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5-2518
CN 62-1112/TF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2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5-08-28
  

  • 全选
    |
    矿产勘查与资源评价
  • 马永吉,杨高杰,刘辰曦,沈柳生
    黄金科学技术. 2015, 23(4): 1-7.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5.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蒙古包脑根布墩一带出露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酸性火山岩,根据岩性特征可划分为爆发相、溢流相和火山沉积相,矿化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和碳酸盐化,局部地段见黄铁矿化和钼矿化。火山岩出露区及其周围圈定了一处以Mo、Ag元素为主的1∶5万化探综合异常,异常强度高且规模大;通过异常查证,Mo元素峰值达433.4 μg/g,Ag元素峰值达3.09 μg/g。火山岩岩石和土壤样品中Mo、Ag元素明显富集,并且具强分异特征;主量元素中SiO2含量为72.30%~74.26%,总体表现出高硅、过铝质、分异程度高、高钾钙碱性系列的特征;稀土元素总量(ΣREE)较高,平均为173.38×10-6,中等负铕异常,轻重稀土分馏明显,轻稀土富集。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具有形成与中生代酸性火山岩及后期脉岩有关的钼银矿的潜力。

  • 赵泽霖,李俊建,刘利双,党智财,唐文龙,付超
    黄金科学技术. 2015, 23(4): 8-17.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5.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胶东金矿成矿年龄和碳氢氧同位素等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合硫、氦氩及放射性同位素数据并借鉴前人有关研究成果,总结了胶东金矿成矿热液来源,并对其成矿动力学过程进行了浅略探讨。分析指出胶东金矿成矿热液具壳幔混合特征,但以壳源为主,热液流体主要导源于早白垩世岩浆活动(郭家岭岩体、伟德山超单元),同期富集幔源岩浆(基性脉岩)也提供部分热液或成矿物质。古太平洋板块在向欧亚板块俯冲过程中所释放流体,交代并导致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形成富集岩石圈幔源基性岩浆,该岩浆对下地壳产生垫底作用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并形成郭家岭花岗岩(早白垩世早期)的母岩浆。随着板块持续俯冲,岩石圈地幔不断熔融,持续的高温幔源基性岩浆造成中—下地壳深度的部分熔融,并形成了伟德山超单元(早白垩世晚期)。早白垩世岩浆在上侵过程中析出流体,流体在壳内循环并萃取成矿物质,最终在有利的NNE向拉张构造环境中同围岩发生反应或随着含矿热液温压条件的改变而导致矿质沉淀。

  • 谢智勇,李少东,崔召玉,杨宝荣
    黄金科学技术. 2015, 23(4): 18-23.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5.04.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昆仑构造带是我国著名的成矿带之一,素有“金腰带”之称,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果洛龙洼金矿床是东昆仑东段一个典型的大型金矿床,虽然该矿床前期已经投入较多的找矿勘查工作,但是矿床成因研究不足,严重制约了该区找矿工作的突破。本文在研究区域地质演化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认为该矿床主要受断裂控制,矿体产于纳赤台群千糜岩中,矿石类型以石英脉型为主。利用S、Pb、H-O同位素示踪手段确定该矿床为形成于造山过程中的岩浆热液石英脉型金矿床。矿床成因类型的确定为该矿床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方向,同时也为整个东昆仑地区同类型金矿找矿工作提供借鉴。

  • 程华,李水平,邵江波,荆鹏,孙进,冯攀,康健,曹杰
    黄金科学技术. 2015, 23(4): 24-29.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5.04.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与条带状含铁建造(BIF)伴生的金矿产量约占世界黄金总产量的13%,而坦桑尼亚近1/3的黄金产量来自于BIF型金矿。通过对坦桑尼亚环维多利亚湖南部某区域航空磁力异常特征分析,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解译了与金矿有关的BIF序列赋存范围,进而划定为地面找矿靶区;该区内沼泽性黑土和风化层覆盖较厚,利用赋矿岩石与围岩磁性差异显著的特点,地面磁测圈定了与金矿有关条带状含铁建造的分布位置;其磁测成果反映的ΔT异常清晰、形态规整且可信度高,为钻探工程布置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目前,矿区已探明(332+333)金金属资源量34 t。同时,矿区外围磁力异常的分布特征进一步指示该区域内仍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航空和地面磁力测量发挥了间接寻找隐伏含铁建造型金矿床的重要作用,是寻找BIF型金矿行之有效地勘探方法,对在矿区外围及其他类似地区进行间接寻找隐伏含铁建造型金矿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 采选技术与矿山管理
  • 吴彩斌,杨昊,周意超,鄢发明,赵汝全,赵捷明,刘瑜
    黄金科学技术. 2015, 23(4): 30-34.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5.04.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青海某贫硫金矿选厂磨矿钢球配比偏大,操作参数不合理,导致了磨矿分级系统磨矿效率低、处理量小、磨矿细度不够等问题。通过实验室前期试验并经球径半理论公式计算,确定现场补加球大小和比例。采用JKsimMet软件模拟工业试验流程,寻找磨矿分级回路最佳参数,进行工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JksimMet软件可以较好地模拟现场磨矿分级回路,为现场优化提供参考和方案;一段磨处理量提高了6.5 t/h,球耗降低了14.29%,排矿细度增加了27.9%,P80降低了60.91%;二段磨排矿细度增加了31.3%,P80降低了13.31%,实现了磨矿效率提高,处理量增加,节能降耗的目的,磨矿分级系统得到了优化。

  • 于常先,许子刚,王平,孙军涛,杜皓
    黄金科学技术. 2015, 23(4): 35-38.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5.04.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深部厚大破碎矿体采矿效率,进行采矿方法优化,提出了机械化盘区阶段空场与上向分层联合采矿法。盘区矿房采用分段凿岩、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发挥了无轨设备的高效性能;通过对矿房上盘主断裂F1进行长锚索预支护及顶柱锚网支护,确保作业安全。盘区矿柱采用上向分层充填采矿法,为减少上盘面暴露面积,在靠近上盘回采时,预留倒台阶上盘护顶矿柱,矿柱滞后一分层回采。实践证明,该联合采矿法不但采准工程量少,而且具有综合生产能力大和安全高效的优点。

  • 余新阳,魏新安,曾安,肖云,吴敏,李立清
    黄金科学技术. 2015, 23(4): 39-45.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5.04.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某银多金属矿矿物组成种类繁多、矿石性质复杂、铜铅分离不彻底及贵金属银回收率低等问题,分析了原矿矿物组成和矿石性质,并进行了详细的选矿试验研究。在给矿品位为铜0.68%、铅1.22%、锌1.47%及银74 g/t的条件下,小型闭路试验获得选矿指标如下:铜精矿中铜品位为27.22%、铜回收率为85.29%;铅精矿中铅品位为56.37%、铅回收率为85.02%;铜精矿和铅精矿中银累计回收率为86.73%;锌精矿中锌品位为53.22%、锌回收率为77.48%。与矿山实际生产对比,该工艺技术不仅药剂制度简单,流程简洁,且大大提高了银、铜和铅的选别指标。

  • 赵汝全,鄢发明,赵捷明,吴彩斌,雷存友,杨斌
    黄金科学技术. 2015, 23(4): 46-51.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5.04.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云冶水淬铜渣中主要有价元素为铜和铁,其中含铜0.72%、含铁39.84%,伴生金银。铜矿物主要以单质铜、辉铜矿和赤铜矿形式存在,铁矿物主要以硅酸铁形式存在。铜矿物与铁橄榄石等嵌布关系复杂,嵌布粒度极细,属于极难回收的二次资源。为了回收该水淬铜渣中的微细粒级铜和金银等贵金属,采用阶段磨矿—阶段选别—混合中矿再磨再选的工艺流程,混合中矿再磨再选过程中加入硫酸铜活化使得混合铜精矿的品位和回收率均有明显改善,最终获得含铜20.27%、含金2.59 g/t、含银230.37 g/t,铜、金、银回收率分别为30.98%、35.61%和34.34%的混合铜精矿。

  • 邢晴晴,杨长平,任琪
    黄金科学技术. 2015, 23(4): 52-56.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5.04.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青海省某金矿选矿厂存在的部分工艺设备陈旧、设备能耗大以及处理能力低难以匹配采矿能力的问题,对选矿厂进行改扩建。其中,浮选工艺由一粗二精三扫改为二系列作业,流程改为一粗二精二扫,新增溢流型球磨机(MQY3660)作为一段磨矿设备,使用水力旋流器FX500替换原有的螺旋分级机,新增压滤机XMZGFS200/1250-U以满足金精矿压滤要求,新增部分渣浆泵、柱塞泵等辅助设备。改造后选矿厂处理量达到1 500 t/d,年增处理量16余万吨,选矿回收率提高1.54%,年增产金金属量330 kg,年新增利润1 000余万元。

  • 许涛,廖美婷,衷水平,苏妤芸,何美丽
    黄金科学技术. 2015, 23(4): 57-62.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5.04.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紫金山黄铁矿是金的主要载体矿物之一,基于第一性原理和前线轨道理论计算,探讨Cu对紫金山黄铁矿的电子性质和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u进入黄铁矿晶体结构中,对其晶胞参数影响不大,但使黄铁矿的导带上能带不断变宽,向高能量方向延伸。Fe和S原子获得电子能力减弱,出现S-Fe和S-Cu的共价键性减弱,S-S的共价键性增强,对黄铁矿的浮选性能产生影响。在黄铁矿的氧化过程中,矿石含铜越高,越容易被氧化,且S、Fe和Cu都参与和氧气的作用,其中S原子与氧气作用最大(最易被氧化)。

  • 饶运章,李雪珍
    黄金科学技术. 2015, 23(4): 63-67.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5.04.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岩爆是深井矿山开采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岩爆的发生不仅威胁到井下人员、设备和材料的安全,还会破坏地下采场结构。为了预防岩爆的危害,可从岩爆的倾向性、发生强度及位置进行研究。在分析岩石冲击能量指数(WCF)和弹性变形能指数(WET)的基础上,发现WCF存在夸大实际岩体中存储的弹性变形能的问题,因此提出实际冲击能量指数(W)。构建以实际冲击能量指数(W)为主,弹性变形能指数(WET)和岩石脆性指数(K)为辅的爆脱型岩爆预测新技术,将其运用于冬瓜山铜矿的矿井岩爆预测,所得预测结果证明实际冲击能量指数(W)比岩石冲击能量指数(WCF)能更好地预测矿山的岩爆问题,预测效果更加真实、可靠,表明构建的岩爆预测新技术有效。

  • 吴敏
    黄金科学技术. 2015, 23(4): 68-71.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5.04.0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铅阳极泥中锑铋含量高及传统氯化银重量法测银时存在弊端,研究了酒石酸—PbCl2— HNO3体系沉淀银的条件和干扰情况。发现在含有酒石酸15%以上的HNO3介质中,以PbCl2为共沉淀剂,在70 ℃条件下保温30 min,能实现AgCl的完全沉淀,且彻底消除了铅阳极泥中Sb、Bi和Cu等元素的干扰。所建立的重量法能够快速准确测定铅阳极泥中的银,准确度可与火试金法相媲美,且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适用于高锑铋铅阳极泥中5%以上银的测定。

  • 吕志云,曾云煜
    黄金科学技术. 2015, 23(4): 72-74.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5.04.0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切割拉槽是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重要的采矿工艺之一,拉槽质量严重影响着后续矿房间柱爆破回采效果。对于矿岩破碎松软的采场,采用常规的有切井拉槽方法存在施工切井、平台搭设及爆破顺序交替等重大安全隐患。无切井扇形中深孔爆破拉槽法能够克服上述缺点,施工工艺简单,拉槽质量高,节省了切割天井的施工,并从根本上保证了人员作业的安全,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 冶炼技术与装备研发
  • 宋永辉,雷思明,周军
    黄金科学技术. 2015, 23(4): 75-79.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5.04.0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沉淀—电吸附联合工艺处理高铜高铁提金氰化废水,对处理过程的反应原理和工艺流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说明,同时对关键处理结果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采用沉淀—电吸附联合工艺处理高浓度氰化提金废水是可行的。经ZnSO4沉淀处理后,废水中Fe2+、Cu2+及游离CN-的沉淀率分别达到100%、85.89%和99.43%。电吸附处理后,废水中的Cu2+、SCN-与游离CN-的去除率分别为98.68%、43.60%和99.57%。经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硫酸锌沉淀后的沉淀物主要由Zn2[Fe(CN)6]、Zn(CN)2和CuCN组成,而电吸附处理后得到的沉淀物90%以上为CuSCN,沉淀物及饱和阳极板可经综合处理回收氰化物与金属,同时废水可返回浸出系统循环利用。

  • 曹俊雅,马斌,李向阳,杨超,毛在砂,张广积
    黄金科学技术. 2015, 23(4): 80-85.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5.04.0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化工冶金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应用十分广泛的气—液—固三相搅拌槽反应器由于缺少基础实验数据造成设计放大的困难。对于能直接有效地反映反应器内部特性的分散相(气泡和固体颗粒)的局部相含率分布,目前仍然没有可靠的实验测量方法。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带喇叭口的取样管,并进行局部相含率的测量,验证了该取样管的可行性。当开口大小为取样管管径的3倍时测量结果最准确,开口朝下时更易收集气体。改进的取样法实现了对以空气为气相、水为液相、石英砂为固相的三相搅拌槽内局部相含率分布的测量。实验采用单层标准Rushton桨(RTD),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发现:局部固含率由中心沿径向逐渐增大,由槽底向上则逐渐减小,而局部气含率则由中心沿径向减小,由槽底沿轴向分布较均匀,测定结果与对反应器的定性认识相符。

  • 梁长利,覃文庆,陈景河,杨杭渠,衷水平
    黄金科学技术. 2015, 23(4): 86-90.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5.04.0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Cl-对载金黄铁矿生物氧化和生物氧化过程形成产物的影响。结果发现,0.01 mol/L Cl-对载金黄铁矿生物氧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当Cl-浓度>0.04 mol/L时,由于高浓度Cl-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进而抑制了载金黄铁矿的生物氧化。XRD分析结果表明,载金黄铁矿生物氧化过程中形成了单质硫,Cl-的加入有效消除了单质硫在矿物表面的累积。Cl-的促进作用主要是它可以消除阻碍载金黄铁矿生物氧化的单质硫在矿物表面的累积。

  • 刘娅,丁剑,付国燕,钱鹏,叶树峰
    黄金科学技术. 2015, 23(4): 91-96.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5.04.0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微细氰化尾矿颗粒沉降速度慢,脱水困难,需借助絮凝剂改善其沉降特性。文中主要将阳离子絮凝剂HLM和非离子絮凝剂PAM对3种平均粒径分别为30,14,3 μm的氰化尾矿悬浮液进行了絮凝沉降及除浊实验,确定其最佳投加量,并对比了2种絮凝剂对不同粒度尾矿的絮凝性能。结果显示,对于3种不同粒度分布的悬浮液,HLM的絮凝效果均优于PAM,并且尾矿颗粒的粒径越小,阳离子絮凝剂的絮凝优势就越明显。

  • 唐立靖,唐云,李娇娇,杨典奇
    黄金科学技术. 2015, 23(4): 97-101.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5.04.0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某微细浸染型金矿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金品位为 3.51×10-6,SiO2 含量较高(占71.88%),有机碳质量分数高达2.51%,XRD和金物相分析可知,矿石中主要矿物为石英、方解石及硫化矿,金矿石主要以微细粒浸染型为主,或包裹于石英、硅酸盐、硫化矿及碳酸盐矿物中。采用焙烧—硫脲或硫氰酸铵单体系浸出时,金浸出率较低;采用焙烧—硫脲、硫氰酸铵混合体系浸出时,可获得较好的浸出率。通过析因试验研究硫氰酸铵、硫脲(Tu)和硫酸铁对金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铁和硫氰酸铵相互作用显著。通过优化浸出时间、pH值和液固比,得到混合体系浸金的较优条件。结果表明:在焙烧温度为600 ℃、焙烧时间为60 min、pH=1.06、硫酸铁用量为14 kg/t、硫氰酸铵用量为10 kg/t、硫脲用量为2 kg/t、浸出时间为7 h和液固比为3∶1的条件下,可获得75.03%的金浸出率。

  • 刘志亮,肖文凯
    黄金科学技术. 2015, 23(4): 102-106. https://doi.org/10.11872/j.issn.1005-2518.2015.04.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衙铁金矿采用炭浆法提金,为了充分回收已氰化浸出的金银等有价元素,降低因椰壳炭炭损耗较高造成的金银损失,在对荷兰诺芮特柱状活性炭特性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小型试验和工业试验。结果表明:与椰壳炭相比,诺芮特炭在吸附性能及炭损率等方面均更为优越。将诺芮特炭推广应用到2 000 t/d和3 000 t/d选矿厂,取得了显著效果。其中,金吸附率提高0.94%,银吸附率提高3.17%,炭损耗降低50%以上,为企业创造了显著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