容矿断裂受控于背斜,伴随背斜的二次变形而成。矿脉夹持于主干断裂之间,分布于背斜南北两侧转折应力集中部位,受地层、背斜和断裂三者联合控制。
白龙江成矿带位于白龙江复背斜中东部,构造活动频繁、岩浆活动强烈,有利于金成矿。经过武警黄金第十二支队近几年的工作,在白龙江成矿带上发现了老沟矿区、查阿沟、银洞山等金异常点。从成矿物质来源、古地热场、构造和岩浆活动4个方面,论述了该区带的成矿条件,分析该区带具有一定的成矿潜力和找矿前景。
交界口矿区位于太行山北段河北省涞水县境内,乌龙沟—上黄旗、紫荆关—灵山2个深大断裂之间,大河南岩体南侧外接触带中。通过论述矿区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特征,1、5、7和46号脉多金属矿(化)体产状、品位特征,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生成顺序特征,矿区元素含量、相关性、石英包裹体特征及部分异常特征,研究分析了该区的成矿地质条件,探讨了该区的成矿地质模式,提出了金、钼和银的找矿方向,对矿区的找矿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辽东成矿带是武警黄金第四支队重点勘查的区带之一,已发现小佟家堡子、猫岭等层控型大型金矿床。在塔子岭—青城子14号1∶5万哑铃状金异常区(大异常)的右半部已发现小佟家堡子超大型金矿床,高家堡子大型银矿床、白云、青城子金矿床、青城子大型铅—锌矿床;左半部异常区成矿条件与右半部基本类似,目前仅发现一些金矿(化)点,尚无成形金矿床,因此左半部成为首选调查区。通过与有大型金矿床的9号异常相对比,确定As-2,As-3,As-4,As-5,As-8号异常是今后地质勘查的主要工作对象。确定了集安七宝沟—恒仁仙人洞、凤城三家子—青城子、盖县猫岭—新甸3处金找矿靶区。
柴南缘(柴达木盆地南缘)金成矿带位于柴达木盆地南缘,构造上包括祁漫塔格—都兰早古生代弧后残留盆地(昆北带)和昆仑前峰弧(昆中带)2个构造单元。柴南缘金成矿带内褶皱、断裂非常发育;昆北断裂横穿成矿带的中西部,昆中断裂为成矿带南部的边界断裂,共同组成了带内的一级构造,控制着区内地层、岩浆活动及区域矿产的成生与分布。
运用不确定度的理论,通过实验研究,确定原子荧光法测定化探样品中砷、锑的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标准储备液、标准溶液配制过程、曲线拟合、样品制备过程和重复性测量5个方面,并对各个不确定度分量进行了评估和量化计算,建立了原子荧光法测定化探样品中砷、锑的不确定度的评定和计算方法,得出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当砷的含量为11.2×10-6时,其扩展不确定度U=0.8×10-6(k=2);当锑的含量为1.72×10-6时,其扩展不确定度U=0.11×10-6(k=2);并以不确定度的形式给出测试结果,为结果的测量准确度分析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持。
试验研究了二丁基卡必醇(DBC)从含金约20 mg/L的HCl-HAuCl4溶液中萃取金的方法。通过分析有机相组成、萃取时间、温度、相比对萃取金的影响,获得萃取金的基本规律,实际生产含金19 mg/L的料液,萃取回收率为97.01%。试验结果显示DBC能有效萃取低浓度金。
以电法勘探理论为基础,介绍了大功率激电法在辽宁北水泉地区多金属矿的应用。大功率激电中梯扫面测量,表明视电阻率高值区位于研究区中部到南及西部,断裂、构造蚀变带多集中在电阻率或极化率变化较大的地方,主要表现为低阻;硅化蚀变带依地质情况不同而不同,或为高阻、或为低阻。极化率异常基本以凝灰岩为中心,沿测区呈环状分布,钻孔验证结果东南部视极化率高值异常是由薄膜状黄铁矿引起,西北部视极化率高值异常由碳质物引起。对处在硅化带的低值异常处又有成矿地质条件的地段进行测深工作,指导钻孔的布署,在本区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成果。
利用电子手簿手写电子数据功能对基础地质数据进行自动化采集,实现钻孔、坑道和地质素描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及数据格式的转换、传输和基本专业计算功能。电子手簿中的电子数据具有自动导出、查询与成图等功能,基本替代了传统的手工工作,减少了手工作业流程的失误,提高了专业工作精度和成效,同时所收集的数据为SURPAC矿山软件的快速、高效推广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