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复式岩体是胶东西北部著名的花岗大岩体,也是胶东金矿集区最为重要的赋矿岩石,以花岗岩为围岩或主要以花岗岩为围岩的金矿约占胶东金矿集区总金金属储量的90%以上。以胶东地区21世纪以来完成的1/5万高精度重磁数据为基础,在已知地质、钻探和大深度地球物理探测剖面等资料的约束下,采用人机交互的重磁联合反演方法,综合解释了胶东西北部47条剖面的二维地质特征,利用三维可视化平台构建了玲珑复式岩体三维模型,综合解释的玲珑复式岩体中心厚度约为15 km,呈不规则蘑菇云状,其核部可能有较大规模白垩纪A型花岗岩侵入。研究结果对于认识胶东金矿成矿后的变化保存情况和深部金资源预测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焦家金矿田作为典型破碎蚀变岩型(焦家式)金矿床,探明金资源储量已突破千吨,是目前胶东金矿地球物理探测的焦点区域。针对研究区内矿山开采所带来的工业电磁干扰对CSAMT、MT和SIP等传统电磁勘探方法影响较大的问题,开展了在强工业电磁干扰环境下地球物理方法对胶西北矿集区主要控矿断裂深部响应特征及适用性研究,在焦家金矿田寺庄典型矿段开展微动探测试验工作,通过多重圆台阵变换和不同半径台阵变换的微动探测试验研究,进行空间自相关法分析。结果表明:微动探测视横波速度场特征与主控矿断裂具有耦合关系,通过试验参数优选,可基本实现3 000 m深度区间内焦家断裂带的垂向识别,为今后微动探测方法在胶西北矿集区开展相关勘查工作提供依据。
招平断裂带是胶东三大千吨级金成矿带之一。该断裂带中段的焦格庄—夏甸一带主要矿床的探矿深度已达2 km,其深部及外围仍有较大的找矿空间。为了详细掌握该区域的找矿前景,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基础依据,采用平面地质图、图切地质剖面和探矿工程数据,结合重磁电三维物性反演,利用人机交互式建模技术,建立了-4 000 m以浅三维地质体模型。通过对三维地质模型进行空间分析发现,控矿断裂由浅部至深部呈倾角陡、缓交替的阶梯式变化,在断裂倾角陡、缓转折段和倾角较缓段,金矿化富集程度高,金矿体具有向NE侧伏和等间距分布规律。基于构造走向转折地段、构造倾角转折部位、构造表面变化率、矿体倾向等间距性和矿体侧伏5个特征变量建立了招平断裂带中段综合找矿预测模型,圈定深部找矿靶区12处。将5个特征变量叠加的信息量值作为关联要素,预测金潜在矿产资源为416 t。经对靶区进行初步钻探验证,发现了工业矿体,实现了招平断裂带中段新的找矿突破。
破城山东铜金矿位于磁海—公婆泉Fe-Cu-Au-Pb-Zn-Mn-W-Sn成矿带,破城山—玉石山金银(铜铅锌)叶蜡石成矿亚带。为了查明破城山东一带金、铜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前景,在区内开展了1/1万岩屑测量工作,R型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显示,Au和Cu为成矿潜力较大的主成矿元素。结合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和元素组合特征,在区内圈定了1/1万岩屑测量综合异常4处,选择2处综合异常进行了详细查证,其中Ay-3综合异常面积为0.48 km2,主异常元素Au含量平均值为53.01×10-9,峰值为1 000×10-9,衬度为17.67;Ay-4综合异常面积为0.35 km2,主异常元素Cu含量平均值为881.22×10-6,峰值为10 000×10-6,衬度为27.53。经查证,新发现金矿体1条,铜矿体2条,金、铜矿体与圈定的综合异常套合较好。岩屑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研究区具有良好的金、铜找矿前景。根据研究区成矿地质条件,金矿体位于糜棱岩化花岗闪长岩与围岩接触的断裂带中,成矿时代为印支期。综合分析认为,糜棱岩化花岗闪长岩与长城系古硐井群绿泥石英片岩断裂接触带是今后的主要找矿方向。
李洞沟金矿是近年来在陕西汉中碑坝地区基底盖层中发现的首个内生金矿床,已圈出金矿体20余条,矿体长度为70~1 400 m,平均厚度为0.31~9.80 m,金品位为0.83×10-6~21.21×10-6,已达中型规模。通过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系统梳理了矿体地质特征,结合矿石镜下鉴定,对李洞沟金矿的矿石类型、矿物组合、成矿期次和成矿阶段进行了细致研究,总结了该矿床的控矿条件和成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李洞沟金矿床的矿体主要受NNE向断裂控制,矿石类型以角砾岩型和石英脉型为主,属于构造蚀变岩型+石英脉型金矿床;该金矿经历了赋矿层位形成、早期金矿形成、富集成矿和表生风化剥蚀4个成矿阶段;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新的找矿思路,即浅部在石英绢云母片岩内寻找石英脉型金矿体,中—深部寻找由大理岩层间破碎带控制的角砾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体。上述认识能够为矿区探边扩量提供必要的勘查依据,也为区域寻找同类型金矿提供有益参考。
开挖扰动会使矿山岩体受到高应力集中和应力重新分布的影响,而水力因素则会降低岩体强度,研究开挖卸荷与孔隙水压耦合作用下矿山的岩石力学特性,对于确保矿山岩体长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江西省银山矿边坡岩体作为样本,开展了分级加载蠕变试验,研究了开挖卸荷与孔隙水压耦合作用下千枚岩的蠕变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在相同开挖卸荷条件下,饱和千枚岩的瞬时应变、蠕变应变和稳态蠕变速率均随孔隙水压的增加而增大,瞬时弹性模量和长期强度随孔隙水压的增加而降低;当孔隙水压相同时,受开挖扰动试样的瞬时应变、瞬时弹性模量和长期强度随开挖卸荷程度的增强而降低,蠕变应变和稳态蠕变速率随开挖卸荷程度的增强而增大。
为探究冻融作用对条带状磁铁石英岩破裂失稳过程裂纹演化特征的影响规律,对冻融温度区间为-20~20 ℃、最长冻融周期为280次的岩石开展了力学与声发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自干燥状态时的200.93 MPa和21.67 GPa下降至冻融280次时的106.64 MPa和8.24 GPa;低冻融周期(冻融循环≤40次)作用下,岩样在裂纹演化过程中以拉伸裂纹为主、剪切裂纹为辅,裂纹破裂主要发生在微裂隙加速扩展阶段,该阶段中、高频信号的出现时间稍早于中、低频信号,且高频条带所对应的幅值较高;高冻融周期(冻融循环>40次)作用下,岩样裂纹演化同样以拉伸裂纹为主,但剪切裂纹占比低于低冻融周期岩样,随着冻融周期的增加,岩样裂纹总量呈降低趋势,在微裂隙加速扩展阶段,中、高频信号与中、低频信号基本上同时大量出现,岩样超高频信号所对应的幅值随着冻融周期的增加而降低;低冻融周期作用下,高能信号主要产生于微裂隙加速扩展阶段,而高冻融周期作用下,高能信号的分布较为分散,且岩样自身声发射能量跨度以及大能量声发射事件出现的概率相较低冻融周期岩样均有所下降。
为研究全尾砂充填体强度与水化产物含量之间的关系,分别使用水泥和胶固粉作为胶凝材料,结合TG-DSC综合热分析试验,对尾砂充填体试块内水化产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胶固粉试块的早期强度明显高于水泥试块,这种强度上的优势随龄期的增长而减小;(2)胶固粉试块强度与C-S-H凝胶含量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3)水泥试块的单轴抗压强度与C-S-H凝胶及Ca(OH)2含量均具有相关关系。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对不同质量浓度下充填体试块单轴抗压强度与水化产物含量的关系进行拟合,建立了单轴抗压强度与各水化产物含量的关系模型。
浸矿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制约离子型稀土资源绿色开发。在原地浸矿过程中,浸矿液与稀土阳离子发生离子交换反应,同时置换出部分重金属离子,导致土壤重金属活化,进而造成土壤及地下水重金属污染。通过开展不同浓度MgSO4浸矿条件下离子型稀土模拟浸矿试验,揭示了浸矿液浓度对离子型稀土重金属Cu、Zn、Pb和Tl释放的影响规律,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重金属含量与影响因素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MgSO4的浸矿作用下,典型重金属呈现纵向迁移的趋势。重金属Cu、Pb、Tl含量与MgSO4浓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Zn含量与MgSO4浓度相关性不显著,Cu主要富集在中层土壤,Zn主要富集在中下层土壤,Pb和Tl主要富集在下层土壤。土壤pH值与Eh值呈显著负相关,土壤pH值、Eh值与典型重金属存在相关性。研究结果为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与绿色开采提供理论依据。
为探究破碎参数对物料颗粒冲击破碎特性和能耗的影响,从而揭示冲击式破碎机的破碎机理,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动冲击破碎试验方法。通过开展主动冲击条件下的冲击破碎试验,分析了石灰石颗粒的破碎模式,以及在不同冲击速度和初始颗粒尺寸条件下的破碎程度、成砂率和单位成品砂能耗。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冲击速度的增加,石灰石颗粒冲击碰撞时产生的裂纹数量增多,破碎后的碎粒变细;冲击速度对破碎产物平均粒径具有极显著的影响,随着冲击速度的增加以及颗粒尺寸的减小,平均粒径数值逐渐减小,当冲击速度为22.4~34.0 m/s,颗粒尺寸为22~25 mm时,平均粒径降幅最大;随着冲击速度的不断增加,成砂率的增长幅度减缓,当冲击速度超过55.0 m/s时,单位成品砂能耗快速增加,综合考虑成砂率和单位成品砂能耗,冲击速度为55.0 m/s左右时,石灰石颗粒冲击效果最优。
为探究炸药在高寒区的能量分配情况,首先以爆炸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不同耦合介质装药爆炸压力传递规律,并通过LS-DYNA有限元软件建立空气、水和冰单孔不耦合装药爆破漏斗模型;其次,根据爆炸损伤云图确定不耦合介质装药爆破漏斗体积,分析爆炸压力衰减规律及岩体吸收炸药能量的大小;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优化方案,并应用于现场爆破。结果表明:在同一耦合系数下,相对于空气介质不耦合装药爆破,水介质不耦合装药爆破的孔壁初始压力峰值提高1.14~2.60倍,爆破漏斗压碎区半径增大1.04~1.11倍,裂隙区半径增大1.19~1.48倍;冰介质不耦合装药爆破漏斗压碎区半径增大1.02~1.12倍,裂隙区半径增大1.15~1.48倍;空气、水和冰介质不耦合装药爆炸压力与爆心距呈指数关系;耦合介质为水介质时岩体产生的动能比耦合介质为空气时提高了33.33%,岩体吸收总能提高了46.03%,耦合介质为冰介质时岩体产生的动能比耦合介质为空气时提高了28.21%,岩体吸收总能提高了35.15%。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针对露天矿山水孔装药爆破中,爆破效果不佳的问题,采用孔底水间隔装药结构,研究起爆方式对岩体损伤的影响。通过建立爆破数值模型,分析岩体细观损伤、应力变化和能量传递特征;利用图像处理方法,对岩体损伤图片进行二值化处理,分析岩体爆后块度分布规律;引入块度评价指标,结合现场试验对爆破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反向起爆时损伤集中于孔口,有利于后续铲装;孔底水间隔会延长能量和应力作用至孔底的时间;反向起爆时岩体损伤面积较正向起爆增大19.76%,较中心起爆增大5.78%;设置起爆高度(起爆点与水间隔上端的距离)为2倍水间隔长度时,损伤提高了2.3%,炸药单耗降低了5.3%,实现爆破效率的提升。研究结果可为工程应用中装药结构及爆破参数的调整提供参考。
为解决地下矿扇形中深孔装药设计过程中人机交互设计存在的主观性大、炮孔装药能量无法均匀分布和装药效果难以定量评估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地下矿扇形中深孔装药设计数学模型。总体思路为:结合爆破边界空间约束和爆破参数要求,运用参数化装药设计思想构建地下矿扇形中深孔装药设计数学模型,采用运筹学方法解算数学模型得到最优化装药设计。研究成果在数字采矿软件平台中开发实现,并将构建的装药优化模型用于某地下矿扇形中深孔装药设计。试验结果表明,相似地质条件和装药条件下,2次爆破试验中,采用参数化装药设计现场出矿大块率明显低于人机交互式装药设计,装药设计时间极大地缩短,从4 h减少至5 min。地下矿扇形中深孔装药设计优化方法极大地减少了设计技术人员工作量,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炮孔间装药能量分布均匀性,有效提高了爆破质量。
矿山是我国安全管理的重点领域,其安全生产受到广泛关注,安全生产过程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基于智慧矿山建设需要,融合矿山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安全双控体系,运用程序设计方法,结合挑水河磷矿的实际生产作业情况,提出了双控预防性机制管控措施,初步开发了矿山双控安全管理平台。该平台具有安全培训、风险分级评价、重大风险管控和隐患闭环治理等功能,可提高矿山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并为矿山智能化安全管理提供有效模式。
基于2012—2023年中国沪深A股资源型上市企业数据,研究了高管薪酬激励与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高管薪酬激励对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影响,且该影响在非国有、产业链下游以及成长期、衰退期的资源型企业中更为明显。(2)战略变革在高管薪酬激励与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合理的高管薪酬激励会推动资源型企业战略变革,进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过高的高管薪酬激励则会阻碍资源型企业战略变革,进而降低全要素生产率。(3)产品市场竞争在高管薪酬激励对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中起着倒U型调节作用,使曲线形态变平缓,拐点右移。提高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能够提升高管薪酬激励的优化效应,降低损害效应的增长速度,并有助于发挥高管薪酬激励的长期导向作用。研究结论丰富了高管薪酬激励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框架,对企业制定高管薪酬激励契约以及提升决策效率具有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