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北巴彦喀拉金矿成矿带位于中央造山带中段可可西里—巴彦喀拉晚印支造山带。矿带出露地层主要为晚古生代复理石—类复理石建造,晚三叠世花岗岩类沿深大断裂零星分布,NW-NWW向断裂发育,控岩、控矿作用明显。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是矿带主攻矿床类型,近年来勘查找矿突破大,发现大场超大型金矿床,彰显巨大找矿潜力。通过收集该成矿带最新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及物化探测量成果资料,建立了基于GIS的空间数据库,然后,利用矿床位置定位预测系统(DPIS),采取找矿标志自建信息量模型、借用信息量模型和专家知识相结合方法,建立了适合本区带微细浸染型金矿预测的找矿标志信息量预测模型,据此开展区带金(锑)矿产多元信息统计预测,圈定38处找矿远景区,其中A类9处,B类16处,C类13处;规划部署重点勘查区3个,接续普查区3个,战略预查区2处。本次预测工作为北巴彦喀拉金矿成矿带进一步勘查找矿提供了新的方向。
金山金矿床产于栖霞市北大庄子—金山—小庄韧脆性剪切带内,空间上与中生代中基性脉岩关系密切。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早期为低盐度、低密度富CO2的NaCl-H2O-CO2体系,之后由于沸腾作用逐渐演化成NaCl-H2O盐水体系,矿床形成温度为165~280 ℃,成矿深度为2.33~3.00 km,属中浅成深度中低温热液矿床。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早期以岩浆水为主,晚期混入大量大气降水,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中生代脉岩,胶东古老变质基底亦有一定贡献。成矿机理主要是由于沸腾作用和大气降水的混合作用引起流体物理化学性质变化。
布兰萨拉金铜矿区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位于萨吾尔金铜成矿带南缘。该矿床金铜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为了查明该区金铜矿找矿前景,通过地质填图及槽探工程揭露,在区内发现金铜矿脉和矿化点32条(处),全区远景资源量金大于20 t,铜达到10 万吨以上,达到大型矿床规模。通过地质勘查前期工作,初步认为该矿床成因类型是与会聚板块俯冲岛弧带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型及石英脉型金铜矿床。指出了NE-NEE向断裂、花岗闪长岩—斑状二长花岗岩接触带及位于区内中东部的火山机构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为扩大金厂矿区找矿范围,应加强对金厂矿区外围找矿力度和综合研究程度。根据前人对金厂矿区地质特征的调查研究,金厂矿区矿化体受花岗岩体、闪长岩体和NE、NW、近SN向断裂控制。通过对大徐山矿权区成矿元素进行描述性统计、R型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得出,矿权区前缘晕及尾晕指示元素呈强富集程度,存在多期次多阶段成矿作用。类比金厂矿区矿体特征、成矿模式、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认为金厂矿区外围大徐山矿权找矿方向为矿权区东、西部天桥岭组及托盘沟组与燕山期花岗斑岩岩组、花岗闪长岩、闪长玢岩岩组的接触部位,显示大徐山矿权区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通过对黔东平秋金矿含金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氢氧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研究区内石英中流体包裹体主要有含CO2气液两相和CO2三相包裹体,测试显示为中低温(159.5~351.8 ℃)、低盐度(质量分数为0.53%~16.71%)、低密度(0.58~0.98 g/cm3)流体。液相成分中的Na+/K+比值多<1,显示该矿床成矿流体具有岩浆热液性质。氢氧同位素组成:δD■为-49‰~-60‰,δ18O■为7.30‰~9.00‰,在δD-δ18O图解上投点落在原始岩浆水与变质水重叠的范围。经综合分析认为该金矿的成矿流体可能主要为岩浆水混合了大量区域变质水的溶液。来自深部的含金成矿流体沿着剪切带等容矿构造上升,在剪切带及由背斜和剪切作用形成的层间裂隙中沉淀,形成了透镜状和层状石英脉金矿床。
西秦岭地区金矿资源丰富,找矿潜力巨大。为了探讨不同源区参与成矿的程度,对该区3个成矿亚带19个典型金矿床主成矿期流体包裹体及H、O、C、S稳定同位素特征进行研究,发现西秦岭地区成矿流体为岩浆水、变质水和大气降水混合来源,具有中低压、中低温和低盐度的特征,成矿物质为岩浆和沉积岩中碳酸盐岩的混合来源。西秦岭地区3个成矿亚带整体上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自南向北其矿源具有从以混合来源为主向沉积来源过渡的趋势。
为了解决寨上矿区王足路矿段地表第四系及新近系覆盖厚造成找矿难度较大的问题,通过引进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量等技术手段,在王足路矿段布设了3条线(188线、196线、204线)圈定异常,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进行了解译,大致确定寨上矿段内的含金破碎带向西延伸至王足路矿段。经钻孔验证,基本确定寨上矿段的9号和10号矿脉延伸至王足路矿段188线,并且在深部探矿工程中发现有石英闪长玢岩脉,说明王足路矿段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成矿潜力巨大。实践证明,借助可控源大地音频电磁测量圈定异常、再经深部钻探验证寻找矿化体的勘查模式,在西秦岭西段厚覆盖区的找矿效果显著。
为了对岩体可爆性进行更精确的预测分级,建立了主成分分析法与RBF神经网络相结合的评价模型。以某矿山岩石为例,将影响岩石可爆性的容重、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和岩体完整性系数作为评价指标,统计矿山13种岩体的样本数据。对样本数据进行主成分相关性预处理,将输出结果作为RBF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岩体的爆破等级作为输出变量,得到的结果精度更高。研究结果表明: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均控制在5%以内,与BP神经网络预测误差(16%)相比,所得到实际预测结果与期望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分别降低了71.94%、86.65%、73.20%和76.62%,预测精度显著提高。该模型为岩体可爆性分级预测提供了一种更为完善的方法。
针对井下气腿式钻机凿岩、浅孔爆破掘进方式存在的工作效率低、循环进尺短和掘进单位成本高等问题,提出等直径空孔复式桶形直眼掏槽中深孔爆破法掘进技术,并设计相应的爆破参数。通过分别采用YT-24型气腿式凿岩机钻孔、等直径空孔复式桶形直眼掏槽浅孔爆破,DF20-2BD型凿岩台车钻孔、等直径空孔复式桶形直眼掏槽浅孔爆破以及DF20-2BD型凿岩台车钻孔、等直径空孔复式桶形直眼掏槽中深孔爆破法在掘进相同长度(30 m)条件下进行现场试验,得出在3种不同的凿岩爆破方式下各钻孔单位耗时、钻爆单位成本和平均循环进尺等指标。结果表明,采用DF20-2BD型凿岩台车钻孔、等直径空孔复式桶形直眼掏槽中深孔爆破法掘进不仅可降低钻爆单位成本,而且能有效提高平均循环进尺。
为了研究里伍铜矿浮选尾矿工艺矿物学特征,采用了化学方法和显微镜观察等技术手段。研究发现,里伍铜矿浮选尾矿中主要金属矿物有磁黄铁矿、黄铜矿和铁闪锌矿等,脉石矿物有石英、绿泥石和斜长石等。尾矿粒度较粗,+0.097 mm粒级占67.6%。-0.200~+0.074 mm粒级之间,铜分布率为57.12%,锌分布率为66.70%。金和银嵌布粒度细,分布率与铜分布率接近正相关。尾矿中大部分磁黄铁矿、黄铜矿和铁闪锌矿没有单体解离,互相复杂连生。采用浮选等传统选矿方法,成本相对较高;采用微生物冶金技术回收尾矿中铜、锌等金属更具可行性。
为了确定云南某磷矿房柱采矿法合理的采场结构参数,采用各力学理论分析方法,计算了不同采场深度下矿房的极限跨度,同时以分析矿柱的稳定性确定矿柱的合理尺寸。研究表明,分别以太沙基理论和等效覆岩总重假说作为顶板所受荷载时,在各力学理论下分别得出矿房的极限跨度。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得出:太沙基理论仅适用于浅埋地压;以等效覆岩总重假说作为顶板所受荷载时,弹性力学简支梁理论不适用深埋地压,其他各力学理论基本符合实际,并利用矿柱稳定性分析确定了矿柱的合理尺寸。该研究为采场结构参数的理论优化及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参考。
为提高某矿回采效率,扩大生产能力,对采场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运用ANSYS对12种不同采场结构参数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得出各个方案采场最大主应力、顶板沉降量、两帮位移量和最大拉应力指标值,分析后保留采场宽、高分别为15 m和14 m以下的9种可行方案;采用正交试验极差法(R法)对这些方案模拟所获取的指标值进行显著性分析计算,确定采场最优宽高组合为宽9 m,高14 m;将最优采场结构应用于现场试验,并对试验采场顶板下沉量进行了实测,模拟结果与实测相对误差为7.48%,模拟结果准确性较高。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法优化的采场结构参数不仅能够保证采场的安全稳定,而且能够大幅提高采场生产能力和回采效率。
针对金翅岭金矿选矿厂磨机充填率低,钢球配比、钢球尺寸不合理导致磨机生产能力低,磨矿细度达不到浮选要求及浮选指标差等问题,通过应用段式球径半理论公式和精确化装补球技术,计算得出磨机初装球方案和补加球方案,并对现场磨矿工艺进行优化改进,提高矿物单体解离度,从而改善磨矿效果及浮选指标。工业试验结果表明,应用精确化装补球技术使得磨机生产能力提高了5%~8%,3种矿石的磨矿细度分别提高了7.16个百分点、14.03个百分点和12.13个百分点,磨机电耗分别降低了9.94%、11.47%和10.14%,介质单耗分别降低了21.31%、15.84%和17.83%。特别是3号矿石,浮选尾矿金品位降低了35.29%,回收率提高了2.4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精确化装补球技术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具有较好的应用及推广价值。
为了回收某石英脉型金矿中的金,在粗磨条件下进行了尼尔森选矿机选矿试验研究。在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该矿中金矿物的赋存状态及嵌布特性,并结合现场生产中全浮选尾矿中粗粒自然金流失严重的现状,提出了使用尼尔森离心机为主的“重—浮”联合工艺取代原有的全浮选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在扩大重力倍数为60G、给矿速度为3 kg/min、反向冲洗水压为0.04 MPa、流态化水水量试验为3 kg/min的条件下,尼尔森离心机可实现在粗磨条件下预先回收粗粒自然金矿物。工业试验指标表明,“重—浮”联合工艺相比于单一浮选工艺所获得金精矿中金总回收率提高了19%。
为了验证钢纤维混凝土代替素喷的可行性,从理论、支护效果和经济方面对2种支护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在理论上,分析钢纤维混凝土的增强机理,对比二者的力学性能,分析其对动荷载的适应性;在支护效果上,对2种支护方式进行现场工业试验,进行支护效果现场调查及巷道变形监测;在经济上,全面分析巷道掘进、支护过程中的经济因素,进行经济评价。结果显示:钢纤维砼在巷道支护中代替素喷在理论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安全上可靠。