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乃至上地幔的流体运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地质学家的关注,主要介绍深部流体的来源、分布及运移途径,对部分构造运动过程中的流体作用进行了探讨,并结合新疆北部金矿床的研究成果,认为流体作用不仅控制了成矿作用的进程,而且对构造运动具有明显的影响。
在探讨铊地球化学异常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利用铊地球化学异常方法找矿的研究现状,对乳山金矿已知矿体及其外围进行了铊土壤分析,根据铊异常提出了新的成矿预测靶区。
云南大坪金矿床主要赋存于闪长岩体中。由围岩至矿脉,形成自变质闪长岩带、绿泥石化带和碳酸盐化带的蚀变围岩分带,后二带与金矿化关系密切,宽度不一,渐渐过渡。在绿泥石化带中,带出的成分有SiO2、Al2O3、Na2O、FeO、Fe2O3、MnO、CaO、MgO、H2O+、Li、W、Ta、Zr、V、Sc、Sn、Mo、Cr、Co、Ni、Cu、Pb、Au 和LREE,带入的成分有K2O、P2O5、Ba、HREE(包括Y)、Ag、Zn。碳酸盐化带过程中, 带出的成分有SiO2、Al2O3、Na2O、K2O、Ba、HREE(包括Y)、Mo、Sn、Pb、Zn、Ag,带入的成分有FeO、Fe2O3、M nO、CaO、MgO、H2O+、P2O5、Li、Ta、Zr、V、Sc、Cr、Co、Ni、Au 和LREE,基本不变的成分有W、Cu。矿脉中铁白云石的δ14C值为-4.81‰,接近于深成碳;(87Sr/86Sr)为0.709019±72,∈Nd (0)为-17.34, fSm/Nd为-0.34,起源于地壳;蚀变强烈的围岩的δ18O值高,表明蚀变热液为非大气降水;金属硫化物(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和闪锌矿)的δ34S为-4.0‰~11.1‰,成矿热液的Σ34S从早阶段到晚阶段增高。
影响金矿物的成色因素,主要与金矿床的形成温度、成矿阶段、形成深度、热变质程度、成矿溶液中钠离子的浓度、矿物组合中硫化物的多少、成矿溶液中的pH值、Eh值、成矿时围岩的性质、金矿物的密度、风化作用的程度等因素有关。
阐述了苏霍依—洛格金矿床成矿区域地质、矿床地质及矿物组合特征, 探讨了矿床的控矿规律,指出了矿床形成的多因复成机制。
采用堆浸法提金工艺处理低品位金矿的技术在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日益趋于成熟,我国在研究应用低品位金矿堆浸技术方面也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 但对低温地区的浸堆加温及含粉矿、粘土矿物较高的金矿石解决渗透性的堆浸技术方面, 我国矿业界仍需要加快研究,以利于我国黄金工业发展和金矿资源保护。
从黄金矿山开采各阶段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来确定合理的最低工业品位。从而达到既充分利用黄金矿产资源;又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提出了级差品位概念及计算方法,并例举了应用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