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5-2518
CN 62-1112/TF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2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6-02-29
  

  • 全选
    |
    专题报道
  • 张军进,丁正江,刘殿浩,张丕建,邹键,马宾,栾国栋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1): 1-10.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山岛北部海域金矿床位于胶东西北部三山岛成矿带北段,是一个严格受断裂控制的超大型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矿体全部赋存于滨海海域之下。海域金矿在哪找,怎么找,是困扰海上找矿取得突破的重要难题。在综合分析研究海域金矿成矿规律及矿体空间分布、富集规律与预测找矿潜力的基础上,开展了一次系统的由预查开始直接进入详查的勘查活动。在勘查过程中,采用拼装式插桩海上钻探平台进行海上大规模钻探施工,该钻探平台具有安全稳固、可操作性强、周期短、可施工深孔及质量可靠等优点。海域金矿勘查工作历时2年半,先后取得如下重要成果:(1)提交了目前国内最大规模金矿床和最大金单矿体;(2)首开我国浅海海域金矿勘查的先河,解决了海上金矿勘查的关键技术难题,克服了海域金矿海上勘查难度大的问题;(3)丰富了胶东金矿成矿规律研究内容,有效应用新型找矿方法,对我国今后海底固体矿产勘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勘查示范作用。

  • 高松,张军进,孙珊珊,王有智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1): 11-16.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开展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钻探、钻孔综合水文测井及钻孔抽水试验,结合区域地质、水文和气象资料,基本查明了三山岛北部海域金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区内主要含水岩层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花岗岩风化裂隙含水层和构造碎裂岩裂隙含水层,研究表明,矿坑充水直接因素为构造裂隙水,间接因素为风化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采用比拟法、大井法和水平廊道法对矿坑涌水量进行了预测,除比拟法之外,其余2种方法是根据水文钻孔抽水试验结果计算的,抽水试验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规程要求进行,试验数据可靠。矿坑涌水量预测结果显示:大井法和水平廊道法计算出的涌水量接近,而比拟法预测结果略微偏大,说明本次预测工作所采用方法和数据较为合理,间接证明渗透参数分析工作是合理的。

  • 陈师逊,杨芳,张军进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1): 17-22.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1.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上钻探施工离不开钻探平台的支撑。三山岛北部海域金矿钻探施工采用山东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自主研发的海上钻探平台,目前已完成钻探工作量达12万米,最大钻孔深度达1 973.46 m,在海域岩金勘查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海上钻探工程实施情况,介绍了钻探平台的安装和拆卸作业,并重点对钻孔结构、钻进方法、金刚石钻进参数及冲洗液等工艺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确保钻探工程顺利实施的若干质量保证措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适用于浅海海域固体矿产勘查钻探工程的技术方案,为类似浅海钻探项目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 矿产勘查与资源评价
  • 薛兰花,史老虎,张志军,沈柳生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1): 23-27.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1.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卡拉盖雷铜矿床是那提拉构造成矿带内发现的火山岩型铜矿床,矿体赋存于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地层中的隐爆角砾岩、硅化蚀变岩和片理化蚀变凝灰岩中。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隐爆角砾岩的形态特征、岩石特征和岩相分带及其成矿控制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隐爆角砾岩筒受区域韧性剪切带和环形构造次级断裂的共同控制,为一向南陡倾的筒状体,主要由霏细岩和角砾岩组成,岩相简单,Ⅴ号主矿体整体产于角砾岩筒的爆破相角砾岩带,矿化蚀变分带、矿体形态、产状、规模及定位严格受角砾岩筒控制,为上部富集Au、Pb、Zn,下部富集Co、Au的铜矿床。其他矿体产状及矿化蚀变分带同样受控于隐爆角砾岩筒。因此,隐爆角砾岩及与矿化有关的硅化、电气石化、绿泥石化及碳酸盐化等蚀变是寻找类似火山机构及次火山岩型矿床的重要标志。

  • 路耀祖,杨晓刚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1): 28-34.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1.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扎开陇巴位于可可西里—南巴颜喀拉山印支期(金、锑、钨、锡、稀有金属)成矿带,金、锑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根据扎开陇巴地区金矿预查取得的成果,结合区域地质资料,从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及化探异常等方面对区内金成矿条件进行了分析,指出三叠系清水河组,与区域性NW-SE向深大断裂平行展布的次级断层破碎带,石英脉及Au、As、Sb多元素组合异常发育地段是有利成矿部位,表明扎开陇巴地区具有良好的金矿找矿前景。今后地质勘查应充分利用区域地质、化探资料,调整工作区块,加大德拉河流域金矿勘查力度,有望在扎开陇巴地区取得大的金矿勘查突破。

  • 杨剧文,乔保龙,赵定生,许栋,杨春蕾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1): 35-40.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1.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下蒿坪金矿K2矿体受店房隐爆角砾岩边缘的环状构造控制,矿床具有明显的岩浆热液特征。对矿体的原生晕特征分析表明,Au、Ag、Cu、Pb、Zn相互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W、Mo与其他元素的相关性均较差,因子分析反映出成矿过程具有多期次叠加特点。计算得到矿体的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由上到下为Mo-Au-Cu-As-Bi-W-Ag-Sb-Zn-Pb,出现头晕和尾晕元素叠加的“反向分带”特征。研究认为K2矿体具有上金下银的分带模式,预测在478 m标高以下具有较好的银成矿潜力。

  • 王强,杨永强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1): 41-45.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1.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瑶山地区是广西著名的金成矿带之一,金矿资源在全区占有重要地位。该区成矿地质条件较好,金矿点较多,目前已发现的中、小型金矿床(点)有150多处。基于前人研究,对大瑶山地区典型金矿的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仁厚金矿的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仁厚金矿是大瑶山地区新发现的一个金矿,具有大瑶山地区石英脉型金矿的基本特点。矿区无岩浆岩出露,地层以寒武系小内冲组为主。矿区构造较为发育,以NE向、近EW向为主。仁厚金矿属中低温热液型矿床,矿体主要产于断裂破碎带和石英脉中。通过对比仁厚金矿与大瑶山地区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提出了寻找破碎带型金矿的找矿思路。

  • 刘满年,陈力子,李小江,崔龙,董风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1): 46-52.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1.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东昆仑与西秦岭衔接部位,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出露地层主要为中—下三叠统隆务河群,中酸性岩浆岩发育,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已发现显龙沟锑金矿、加吾金矿等矿床,但区内以前未发现有钨矿化。以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原始数据为依据,对研究区内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条件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找矿工作,认为区内W、Au、Ag、As、Sb元素富集程度较高,在钨矿找矿方面具有很大潜力,指出有利找矿地段为隆务河群第二岩性段内钨异常分布区,赋矿岩性为中薄层砂岩及板岩段内厚大的中薄层砂岩夹层,矿化类型以蚀变岩型及石英脉型为主。

  • 王晓敏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1): 53-58.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1.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十四工段地区金多金属矿处于张广才岭—太平岭边缘隆起带中部。区内火山—岩浆活动频繁,构造发育,具备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在该区通过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圈出水系沉积物单元素异常205处,水系沉积物组合异常26处,其中Hs-18号组合异常位于研究区内。为在十四工段地区寻找以金为主的多金属矿产,对Hs-18号组合异常进行了查证,采用1/2万土壤测量、1/2万地质简测、1/2万高精度磁法测量、激电中梯测量及槽探等方法,在区内圈定出土壤单元素异常89处,组合异常8处,发现低品位金矿体1条、金矿化体1条,表明该区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 喻春,陈永凌,李建忠,赵维新,谢丹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1): 59-63.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1.0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楼山金矿位于甘肃省文县地区,金矿脉主要赋存于下泥盆统,赋存岩石主要为黄铁矿化较强的低阻破碎蚀变千枚岩。常规直流电法在矿区施工时存在低阻屏蔽和勘探深度太浅的问题,难以满足深部找矿的需求。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以大地电磁(MT)法为基础,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勘探深度大、布设极距小以及对地形要求较低等诸多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固体矿产勘探中。结合早期在矿化密集区域布设的1条CSAMT剖面,寻找地下低阻破碎蚀变带的位置,并开展异常钻孔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高楼山金矿深部找矿中切实有效,为在高楼山金矿大规模使用提供了依据。

  • 采选技术与矿山管理
  • 李常春,于永安,杜士澍,屈津年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1): 64-67.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1.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全球定位系统的不断发展完善,一种全新的测量手段GPS-RTK技术应运而生。GPS-RTK技术采用静态测量作业模式时,主要用于建立各种等级测量控制网,能够根据不同等级要求提供高精度的控制测量成果,因其没有误差积累、操作使用方便、定位精度高和数据处理能力强等优点在各行各业中得以广泛使用。重点介绍该技术在内蒙古化德县幸福村岩金普查矿区控制测量中的应用效果,主要包括矿区控制测量网的建立方法、测量模式选择、野外施测过程、内业数据处理、观测精度评定以及与原坐标系数据的转换方法等。通过工作实践,利用GPS-RTK 技术为岩金普查矿区控制测量网的建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为地质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测量成果,满足矿区普查阶段对控制测量工作的要求,为下一步矿区地质工作的拓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与传统测量方法相比,GPS-RTK 技术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测量精度,还节省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必将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大力推广和使用,在推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过江,崔文强,陈辉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1): 68-75.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1.0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不同耦合介质条件下光面爆破裂纹发展特性,基于ANSYS/LS-DYNA动力有限元程序,利用脆性材料的Von Mises破坏准则,建立了不同炮孔间距、不同抵抗线条件下的光面爆破数值模型,分别分析了空气和水作为径向耦合介质下光面爆破裂纹发展规律。研究发现:由于2种物质的性质不同,导致耦合作用机理的不同,传递给岩体的爆炸能量有所差别,进而影响炮孔间裂纹的发展,数值模拟结果证实了这一点。空气耦合下的光面爆破较易形成合格的贯通裂隙,且炮孔周边爆生裂纹相对较少,裂纹分叉现象较少;水耦合条件下贯通裂隙形成质量较低或者不形成贯通裂隙,炮孔周边裂纹较发育,裂纹分叉现象较多,不利于炮孔间径向裂纹的贯通。2种耦合介质下,炮孔连心线上的Von Mises应力衰减曲线均符合幂函数衰减,水耦合条件下,炮孔壁的Von Mises应力明显高于空气耦合,但衰减速度相比空气耦合条件下较小。随着不耦合系数的增大,传递给岩体的压力减小,岩体爆破裂纹减少,不耦合系数为2.1时爆破效果最佳。

  • 张洪山,宋文志,李秋涛,赵兴东,李洋洋,刘强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1): 76-79.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1.0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金青顶矿区开采深度的增加,地应力值逐渐增大,造成巷道围岩破坏越来越严重,且具有一定的岩爆倾向性。为进一步探究金青顶矿区深部开采诱发岩体破裂失稳规律,在金青顶矿区深部建立矿山微震监测系统,连续实时采集井下微震活动信息,对-825 m中段Ⅴ号矿体11#试验采场开采活动进行连续监测,重点分析开采扰动下岩体破裂前累计视体积、能量指数和施密特数等微震参数的变化特征, 得出当前矿体整体损伤程度较小,岩体破裂主要是由岩体开挖以及爆破振动引起。

  • 朱忠华,王李管,谭正华,陈建宏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1): 80-85.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1.0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科学地进行放矿控制和放矿管理,提出三维平台下基于资源价值模型的自然崩落法放矿方案优化方法。在三维平台上根据矿山原始数据资料建立地质模型和工程模型,确定出矿水平,以此为基础进行放矿点自动布置;建立块段模型,并在前期对崩落矿石流动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各放矿点不同放矿高度分层的品位计算数据搜索模型,通过地质统计学估值得到放矿点品位分布;建立基于放矿分层的资源价值模型,以市场价格、生产成本及贫损指标为基础参数,计算各放矿分层的价值和利润,确定不同技术经济条件下各放矿点的最佳放矿高度、担负矿量和出矿截止品位,从而确定放矿优化方案,确保矿山经济效益和资源回收率最大化。使用VC++编程语言和hoops软件包实现了该方法,整个过程在三维可视化环境下进行,方便直观。矿山实例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和可靠性。

  • 王晓军,陈辰,卓毓龙,邓书强,冯萧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1): 86-91.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1.0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波神经网络具有预测精度高、结构简单以及收敛快等众多优点,因此,试图将这一优势模型用于声发射的预测方面,进而为矿业领域完善一种新的预测方法,并根据实验室岩石加载实验过程中采集的大量声发射数据,建立了一种与之相适应的预测模型。首先,针对实验室实验过程中监测得到的声发射数据建立了小波神经网络模型(WNN模型),然后对声发射监测得到的声发射事件率进行网络自主学习,得到预测结果,最后与实际值相比并计算其误差。结果表明:WNN模型预测精度较高,与实际监测得到的结果基本吻合,证明WNN可以用于声发射信号方面的预测。

  • 李刚,吴超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1): 92-96.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1.0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改善井下环境、确保矿井生产安全,通风系统必须保持最佳运行状态。以抱伦金矿矿井通风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通风系统进行调查与测定,得出该矿通风系统存在矿井总风量不足、采区通风困难、机站风机效率低及采空区漏风严重等问题,井下通风系统运行受到干扰,严重影响了井下安全生产。利用计算机模拟解算优化分析,对该矿通风系统进行优化改造,提出了通风系统优化研究方案。现场实施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矿井通风系统通风效果明显改善,矿井总风量明显增加,机站效率为83.1%,风速合格率为87.5%,有效风量率为73.7%,采掘面平均温度为26.3 ℃。该优化方案改善了井下通风条件,解决了抱伦金矿现有通风系统存在的问题。

  • 王婷玉,罗周全,秦亚光,孙杨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1): 97-101.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1.0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地下矿山开采中最重要的矿石运输工程之一,主溜井的安全性与矿山生产速度以及周边设施安全息息相关。针对某地下大型金属矿山深部4#主溜井因倒矿冲击受损的工程实际,运用空区三维激光探测系统(CMS)和大型矿床三维软件SURPAC,实现了对溜井垮塌三维信息的准确获取及可视化分析计算,得到主溜井各段垮塌量及垮塌范围,并准确获得溜井的边界信息,其中最大垮塌宽度达到6 m,第四段溜井垮塌体积高达1 011 m3。针对主溜井垮塌产生的安全隐患提出针对性的修复措施,为主溜井垮塌分析及修复提供有益借鉴及技术支持。

  • 冶炼技术与装备研发
  • 冯杰,傅平丰,杨天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1): 102-107.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1.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某金矿石中矿物可磨性差异大,部分矿物细磨易泥化,矿石中的斜方钙沸石吸附性强,氰化金浸出率低。对该金矿采用改性石硫合剂法搅拌浸金研究,考察了磨矿细度、矿浆pH值、改性石硫合剂用量、浸出时间、氧化剂种类和用量对金浸出的影响。当矿浆液固比为2∶1、磨矿细度为 -45 μm占55%、矿浆pH值为11.0、浸出时间为6 h、改性石硫合剂用量为8 kg/t及H2O2投加量为3.33 kg/t时,金的浸出率为89.81%,比氰化浸出提高了16.35%。H2O2释放的溶解氧能促进石硫合剂中有效浸金成分与金的反应,H2O2还能氧化载金黄铁矿,促进金的浸出。

  • 丁文涛,蔡创开,郭金溢,许晓阳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1): 108-112.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6.01.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铜难处理金矿经酸性热压氧化后,铜基本被浸出进入溶液中,消除了铜对氰化过程的影响,而银在热压处理过程中易与生成的黄钾铁矾相结合,生成难处理的银铁矾[AgFe3(SO42(OH)6],在随后的常规氰化试验中,金回收率达99%以上,但银回收率不足10%。针对银回收率低的问题,系统考察了矿浆浓度、NaCN浓度、石灰用量、预处理温度和时间、氰化时间及炭密度等因素对金、银浸出率的影响,进而确定了最佳浸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85~90 ℃、矿浆浓度为40%、石灰用量为40 kg/t的条件下,对氧化渣进行碱性预处理,随后在NaCN用量为0.10%的条件下浸出8 h,银回收率得到大幅提高(达到85%),金浸出率也保持在99%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